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博览会湖南展园的设计理念变迁分析
作者: 李建乐 严思钰 张杨思慧 黄程前[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花卉博览会的举办也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以湖南展园为例,首先分析湖南展园由传统山水园林到现代生态园林的转变,其次论述展园景观建设的改变,最后论述建设材料的改变,助力相关人员了解整个花卉产业的变迁和国内室外展园的理念变迁。
[关键词] 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外展园;设计理念变迁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3
0 引言
中国花卉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花博会)现已举办40多年,是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1]。在这40多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花博会室外展园的设计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针对湖南室外展园在第六至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整个花卉产业的变迁和室外展园建设的理念变迁。
1 传统山水园林到现代生态园林的转变
1.1 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建设概况
在第六至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中,湖南展园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总体构建方式,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年来,环境恶化问题不容乐观,传统的中式园林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护环境的自然需求。为了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同时宣扬“生态花博”精神[2],从第六届中国花博会开始,湖南展园设计形式也从传统园林形式逐渐向两型园林形式转变。在第六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将常德市的“武陵春色”作为设计原型,通过中国传统园林形式的布景描绘出桃花源的景象。同时,为契合第六届中国花博会的主题“鲜花扮靓生活”,以求在全国大舞台上展现湖南省风貌,湖南展园通过砌山理水展现湘地山景湖景。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驳岸采用硬质的水泥材料、景观亭用钢架仿木拼接而成,虽然考虑了整体园林形式的美观建设,但未考虑自然生态效果。在第七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依旧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模式,将江南水居搬到了展园,钢筋结构的亭廊与移栽的大片竹林相映成趣,进一步展现了湖南展园的古典美与湖南省的自然特征。在第八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通过大量的石头假山营造潇湘印象的“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特有地形地貌,观赏效果极佳,但这种造景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也不方便后续的管理。从第九届中国花博会开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园林理念开始在湖南展园展现,湖南展园营建“茶马古道”,通过小型的标识构筑物取代大堆地形的理水假山,利用原有场地的生态样貌构建展园。此外,湖南展园不再沿用之前的水泥钢筋构造亭廊,而是通过防腐木材进行构建,更具生态环保特性。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将现代生态理念融入造园建设中,使亭台楼阁的营造更贴合整个环境的生态效果,通过地形的立面空间营造,多方位展现环境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的办园方针,展现洞庭山水楚辞文化[3]。2005—2021年,湖南展园在历届中国花博会通过新手段、新方法提升展园的生态性,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造园。中国花博会的造园理念随着时代发展,在朝着科学绿化、自然生态的方向转变[4]。
1.2 逐步朝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园林的转变
为贯彻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湖南展园在布置中充分展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造园理念。历届中国花博会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树木花卉栽种成活率95%以上,建造水景时尽量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积极改进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充分实现水资源的再循环利用[5]。例如,第八届中国花博会的“潇湘印象”主题展园充分突出蓄养水资源的重要性,丰富的水生植物与景观搭配相得益彰,展现人们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好愿景。在第九、十届中国花博会中,湖南展园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增加多种形态的植物和花卉,打造更优美的景观生态展园。中国花博会的举办时间都在5—6月,此时植物生长状态良好,湖南展园可利用原有场地的水土资源,搭配草坪景观,营造出养护成本较低的展园。近几届湖南展园的草坪滴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减少了后期的人工养护成本[1]。
1.3 逐步朝以人为本、生态康养园林转变
在第六至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中,湖南展园为寻求美观感受,忽略了以人为本的需求理念。例如,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中,湖南展园将假山作为最大主景,灰白色调的石块与红花绿叶形成对比,极具美感,但未考虑游览者在园内参观的休憩需求,人们只能在简单的塑料凳上休息,但塑料凳与整体自然环境不太匹配,给人以错乱的观感[6]。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考虑到游览者的需求,在主题建筑底部设置了与环境协调的“水滴形”构筑物充当座椅,充分考虑到美观和人们的体验感。在新理念的带领下,湖南展园进一步落实生态多样性园林建设目标,即营造生态康养、可持续性的展园。此外,展览园的科普观赏功能逐渐被重视,多种多样的科普展览方式也被设计者所采纳[7]。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上,主体建筑磅礴大气的“远香坞”不仅充当了展园标志性建筑,还兼具科普功能,其支撑台柱上镶嵌玻璃框,展示先进的植物压花技术,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兼具科普教育功能。湖南展园的室外构建物基本以园林建筑为主,以便于突出重点,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近两届的湖南省展园将建筑的体量变小,选择在周围配植丰富多彩的植物,建筑与植物对比呈现更具有空间美感。在选取植物色彩上,前几届展园都是通过红、黄等热烈的颜色给人视觉冲击,如四季秋海棠(Begonia cucullata)、金鸡菊(Coreopsis basalis)等。此外,现阶段生态康养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越来越在意游览过程中是否有理疗保健的效果。湖南展园率先利用技术手段满足这一需求,在第六至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上已经通过花卉的药食功能性应用展示,实现了展园的园艺康养功能与生态功能融合。在第九、十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增添园内喷雾系统,定时定点喷雾以营造“仙境”之感,而喷水是增加负氧离子的有效手段,因此,游客在参观期间也能够享受到疗养身体的服务[8]。
