枇杷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作者: 叶雪珠[摘 要] 枇杷栽培水平及果实品质的提升,对于枇杷种植户经济收入的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枇杷种植户需要充分认识到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优势及生态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优化枇杷生长环境,严格落实建园、苗木定植、施肥、灌溉、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管理措施,实现枇杷高产、优产,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提升经济收入。
[关键词] 枇杷;生态;高效;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67.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属于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原产于我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而得名,其花可入药。枇杷果实一般在春末夏初成熟,此时果实大、品质优的枇杷果价格非常高。但目前,枇杷生产中普遍存在果实偏小、产量偏低、效益较差的现象。而枇杷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有利于提高枇杷产量、品质和生产收益。基于此,笔者简要总结枇杷生态高效栽培技术,以供
参考。
1 建园
1.1 选地
栽培地的生态环境优良是确保枇杷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因此,园地的合理选择尤为重要。通常,平原、丘陵、山地都适宜选址建园,但山地坡度不宜超过25°。另外,要求建园地无污染,年平均温度不低于15 ℃,土壤肥沃且保水保肥能力强,不易积水,土壤pH值稳定在6.0~6.5。适宜的建园方向为正南向、西南向或者东南向,不可在背阴坡面建园[1]。
1.2 整地
对园地进行开垦时,如果为平原,应按行种植,挖1 m×1 m×1 m的定植穴;如果为山地,则需要开垦梯台进行种植,挖掘种植穴时需根据梯台宽度对长、宽进行调整,控制在60~80 cm即可[2]。每0.33 hm2枇杷园需要修建1个沤肥池或者蓄水池,以储蓄水分及肥料,从而满足枇杷的生长需求[3]。
2 苗木定植
2.1 品种选择
目前,推荐栽培的枇杷品种主要为早钟6号、解放钟枇杷。早钟6号的母本为解放钟,父本为日本森尾早生,属于特早熟枇杷品种。此品种果实为倒卵形或洋梨形,平均单果质量52.7 g,最大单果质量超过100.0 g;果实成熟后果皮橙红色,颜色鲜艳,光滑,表面锈斑较少,果皮厚度中等、较易剥开;果肉同为橙红色,果肉厚度约为0.89 cm,果实可食用率为70.20%,果肉细嫩、化渣率高、味道鲜甜、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9%,酸含量为0.26%;每个枇杷果子的种子数量在4~6粒[4]。解放钟枇杷最早种植于福建省莆田市,其果实为倒卵形,单果质量70.0~80.0 g,果肉厚度约为0.93 cm,果实可食用率为71.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1%~12.0%,酸含量为0.51%。上述2个枇杷品种栽种较为普遍,可根据栽培地区的情况适当挑选,或可进行混合种植[5]。
2.2 定植
每年9—10月或整地后的次年春季是枇杷种植的最佳时期。枇杷定植前需要在种植穴内施入基肥,一般施入有机肥100.0 kg、磷肥0.5~1.0 kg。
将上述肥料混合均匀后施入种植穴内,与穴内土壤混合后覆土并压实,可筑15 cm高的土墩,以备枇杷栽植[6]。定植时,需要确保苗木定植端正,根系周围需填入表层细碎土并适当压实,先将根茎露出地面并淋入足量的定植水,最后可在定植穴周围进行树盘覆草,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提升枇杷苗木成活率[7]。一般667 m2可栽植40~50棵,或可根据园地土壤肥力水平,将栽植量增加至60棵。如果667 m2栽植50~60棵,则栽植株行距应控制在3 m×4 m;如果667 m2栽植40~50棵,则栽植株行距应控制在4 m×4 m。
3 施肥
3.1 枇杷需肥特点
