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繁育技术

作者: 陈泽艳 陈士云 杨银虎 王福银

杜仲繁育技术0

[摘 要] 杜仲广泛分布于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是我国特有药材。其因成活率高、树形优美、生长速度快、利用期长和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多用于行道树、庭荫树等园林绿化栽植及规模造林药用种植。杜仲繁育方式有播种、嫁接、压条、扦插和分蘖等,生产上以播种育苗、扦插繁殖、压条繁殖为主。基于此,以播种、扦插、压条为例,对杜仲繁育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 杜仲;播种;扦插;压条

[中图分类号] S567.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雨水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和无霜期长等特点,物种资源比较丰富。杜仲成活率高、树形优美、生长快、药用价值高,是湖北省广泛种植的优质乡土树种,多用于庭前屋后、四旁行道树等园林绿化栽植和规模造林药用种植。

杜仲又名胶木,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分布于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是我国特有药材。其树皮味甘、微辛、性温,可作滋补药材及强壮剂,对各类腰膝病、高血压、风湿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1 杜仲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杜仲为落叶乔木(见图1),树高可达15.0 m,胸径最大达0.5 m,树皮灰色、纵裂,叶卵形或椭圆形,雌雄异株,花期4—5月,果期10—11月。杜仲喜温凉湿润气候,能耐-20 ℃低温,忌瘠薄、强酸性土壤,在微酸性、中性、微碱性及钙质土壤上均能良好生长。

2 育苗技术

杜仲繁育方式有播种[1]、嫁接、压条、扦插和分蘖等,生产上以播种、扦插、压条为主。

2.1 播种育苗

2.1.1 种子采集。每年10—11月从树龄10 a以上、长势良好的杜仲雌株上采集种子,要求种皮黄褐色、有光泽、籽粒饱满。种子采集完成后,去除瘪壳和杂质,经过充分干燥,装入麻袋、箱、缸等容器中,置于通风、干燥的库内贮藏,以防受潮霉烂和鼠害。

2.1.2 苗地选择。苗圃地一般选择排水良好、地势平坦的熟地或1°~3°的缓坡地,以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交通便利的微酸性土壤地块为宜。土黏雨多的地区,宜选用3°~5°的坡地作为苗圃地,以利于排水。在山区坡度较大的地方开设苗圃地时,可选择南坡或东南坡、土层深厚的地块,并修成水平梯田。

2.1.3 整地与施肥。于深秋或初冬将圃地上的一切杂物清理干净,并进行一次深粗耕,深度不小于35 cm,不耙散。冬闲时沿苗圃地四周挖宽40 cm、深35 cm的排水沟(俗称围沟)。经过一个冬季的翻晒和冻垡,加快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苗圃地土壤风化改良,尽量减少地下害虫和病原体。来年2月下旬,用机械进行“三耕三耙”,耙碎垡块和结皮,667 m2施腐熟厩肥2 000 kg或硫酸钾型复合肥[m(N)∶m(P)∶m(K)=16∶16∶16]75 kg或发酵腐熟的饼肥200 kg,配施过磷酸钙50~75 kg,施肥后轻微镇压土壤、平整土地。

2.1.4 开沟做床。杜仲播种一般采用平床,按1.50 m宽划线开厢沟。苗床宽1.20 m,厢沟宽0.30 m、深0.25 m,长度控制在15 m以内。为使幼苗免受日灼伤害,苗床长边一般以东西向为宜,但在坡地应使苗床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如果苗圃地过长,需要开挖排水沟,使外沟、中沟、厢沟、围沟等沟沟相通。合理分布的沟道有利于排水及人员行走作业。

2.1.5 苗床消杀。播种前,需要对苗圃地进行一次严格、彻底的杀菌杀虫。苗圃地杀菌一般667 m2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1 kg或硫酸亚铁粉剂20 kg撒于土壤表层或播种沟中,整地时翻入表土层灭菌。苗圃地杀虫可667 m2用3%克百威颗粒剂5 kg混拌适量细土撒施。

