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传统园林设计在当地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设计的运用

作者: 张金威

苏南传统园林设计在当地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设计的运用0

[摘 要]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运用设计学、规划学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视角,针对苏南城乡人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层面展开研究,分别从传统园林设计内容与设计思想两个层面,剖析苏南传统园林设计文化在当地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设计的运用,旨在为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苏南传统园林;设计文化;城乡文化人居空间;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苏南地区传统园林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居生活环境形成特有的园林文化体系,成为当地的代表文化之一。苏南泛指江苏省南部长江以南地区,其中较著名的传统园林包括苏州市的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无锡市的寄畅园、梅园、蠡园,常州市的近园、意园、未园,镇江市的梦溪园、金山、焦山,以及南京市的瞻园、煦园、愚园等。如今诸如明轩、兰园等仿传统园林的庭院不断建成于国内外城市,传统园林蜚声中外,成为当地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传统园林设计文化的研究是开展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人居空间是人类生活与社会活动空间的集合体。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人居空间的概念从单一的居住空间向多元拓展,宏观上是“人类生活聚居环境的总和”,包括旅居、文创、展示、休闲、娱乐、农作等空间。对城乡人居空间的研究是在人居的宏观维度上展开的探索。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系统划分为城市社会与城市环境两大子系统,城市社会具体到居民(人)与组织(关系);城市环境细分为人工与自然[1]。依据“城市系统理论”建构逻辑,结合“智慧城市”“生态可持续”等城乡建设理念,建构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系统,如图1所示。

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是苏南地区富有当地文化特征的,满足人们生活与聚居需求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系统总和。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建立能够弘扬区域文化,建构同源城市区位中城与城、城与乡之间的文化串联。笔者以苏南传统园林设计文化为基础,针对苏南城乡人居空间系统的文化层面展开研究,分别从当地传统园林的设计内容与设计思想层面,探索苏南传统园林设计文化在当地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旨在以苏南传统园林设计文化丰富当地城乡人居空间内涵,并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1 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对当地传统园林设计内容的借鉴

苏南传统园林包含丰富的可借鉴设计内容,如门窗、雕花、屏风、栏杆及山水盆景等,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当地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系统的建筑、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及UI界面设计等要素中(见图2),成为该系统的文化内涵象征。

1.1 减便为雅:对园林设计“元素”的抽象提取

“栏杆信画化而成,减便为雅”[2],这是《园冶》在“栏杆”一节中的表述,以“信画”概括了其作者计成对“减便”的推崇,强调随心画,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同时减去烦琐工序,便于施工。基于此,可将“减便为雅”作为当代设计对于园林设计元素抽象化的方法与精髓。

以园林设计中的“窗”为例,翻阅《园冶》一书中的门窗样例,不难看出园林窗的样式多种多样,有仿生的菱花式、梅花式窗,也有增加了莲花纹样的如意式窗,它们均由曲直线作为形式要素。结合苏南园林景观可以发现,园林窗形式众多,如直线型、仿生型、宝瓶型和具有浓烈佛教吉祥寓意的莲花型等。以“莲花型”造型窗为例,结合《园冶》中如意式造型,运用形态单元的分解与重组,发展出如图3所示的3种样式变体。分别运用莲花、莲花与半圆、莲花与曲线,通过四方连续法则自由组合,丰富其形态细节,使其线条婉转曲折,种类多样且多变,加之轴对称、中心对称或是形式突变状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

苏南传统园林中还有门窗、栏杆、假山、水文、植被等多种形式元素。当代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各级建设者与设计师需要在现有苏南传统园林设计元素的基础上抽象提取,从园林建筑、山石、水文、植被、造景及各要素间的搭配等方面分析并解读传统元素符号,配合当代设计手段、科技手段与信息手段等,展开传统与当代元素间的重组与优化,以“信画”的创新理念谋求“减便”的设计,丰富设计形式,并运用于苏南地区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系统不同设计门类的形式要素中,为系统构筑丰富的传统园林设计。