枇杷整个生长期对钙的吸收量最多,对磷的吸收量较少。枇杷果实中氮含量为0.89%、磷含量为0.81%、钾含量为3.19%、钙含量为0.76%、镁含量为0.16%及灰分含量为0.92%。可见,枇杷果实中钾是占比最多的营养元素。在枇杷施肥管理中,如果氮肥施加过多,虽然能够促进果实膨大,但果实的味道难以符合预期,且外观美观性较差,整体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8]。如果钾肥施加过多,则会导致果实含酸量增加,肉质较为粗硬。因此,在枇杷施肥管理中需要均衡施入各类肥料,可通过增施有机肥的方式减少化肥施入量,提升果品品质。如果枇杷园区位于山坡地,氮肥、磷肥、钾肥质量施加比例可控制在4∶2∶3,且需要施入适量的钙肥、镁肥[9]。
3.2 施肥方法
对枇杷树施肥时,需要强调合理施入腐熟的农家肥,另配以适量的氮肥、磷肥、钾肥。幼龄枇杷树施肥时应重视氮肥和磷肥的施入,成年树则应适当增加钾肥施入量。肥料选择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幼龄树每年可施肥五六次,施肥间隔在2个月左右为宜,单次施入量不可过多,可以通过淋施淡粪水的方式进行施肥。枇杷树生长至成年阶段,每年施肥次数可以减少至3次[10]。第1次应在春梢萌芽时期施春梢肥。当年结果枝生长需要吸收足够的养分,因此,春梢肥的施加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春梢肥施肥时间在1—2月,以氮肥、磷肥、钾肥为主,并可适当施入速效化肥,667 m2可施入150 kg三元复合肥及1 000 kg人畜粪水,以满足春季枝梢生长需求[11]。第2次施肥则是在夏梢生长时期施夏梢肥。为确保枇杷采果后树势快速恢复,加快夏梢生长及花芽分化,需要提高对夏梢肥的重视度,保证来年枝梢顺利生长及高品质结果。夏梢肥施肥时间主要在采收后7 d,以有机质肥为主,并可配以速效化肥,667 m2可施入30 kg过磷酸钙、100 kg尿素及2 000 kg腐熟的农家肥[12]。第3次施肥则为花前肥,即于每年9—10月枇杷开花时施肥,对于枇杷花穗生长及坐果率提高非常有利,还能提升枇杷树对于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此时施肥类型主要为迟效肥,667 m2可施入30 kg三元复合肥及500 kg粪水,或可每株枇杷树施入3~4 kg腐熟的豆麸。
4 灌溉
如果枇杷结果期降水量较多,极易造成裂果或者着色不良等情况,因此,加强对枇杷园的水分管理尤为重要。7—8月是枇杷花芽生长分化的关键时期,需要确保枇杷园内干燥温和,以满足花芽分化需求,因此,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此时降雨量过多影响枇杷正常生长[13]。春季降雨量较少,较常出现干旱情况,但此时是枇杷幼果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天气较为干旱,需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淋水或灌水,以保证春季幼果正常生长发育。另外,8—9月是花穗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降雨不足,干旱较为严重,同样需要进行人工灌水[14]。
5 土壤管理
5.1 扩穴深翻
枇杷种植穴的扩穴深翻是园区土壤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枇杷种植穴为大穴,或者在定植前未进行改土,则需要在每年秋季配合施肥深翻土壤,深度一般控制在50~60 cm,可将深翻的土壤分层混入秸秆、杂草及肥料。每3~5 a对枇杷园进行一次整园深翻,从而促进枇杷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枇杷根系对于水分和养料的吸收能力。
5.2 果园间作
对于幼年枇杷园,可以通过在园内栽种合适蔬菜或豆科作物,优化枇杷园的生态环境,增加枇杷园土壤肥力。对于成年枇杷园,每年4—9月可以使用杂草或者农作物秸秆对枇杷树根部进行覆盖,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秋季进行扩穴及施肥时,可将杂草或者农作物秸秆翻入土壤中,提升土壤肥力,同时达到冬季保湿保温的效果,对于枇杷的高品质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冬季需要对整个枇杷园进行一次中耕,此时的中耕深度一般控制在10~20 cm,同时可通过秸秆覆盖树盘的方式保温,确保枇杷树木顺利越冬。
6 整形修剪