2 展园景观建设的改变
2.1 从经典的名花名草配置向生态配置的转变
传统园林讲究名花名草的应用,凸显展览的盛会景象。名花名草的象征意义大,如菊花寓意着高尚坚强和坚贞不屈,竹子象征着万古长青、坚韧挺拔的高洁君子品质。为此,湖南展园在第六届中国花博会中运用大批量的名贵菊花烘托节日的氛围,在第六至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中运用丰富的竹子资源打造展园景观。然而大批量的运用名花名草造景略显单调,与生态多样性的新理念不符。现今的湖南展园主要将特色新品种——竹作为盆景,通过精巧的设计使竹类在展园中更显名贵,也方便形成“后展会时代”的可持续景观。之前湖南展园多依赖大树进行主景的配置,在第九、十届花博会上,在大树造景的情况下,依赖纷繁的多种植物进行生态配置,运用自然式、规划式、混合式等配置方式,丰富景观层次,形成视野开阔的植物景观群落。湖南展园通过成熟的花期调控技术,确保新品种也能在室外展园展出[9]。此外,湖南省近年研发的新品种树木花卉多在室内馆进行展出,并建立科普栏以实现展园科普功能。
2.2 由单一花海配置向多种花海配置发展
第六至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中,湖南展园为追求花卉展览的磅礴大气,多采用大面积的花海配置。如第六届中国博会湖南展园设计的“一串红花海”,通过丰富的色彩突出景观层次,加强观赏园的艺术性,构建场面宏大的景观特效[10]。然而,单一的花海景观难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现今的展园多配置面积相对较小的花海,并将其与花境相结合,相映成趣,通过斑块混交就能从平面和立面上展现不同形制的植物美感,成为花海的重要补充材料,也成为现在展园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境由于配植的植物多种多样,能在不同的观赏期欣赏到季相景观,而且多选用多年生的植物,比起相对大规模的花海,管理上要方便很多,可以节约大量成本。而在花境的植物配植上,选用抗性强的花卉适地种植,能使植株在不同展会地区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例如,在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使用乱子草(Muhlenbergia huegelii)打造花境,不仅展现野趣,同时适宜当地干旱的气候环境。多种形式的花海植物配植可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展会结束之后还能成景,实现展园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
2.3 从追求精细养护到与自然养护相结合
为保证展园在中国花博会开展期间效果保持最佳,湖南展园一直在花卉养护中追求精细。在第六至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上,湖南展园为养护花卉树木用水量巨大,并且为此托运承载花卉的大容器也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在第九和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上,为了追求自然养护,湖南展园选择在林下种植苔藓保水保温,以形成完整的生态群落,节省人力与预算。此外,湖南展园为建设节约型园林,提倡低成本养护,对滴灌技术进行了改进。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上,湖南展园通过“肥—水—药”三位一体,做到了养护一步到位。在第六至第九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在植物搭配选种中将景观美观性摆在第一位,而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上,其造园选植情况有了明显改变,大多选取抗性及生态适应性均较强的植物,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翠芦莉(Aphelandra Ruellia)等,以实现自然养护情况下植株成活率的提升。2016年之后,花期调控技术在展园也得到了充分应用,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等通过花期调控,在第九、十届中国花博会期间达到最佳观赏状态,不仅减少了养护成本,还能营造同期盛开的美景。
3 运用新材料的变迁
3.1 开始采用绿色环保材料
在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之前的历届花博会,湖南展园常通过喷洒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铺设不透水的砖导致种植的花卉需要大量水进行浇灌,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生态为先、绿色科技”造园原则的提出,湖南展园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建设。第九、十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在室外建设透水性的路面,选用环保型的LED灯进行夜晚驱虫。为了保证种植花卉树木的成活率,栽植前进行了低温炼苗处理,增强其抗逆性,使其可以快速适应栽植后的环境。
3.2 种植材料的转变
第八届中国花博会,湖南展园在最大的主景假山中,采用模块化的铺植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万寿菊(Tagetes erecta)等植物,为假山增添色彩和情趣,凸显了其对立面效果的重视。随着垂直绿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湖南展园不再拘泥于植株必须种植在厚土壤上。因此,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上,其在文化景墙上穿插种植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等花卉,种植基槽内通过灌溉系统浇灌,整个系统总厚度较薄,不仅不会影响立面的承重,起伏灵动的植物也柔和了钢质构筑物的冰冷感。
参考文献:
[1]严萍.探析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外展园植物景观:以第八届花博会为例[J].现代园艺,2016(2):111-114.
[2]李记华,钟明品.花博会场地后续开发利用路径探析[J].上海农村经济,2021(10):29-32.
[3]佚名.花博会世纪馆惊艳亮相 “蝶恋花”彰显大国风范[J].建筑科技,2021(3):9-10.
[4]沈剑,罗意,庄期寅.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茶花分会展园规划设计研究[J].园林,2021(4):14-19.
[5]曹琼文,黄程前.室外展览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综述[J].绿色科技,2014(8):126-128.
[6]赵宇丹.室外展园设计中虚空间的运用与实践: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江苏室外展园为例[J].北京文化创意,2021(5):79-85.
[7]沈倩,董丽.2019北京世园会国内省市室外展园植物应用特征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132-138.
[8]李轶群,杨秀珍,任利超.第七届北京花博会室外展园植物景观分析[J].北方园艺,2011(1):112-115.
[9]舒东膂,刘玮,黄程前,等.乡村观赏植物景观营造模式在第十届花博会湖南展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2(4):
120-122.
[10]李记华,钟明品.花博会场地后续开发利用路径探析[J].上海农村经济,2021(1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