1.2 巧于因借:对园林设计“借景手法”的运用

《园冶》的“门窗”一节中记叙“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2]。这里引用了《后汉书 · 方术列传》中“壶中天地”的典故,以壶中共赏美景佳肴比喻透过门窗镂空所看到的园林雅景。门窗的意趣不仅仅是形式的多样多变,更为重要的是“借景”手法的运用,取好的景致借而用之,将不好的景致摒去,以此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为借取不远处北寺塔的景致,造园者在植被形态上刻意留下空隙,使人们能够透过空隙眺望不远处的北寺塔建筑。

孟兆祯在《园衍》一书中提及,园林的营造必须遵循“天道”。工程技术是连接“人道”与“天道”的中间桥梁。借景不仅是对景致的借取,更重要的是对“外在意向、意境、意义”的借取。因此,成玉宁[3]根据孟兆祯对中华风景园林的分析进而提出“造园六法”,即明旨(明确营造主旨与目的,是否有景可借)、相地(勘测用地与构思、思考如何借)、问名(揣度景物名称,“借”物言志)、布局(组织与规划园林景致)、理微(处理细节)及余韵(提升韵味)。

借景的意义在于不耗费人力、物力,充分利用资源,用较少的成本完成最优化的方案,契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友好城乡建设理论。在开展项目设计时,依托城乡资源,考察周围自然或人工营造的可用景致,将苏南地区传统园林中常见的屏、门、窗、植被留空或建筑留空等借景手段,运用在项目中的重要交通节点(如廊道、凉亭、入口广场或门厅等区域),或运用在项目中有驻足功能的主体空间(如阅览区、休闲区、娱乐区、公共活动区等)。由此,利用空间布局将人的动线路径与驻足节点,有序规划至借景区域内,达到借景的目的。《园冶》与《园衍》关于借景的描述,为建筑设计、室内与室外景观设计提供了思路,提倡借取并充分利用可用资源。

1.3 精在体宜:对园林设计“文脉体宜”的借鉴

“体宜”同样出自《园冶》,它高度概括了园林人造景观的设计与规划标准,强调在“因与借”的基础上追求人造景观或建筑的“得体合宜”,要求人造物在体量、形态、色泽等因素上能够融入环境,亲近自然,不显突兀。以苏州留园为例,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全园共分4个部分:中部水景亭台,是全园的核心所在;东部建庭院与回廊;北部偏重植物造景;西部以山石为核心。一园之中融合田园、山水、庭院、林木诸要素,以“自然之风味”建造园林,使自然景观与人造建筑和谐统一。《园冶》在“墙垣”一节中也有记载:“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2]其以“多野致”作为评价围墙美观与否的标准,其实是对“融于环境,不显突兀”的推崇。

以当代的视角,体宜要从“景致体宜”上升至“文脉体宜”。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扎根于以苏南园林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土壤中,不同城市间的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建设者与设计师需要站在文化延续的视野与高度上开展设计,挖掘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本土文化,避免出现丧失文脉的建设局面,不仅需要考虑项目空间与周围景致的融合,还需要关注两者的“文化融合”,关注设计对象与环境的“文化传承关系”,融入文化要素,抵消新旧之间的突兀感。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建设不是颠覆传统的彻底扬弃,而是建立在“保护与传承”基础上的建设与文化创新,是传承苏南地区特色园林设计文化、彰显文化创新成果的主要载体。

2 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对当地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传承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倡城市建设“要结合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园林与建筑空间兼具生态与艺术性特点”[4]。这一理念强调,城乡建设除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内容外,还需要汲取其设计思想,改变仿效西方千篇一律的城景,体现城市的中国特色。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建设。

