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晚稻生长及产量影响
作者: 袁晓燕
[摘 要] 在氮、磷、钾养分含量中等的沙泥田,开展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的试验,研究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施氮、磷、肥,水稻减产;偏施钾肥,水稻略有增产;不施或少施氮、磷、钾肥,水稻减产;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为氮150.0 kg/hm2、五氧化二磷52.5 kg/hm2、氧化钾90.0 kg/hm2,在此施用量下氮、磷、钾对水稻的增产作用表现为氮>钾>磷。
[关键词] 晚稻;氮磷钾肥;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1]。水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当地晚稻生产过程中存在偏施氮肥、少施钾肥或者不施磷肥的现象,不仅造成肥料浪费、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导致稻谷品质降低和环境污染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增产效益,必须合理配施氮、磷、钾肥,维护和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增强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钦南区黄屋屯镇稻田土壤的实际情况,在晚稻生产中开展氮、磷、钾肥的不同施用量试验,探究既有利于水稻增产、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氮、磷、钾肥施用量。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设在钦南区黄屋屯镇屯南村某农户责任田,土壤为潴育沙泥田,耕层0~18 cm,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土壤pH值5.0,有机质含量30.5 g/kg、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20 mg/kg、速效钾含量66.0 mg/kg。该试验田常年晚造产量5 700 kg/hm2。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博优679(广西博士园种业有限公司选育),供试化肥为46%尿素(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2%过磷酸钙(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沃源化肥公司生产)、60%氯化钾(加拿大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肥料施用量水平:0用量(不施肥)、中用量(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量分别为150.00、52.50、90.00 kg/hm2)、低用量(1/2中用量)、高用量(1.5×中用量)。试验共设置11个处理:无肥区(空白)、中肥区、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低氮区、低磷区、低钾区、高氮区、高磷区和高钾区。设计方案见表1。区间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1.12 m2(6.4 m×3.3 m),小区间独立排灌,小区田埂用农膜包裹,防水、肥渗透,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肥料施用
肥料分4个时期共5次施用:①基肥,将全部磷肥、30%氮肥、50%钾肥于水稻定植前1天施入田块;②分蘖肥,将40%氮肥、50%钾肥分2次施用,第1次于水稻定植后7 d施入田块(作为促蘖肥,氮肥占促蘖肥中氮肥总量的60%,钾肥占促蘖肥中钾肥总量的55%),第2次于水稻定植后16 d施入田块(作为壮蘖肥);③促花肥,占氮肥总量的20%,于雌雄蕊形成期施加;④穗肥,占氮肥总量的10%,于齐穗期施加。
1.5 田间管理措施
2021年7月12日用塑料秧盘育秧,7月28日拉线定点插植,定植密度为20 cm×15 cm,每穴栽植2株苗。各处理除肥料施用量不同外,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相同。11月9日收割。
1.5.1 育秧插植。2021年7月9日浸种,7月12日用塑料秧盘育秧。7月27日用农机整地,7月28日人工平整试验田面。7月28日拉线定点插植,密度20 cm×15 cm.每小区插植32行,每行插植22穴,每穴2苗。每小区共插704穴,1 408苗。
1.5.2 水肥管理。泥皮水插秧,插秧后当天下午灌回水层,防止太阳灼伤禾苗。此后保持田间湿润。8月15日排水晒田,晒至中等程度(下田有脚印,泥不沾脚);8月25日复水。10月5日抽穗期间灌回浅水层,收割前15 d排干田水。
7月27日整地施用基肥,8月4日施促蘖肥,8月13日施壮蘖肥,9月20日施促花肥,10月7日施穗肥。各处理肥料用量按表1设计方案用量。
1.5.3 病虫草害防治。7月28日用抛秧专用芽前除草剂5%苯噻酰草胺可湿性粉剂900g/hm2制成毒土撒施,田间保持浅水层5 d。分蘖期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较轻,8月15日用5%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分散剂喷雾防治。9月18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分散剂喷雾防治稻飞虱。10月7日用20%吡虫啉+溴氰菊酯喷雾防治稻蝽象。
1.6 调查统计
每个处理定点10穴,观察并记载各生育期植株叶色变化、稻株分蘖动态,并测量株高。收获时每处理区取样3点(每点1.1 m2)收割晒干计算产量。每处理X形定5点,每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稻株2穴,共10穴,齐泥割稻进行室内考种。其中,产量比计算公式如下:产量比=各处理产量/中肥区产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晚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晚稻生长的影响。在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元素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氮的影响最大,因为分蘖原基的发育受茎秆供氮的影响;其次是磷,磷对氮代谢起重要作用[2-4]。由表2可知,晚稻分蘖发生速度、植株生长速度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快,表现为高氮区>中肥区>低氮区>无氮区>无肥区。从始蘖期来看,高氮区最早,中肥区次之,低氮区再次之,无氮区和无肥区分蘖最慢。从表2还可以看出,晚稻分蘖发生速度、植株生长速度表现出高磷区<无磷区<低磷区<中肥区。由此可见,磷素不足,分蘖受阻,但磷素过量也会影响分蘖,说明分蘖期合理供给磷肥对分蘖有重要作用。