枇杷树的生长性能较强,极易出现抽生侧枝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对枇杷的整形修剪管理。对于枇杷树冠,可以采用主干分层的方式进行修剪。枇杷园常用的修剪树形为低干矮冠形,该树形的特点是多侧枝少主枝、结果母枝多、内膛光照好、果实商品质量好。定苗时选30~50 cm高的幼苗,待其成活后不做任何修剪,让其自然萌发抽生顶芽和侧芽,在其生长期内将顶芽生的延长枝留作中心干向上延长,并在延长枝以下适当部位(离地面50 cm左右)选留4条向四周分布均匀的侧枝作为第1层主枝,并使之与中心干呈60°。以后待中心干顶端再次萌芽时,在距第1层主枝100 cm左右处选留与第1层主枝生长方向上下错开且分布均匀的4条健壮侧枝作为第2层主枝。主枝上配备3~5个副主枝,主干高度控制在2 m以内。如果枇杷园已经顺利进入高产时期,则需要在开春萌芽时期对树枝进行修剪,采果后5—6月同样需要进行修剪,主要需剪除纤弱枝条、过密枝条、病虫枝条,以进一步优化枇杷树的光照条件。如果出现主枝向外移动生长的情况,则需要及时进行回缩处理。
7 疏花疏果
在枇杷栽培过程中,疏花疏果管理也尤为重要,是提高枇杷产量、提升枇杷品质的重要措施。春梢、夏梢都是容易成花的枝梢,每个花穗一般能长出60~100朵花,但仅有10%的花朵能结成果实,且花朵在开放时会消耗大量养分,导致树体生长性能下降,较易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科学、合理地进行疏花疏果,则能有效保证养分均衡供应,提高枇杷树对不良环境及各类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进行疏花时,每个花穗顶端1/3部位及底端1/3部位的枝穗均需摘除,仅在中间部位预留3~5个健壮枝穗即可。而疏果主要是在幼果坐稳后进行,需疏除畸形果、病虫果、小果;如果疏果后挂果量仍过大,则可根据品种特性进一步疏果。如果枇杷品种为大果型,则可在每个穗上预留三四个果;如果枇杷品种为中小型,则可在每个穗上预留4~6个果。
8 套袋
对枇杷果实进行套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果实保护措施,可减少栽培管理中农药或者化肥的应用对果实生长质量的影响,减少太阳暴晒及鸟类活动对果实产生的损害,而且有助于果实着色,对于枇杷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可在最后一次疏果完成后喷施低浓度的杀虫剂及杀菌剂,之后进行套袋。有条件的果园可以买专用的果袋进行套袋。如无此条件,可以使用旧报纸进行包裹保护。每个果穗套一个袋;单棵树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进行套袋,果实采摘之前5~10 d去除果袋,确保果实均匀着色。
9 促花促果
枇杷树夏梢停止生长后,需要进行促花促果管理。如树势生长较为旺盛,需重点促进花芽分化,确保开花及结果质量优良。每年7—8月夏梢生长结束后,可对树梢进行拉平、扭梢及环割等处理,加快花芽分化速度,提高花芽分化质量。花芽分化时期还需做好浇水及施肥管理,并需及时将园内积存的雨水排出园外,避免园间湿度过大导致枇杷树各类病害加重发展。
10 病虫害防治
10.1 侵染性病害
枇杷生长期内较为常见的侵染性病害主要为灰斑病、斑点病、炭疽病及角斑病。针对侵染性病害的防治,需要强化枇杷科学栽培管理,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强枇杷树的抵抗力;梅雨季节需要做好枇杷园内的排水管理,减少各类侵染性病菌的蔓延及传播;需要强化园内的清洁管理,将病枝、病叶、落叶集中带出园外进行处理,减少枇杷园内的侵染性病菌;在春梢、夏梢及秋梢抽芽萌发期,可喷洒53.8%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5 d再喷药防治1次,能有效控制侵染性病害。
10.2 生理性病害
枇杷生理性病害主要为芽枯病、日灼病。芽枯病的发生与真菌及细菌感染均有一定联系,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定论。土地耕层较浅地区枇杷园的芽枯病发病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营养供应不足所致,因此,需要强化施肥及水分管理,及时剪除病枝、病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初期(3月上旬)喷洒大生M-45 8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用药2次即可。日灼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枇杷果实转色成熟时期,主要是因为此阶段温差较大,导致枇杷果实阳面快速失水,进而造成果皮褶皱。针对日灼病的防治,应强化园区管理,优化树冠修剪技术,避免树干被阳光直接照射;果实转色期前后可以进行套袋保护,高温时期可以在中午之前对树冠适当喷水或者搭建遮阳网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