2.1.6 层积催芽。为确保杜仲种子出芽整齐,播前需要进行层积催芽。催芽前先用0.3%~1.0%硫酸铜溶液对种子进行消毒,并在45 ℃左右温水中浸泡一昼夜。准备湿度不低于60%的河沙,要求手握成团、松开即散。选择干燥通风、便于观察的房间,先在地面上铺一层约10 cm厚的湿沙,再将杜仲种子和湿沙按1∶3的比例交叉层积、混合堆放。混合堆高度一般不超过50 cm,最上层覆盖湿沙,在湿沙上间隔一定距离插入透气竹筒或木制通气孔,便于空气流通。也可将种子与湿沙按1∶3的质量比混合,装入带有通气孔的木箱、木筐或木桶内,放置于通风的室内。层积催芽期间应密切关注种子堆的温湿度情况,定期翻动检查种子催芽情况,温度较高时要进行人工翻倒,以防种子霉烂变质影响出芽率。杜仲种子层积催芽天数一般以40~60 d为宜。

2.1.7 播种。待杜仲种子翅果顶端缺口处稍露白头,裂口种子数在30%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为使播种行通直,要划线开一条播种沟,沟深2~3 cm,行距25 cm,开沟深度要均匀。将杜仲种子用筛子过筛,将饱满的种子均匀地条播在沟基内,667 m2可撒播种子10 kg左右。撒播后覆盖2 cm厚细土,再在沟上覆以锯末、谷壳、稻草、松针等,用以保墒、防鸟害,营造良好的种子发育环境。播种后需一次性浇足水,后期要根据天气情况保持土壤湿度适宜。15 d左右杜仲种子即可发芽出土。为防日灼伤害幼苗,应搭遮阳棚,并逐渐揭去稻草、松针等覆盖物。通常,每天10:00关闭遮阳棚,16:00或17:00后打开遮阳棚。每隔10 d左右,要用50%多菌灵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于苗床杀菌。667 m2可产苗3万~4万株,待幼苗出齐后,转入苗期日常管理。

2.2 扦插育苗

杜仲扦插繁殖分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2],硬枝扦插主要在早春杜仲新叶未萌发前进行,嫩枝扦插可在6—8月进行。

2.2.1 硬枝扦插。杜仲硬枝扦插在早春2—3月进行,主要是用一二年生木质化枝条进行扦插。

2.2.1.1 苗地整理。可从山上运来富含腐殖质的黄心土,与圃地土壤混合,施足基肥,做成宽1.2 m的龟背形苗床,两侧用15 cm高的挡板固定。扦插前24 h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苗床充分浇灌杀菌。

2.2.1.2 搭遮阳网。根据苗圃扦插地地形搭好遮阳棚,装上50%遮阳网。苗圃地四周要打地桩,将遮阳网用铁丝及绳子固定在地桩上,遮阳网接头之间要用铁丝连接固定,以防风吹倒伏。

2.2.1.3 采穗扦插。3月初,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杜仲树,剪取树上一二年生未萌芽枝条,用湿布缠裹,置于阴凉背风处。边短截,边扦插。将枝条短截成10~15 cm长,每穗留两三个顶芽;上端平剪,上切口离最上面芽1 cm;下端切口面剪成马蹄形;要求上下切口平滑,防止劈裂表皮及木质部。然后用0.1% IBA溶液速蘸扦穗基部5 s,稍稍晾干即可扦插。扦插深度为扦条的2/3,行距30~80 cm,株距10~30 cm。待一厢苗地插好后用喷壶一次性浇透浇足水,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苗床杀菌。再用竹片搭建保温小拱棚,在小拱棚两头分别搭一个“十”字架用作检查封口,用宽2 m、厚0.03~0.04 mm的中厚膜覆盖在小拱棚上,薄膜四周用土块或石块封实以保温保墒。为直观掌握棚内温度变化,可内挂温湿度计,以便随时观察调整。

2.2.1.4 插后管理。杜仲硬枝扦插完成后,前30 d应保持小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扦插30 d后,部分穗条开始生根,当多数穗条开始生根后逐步开膜通风,降低土壤含水量。当穗条全部生根或50%以上穗条发芽后,可逐步去除薄膜炼苗,此时应注意保持土壤有一定湿度,每隔15 d使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并及时将病株、死株、枯苗拔出烧毁。9月以后,可揭除遮阳网,苗床开始全光炼苗。

2.2.2 嫩枝扦插。嫩枝扦插是指利用杜仲树当年生半木质化状态较好的枝条(具有细胞分裂旺盛、生根快、成活率高等特点),于6—8月在全光间歇喷雾大棚内进行扦插育苗的繁殖方式[3]。

2.2.2.1 苗床准备。苗床宽度一般为1 m,长度控制在10~15 m,苗床与苗床间隔30 cm。苗床底部先铺一层河沙以利排水,再把蛭石、珍珠岩和泥炭土按质量比2∶1∶1充分混合铺在上面,在苗床四周用15 cm厚的挡板固定基质。一次性喷灌浇足水,并在扦插前24 h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浇透基质杀菌[4]。