钾与氮、磷不同,其不参与水稻重要有机物质的组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在水稻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钾能促进氮的吸收,增强蛋白酶的活性,增加氮素营养供给。由表2可知,施钾量与晚稻分蘖发生及植株生长呈正相关。
从整个试验来看,高氮区晚稻的分蘖速度、分蘖发生总苗数和植株高度居首位,中肥区居第二位,最差是无氮区和无肥区,其余处理间也有一定差别。
2.1.2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植株长势的影响。从田间观察可以看出,无肥区和无氮区晚稻分蘖慢而少,苗期至成熟期叶色偏黄,缺氮现象较明显,叶片细而小,后期早衰明显,生育期缩短,提早成熟。高氮区晚稻分蘖早且快,茎叶密蔽,叶色浓绿,后期不能正常褪淡,过氮现象明显,病虫害发生偏重。中肥区晚稻生长均衡、正常。无磷区、低磷区、无钾区和低钾区晚稻均没有明显缺素现象。高磷和高钾区晚稻从长势来看无明显异象。
2.1.3 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植株叶色的影响。由田间观察可知,中肥区的植株在整个本田期间叶色正常,回青期至分蘖盛期叶色呈绿色,至抽穗期表现青株蜡秆。无肥区、无氮区、低氮区3个处理禾苗在分蘖初期叶片呈绿色,与其他处理无差别,当进入分蘖盛期后,以上3个处理叶色明显褪淡,呈氮素不足现象,尤其进入幼穗分化期后叶色转黄更明显,后期叶色均表现黄色。高氮区,从回青期至抽穗后叶色没有褪氮表现,成熟期仍呈氮素过量表现。
2.2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晚稻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无肥区晚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最少,千粒质量最轻,产量最低,说明不施肥对水稻生长有明显的负效应。中肥区晚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最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也较高,产量居第2位,说明中肥区的氮、磷、钾配比合理。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分别是氮、磷、钾缺素区,低氮区、低磷区、低钾区分别为氮、磷、钾元素不足区,这6个处理晚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均比中肥区少或低,产量均低于中肥区。高氮区、高磷区、高钾区分别是氮、磷、钾高肥区,除高钾区比中肥区增产,产量居首位外,其余处理产量构成要素和产量均低于中肥区。高氮区虽然总苗数最多,但成穗率低,有效穗数较少,穗虽大,但结实率偏低,千粒质量也偏轻,故比中肥区产量低;高钾区虽产量居首位,但肥料成本比中肥区高,故经济效益比中肥区差;高磷区肥料成本比中肥区高,产量比中肥区低。由此可见,少施或偏施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2.3 地力分析评价
以缺素区晚稻产量占中肥区晚稻产量的百分数(即相对产量)的高低来反映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水平,相对产量50%~70%的土壤养分为低水平,相对产量75%~95%的土壤养分为中水平,相对产量大于95%的土壤养分为高水平。由表4可知,氮、磷、钾及氮、磷的互作效应相对较高,比无肥区分别增产51.0%和29.6%;其次是氮、钾的互作效应,增产率为27.3%;再次是磷、钾的互作效应,增产率为23.3%。
2.4 氮、磷、钾不同施肥用量的经济效益比较
按当时市场行情价格测算经济效益。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各处理的稻谷产量、产值、化肥产出与投入比见表5。除高钾区产量、产值比中肥区高外,其余处理均比中肥区低。高氮区、高磷区、高钾区的产出与投入比在7.4 ~ 9.6;低氮区、低磷区、低钾区的产出与投入比在10.8 ~ 11.9;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的产出与投入比在11.0 ~ 16.1,虽然产出与投入比较高,但产量和产值均比中肥区低。中肥区的产出与投入比为1.0∶10.4。由此可见,偏施氮、磷、钾肥的产出与投入比最低,经济效益最差。
3 结论
①该试验田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丰缺程度表现为氮、磷、钾均为中水平,对晚稻的增产作用是氮>
钾>磷。②少施氮、磷、钾肥的晚稻产量都比氮、磷、钾中肥区低。适量施氮能提高产量构成要素中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当氮素施用水平由低逐渐升高时,晚稻产量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相应提高;过量施氮则晚稻徒长、植株密蔽,成穗率、结实率、千粒质量降低,贪青迟熟,产量反而比中肥区低。磷与氮也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过量施磷也会致使晚稻减产。钾对晚稻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产生有利的影响,不同施钾处理对水稻分蘖、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均有影响,但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显著。过量施钾,晚稻产量略增,但肥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高。③在当地地力水平条件下,氮、磷、钾施用量以氮150.00 kg/hm2、五氧化二磷52.50 kg/hm2、氧化钾90.0 kg/hm2为宜。④氮、磷、钾三元素的施肥效果间存在互作效应,一种养分元素对水稻增产效果的发挥受其他养分用量的影响。氮、磷、钾的施肥效应都遵循肥料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钾肥,切勿盲目减少或增加某种肥料的用量。
参考文献:
[1]曹榕彬,林瑞良.基于多种肥效模型和Monte Carlo法的水稻“3414”肥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0-22.
[2]钟奇,杨里巨.不同施磷水平对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8):32-33.
[3]潘瑞炽.水稻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90.
[4]上海市师范大学生物系.水稻栽培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84.
[5]刘勋,林志锋,王缉娥,等.“3414”肥料试验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7(5):54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