2.1 自成天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观念传承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源自《园冶》卷一《园说》,而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几乎贯穿于整部《园冶》。从“相地”“立基”到“屋宇”,计成反复强调着“自成天然,不烦人事”的重要性,而这也成为苏南园林艺术的代表设计思想。孟兆祯在《园衍》一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于“调”与“共荣”。“调”除了协调之意,还包含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用人力改善环境,注重人、居住环境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共荣”是“调”的最终目标,不损伤双方的利益,达到和谐共生的生态目的。吴良镛认为“山水城市”理论是“将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与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相融合,形成两者协调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5],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可见孟兆祯、钱学森与吴良镛等学者均是对计成自然观的传承与发展。千百年来,苏南园林的建设一直体现着这一思想,既有“人作”的主观创意,又有“天开”的自成天然。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中,“生态宜居”的评价选项赫然在目,而在“城市管理”选项中也不断强调“生态监测指标(水文、土壤、空气等)”。由此不难看出时下所提倡的“生态友好、生态宜居、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智慧城市的建设评价标准,与先贤“自成天然”的园林设计思想不谋而合。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建设,以“人做、天开”的园林设计思想为依据,利用“借景、体宜”等设计手法将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建设融入当地的人文与地理环境,弱化“人作”的突兀感,对环境进行改造又不破坏环境,使用人力又不靡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城乡资源价值,开发绿植水文,以“人作”的精工巧匠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

2.2 能主之人:“从心不从法”的创新智慧融入

“能主之人”的概念来自《园冶》中的“兴造论”篇,又有“三分匠,七分主人”[2]的表述。“主人”指主持与管理造园工作的人,类似今天的造园师、设计师或者建筑师等职位。古人为营造典雅的园林,通常需要园主与文人、画家通力合作,园主大致了解园林营造之事,文人、画家依据园主之意结合现场情势巧妙构思,再由匠人实施建造,其中文人、画家发挥了“设计与规划”的作用,营造园林,规划方案。因此,造园活动不仅仅是匠人匠作技术的体现(三分匠),更重要的是主持修筑之人主观意愿与设计理念的表达(七分主人),能主之人的重要性远超匠人。

“信画(随手画)”“随宜(据合宜而定)”“无凭(没有绝对凭据)”“非额(没有绝对数额)”等,这些都是《园冶》中常见词汇,而它们都在表达同一层含义,“从心不从法,营造无定式”。《园冶》在“栏杆”“门窗”“墙垣”“铺地”等章节均分别设立了图示,列举了数以百计的样式案例,并分门别类,其样式横竖区直变化多端,疏密得当,甚为美观,给后人园林设计乃至其他设计门类的取材提供了绝佳的参考素材。在现存的园林景观中,亦可见设计样式之多变,且形式“尚觉未尽,尽可粉饰”[2]。由此,设计形式的借鉴与思想的创新对设计师而言是永无止境的,而且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从心不从法”提倡随机应变,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苏南地区城乡文化人居空间建设必须融入这种“智慧(从心不从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这将是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系统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新技术催生出了诸如“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等“线上+线下”的智慧建设理念,通过网络互联,在物资、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实现了城乡互通、城城互联,不断丰富并便捷着人们的生活。因此,融合“智慧理念”的城乡文化人居空间建设将成为新时代背景的重要议题之一。智慧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融合了“线上网络平台”与“线下实体空间”,其建设包含了诸如线上平台“UI界面设计”与线下“实体空间设计”两大主体设计门类,并将不断细分到导视系统、公共设施、文创产品、VI形象等多元化的设计门类中,需要大量的建设者与设计师参与进来。这就要求建设者与设计师不断开拓创新,学习掌握新思想与新技术,勇于尝试新事物并运用于相关设计领域,同时关注本土特色文化,避免“千城一面”局面出现,成为真正的“能主之人”。

3 结语

建造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一方面需要借鉴当地传统园林设计内容:“减便为雅”,从传统园林设计的经典形象中提取、抽象,丰富形式要素;“巧于因借”,充分利用设计项目的周边环境,借取可用之景;“精在体宜”,追求文脉体宜,避免丧失本土文化语言。另一方面需要传承当地传统园林设计思想:“自成天然”,充分利用环境,营造生态可持续的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能主之人”,学习新技术,融合智慧理念,并不断从苏南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开拓创新,建设线上融合线下的智慧文化人居空间。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剖析苏南传统园林设计文化,再以文化反哺,对当地城乡文化人居空间的空间载体、文创产品、文化服务、文化陈列展示及农业景观建设等方面的文化融合展开探索,不断丰富当代苏南城乡人居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晓娟.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279.

[2]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431.

[3]成玉宁.由《园冶》到《园衍》:论孟兆祯先生中华风景园林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园林,2018(1):58-61.

[4]鲍世行.钱学森与山水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0(6):15-20.

[5]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44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