2.2.2.2 采穗母树管理。林农应加强对杜仲母树的水肥管理。在春季,半环穴施农家肥或复合肥1次并覆土。如遇干旱天气,可浇水稀释,促进杜仲母树吸收营养[5]。采集扦条前10 d,可用0.2%~0.3%磷酸二氢钾+50%多菌灵1 000倍液对杜仲树喷雾1次,5 d后再喷雾1次。经过上述处理的杜仲母树枝条活力强、病虫害少、易于生根成活。

2.2.2.3 采穗扦插。杜仲嫩枝扦插采条应在早上日出之前或阴雨天进行。插条以当年生半木质化、健壮的嫩枝最佳,采集后需用湿布缠裹捆扎放于阴凉背风的室内,并经常喷水保持湿润,以防脱水。原则上要求当天采条当天扦插。一般将枝条短截成6~10 cm,需去掉插条下部的两三片叶子,留上部一两片叶,多数为1~4个节间。插穗上端要在芽上2 cm处平剪;插穗下端在叶片或腋芽之下,剪成马耳形斜切口,以利于生根。为减少叶片水分蒸发,也可将叶片减半。剪好的插条以50根为一捆捆扎整齐,再用100 mg/kg吲哚丁酸(IBA)或者ABT溶液浸泡插条基部1~2 h,稍稍晾干即可扦插,现泡现插最好。插条入土要浅,深度一般在1~5 cm。

插条的叶片应尽量朝一个方向,以利于插条均匀受光。扦插密度以插条叶片互不遮挡为宜,插完一厢后应尽快浇水保湿。

2.2.2.4 全光间歇喷雾管理。杜仲嫩枝扦插完成后,可采用全光间歇自动喷雾管理方式。插穗生根前,为保持大棚内有适宜的空气湿度,晴天应每间隔10~30 min喷雾10~30 s,阴天及夜晚可减少喷雾次数。一般在杜仲叶片上水膜蒸发剩1/3时开始喷雾。当插穗开始生根后,可在叶面水分完全蒸发后再进行喷雾。晴天2~3 h喷雾1次,阴雨天或夜晚可不喷雾。插条完全生根后,可只在中午前后高温时间喷雾,视天气状况灵活掌握。另外,应及时清理苗床上的腐烂杜仲插穗并移除烧毁。为提高插穗成活率,每天傍晚停止喷雾后,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灭菌[6]。

2.3 压条育苗

杜仲压条育苗多在雨水充沛的早春或生长旺盛的6月下旬进行。将杜仲一二年生枝条弯曲,压入湿度适宜的土壤中,深15 cm,部分枝条或梢部露出地面。压条后加强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待压入土中枝条萌发新根,第2年秋季落叶后,从母树上断开,挖出假植[7]。

3 杜仲育苗期管理

3.1 遮阴

为使杜仲幼苗在夏季免受高温干旱或日灼伤害,一般苗圃地需搭2 m高的遮阳棚,布设50%左右的遮阳网。一般9月后应拆除遮阳网,增加苗木受光时间,以增强苗木的抗性,提高幼苗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3.2 间苗补苗

间苗应遵循“间小留大、间密留稀、去劣留优、全苗等距”的原则。幼苗间苗一般要进行3次。幼苗高5 cm左右时开始第1次间苗,用小尖铲将密集处幼苗轻轻铲起,随即补植在幼苗稀疏的苗床处,注意踏实起苗和补植处并浇足水,保证整个苗床幼苗分布均匀。第2次间苗补苗在第1次间苗后10 d左右进行。最后1次间苗在定苗速生期之前完成。定苗后的留苗数要大于计划苗数的5%~15%。

3.3 除草松土

种子发芽或扦插成活后,应根据苗田和大棚内的苗木实际生长情况进行除草松土。对苗床、排水沟、围沟、中沟、厢沟内的杂草及时进行清除,减少杂草与幼苗争肥、争水、争空间的机会,防止土壤板结。对扦插苗床,需要用小尖铲仔细清除杂草,注意防止损伤苗木根系并浇水踏实。对排水沟、中沟、厢沟、围沟内的杂草,可采用化学除草方法,如将草甘膦用水稀释喷雾,但需控制好喷雾器的喷雾范围,严禁喷洒到幼苗上,以免形成药害造成苗木损伤。应经常进行松土除草,5—7月每月可进行2次,8—10月每月进行1次即可,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