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健康理念下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与设计研究
作者: 左明刚
[摘 要] 针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特色,融入自然、绿色、环保、循环等绿色健康理念,进行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与设计,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提升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 城市公园景观;绿色健康;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5--4
0 引言
当前,许多地区的城市公园景观建设或是过度重视美观设计,或是空间布局不合理,与当今社会提倡的绿色健康要求存在一定差别。鉴于此,如何在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前提下将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城市公园景观承担起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功能,让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景观设计人员重点研究的内容。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1.1 功能类型单一,公园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园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大部分城市公园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美观,忽视了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价值和文化内涵,未能与当前社会要求的绿色健康理念结合在一起,导致在城市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功能区域划分不合理、空间关系紊乱等情况,无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休闲娱乐需求。另外,部分公园景观在设计上过度注重观赏性,缺少让人们放松休息的场所,公园空间闲置率较高,未能真正发挥城市公园的作用[1]。
1.2 设计缺少生态理念,影响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环保理念的普及,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缺少生态理念,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破坏。例如,一些城市公园在建设时占用大面积的绿地资源和大量的水资源,并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原本的植被和土层造成了破坏。部分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时过于注重观赏性和视觉效果,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布置大型喷泉,或是引入水资源在公园内部形成人工湖,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另外,部分城市公园为保证景观美观性,从外地移植许多珍稀的树种,但部分树木成活率较低、环境适应力较差,公园管理部门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对公园景观进行维护。还有部分城市公园景观建成后缺少相应的维护,导致内部自然资源无法形成有效循环,水质恶化、内部设施老化等情况较为突出,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2]。
1.3 设计缺失地域文化,文化价值有限
部分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片面追求所谓的景观美学,过分强调形式上的美感,忽视了环境整体氛围对视觉观感的影响,忽略了不同地区特色地域文化的开发与融入,导致城市景观设计协调感较差,整体设计框架较为粗糙,无法真正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整体缩影,是展示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应承载与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将其独有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从每个景观细节中展示出来,而非单纯地通过碑文或是特色建筑等空洞的形式直接表现城市文化。
2 绿色健康理念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2.1 从当地自然环境出发
城市公园是城市文化的主要展示窗口之一,因此,在城市公园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从当地环境入手,了解当地历史,从历史中提取特色文化要素,包括传统节日、特色服装习俗、饮食文化等,为后续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支撑[3]。同时,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城市公园所在地的光照条件、降水情况、地形特征、气候环境和植被分布类型等,使设计的城市公园景观与当地的环境相协调,以最为自然的方式贴近人们的生活,并尽可能节约建设成本。
2.2 景观要素协调统一
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自然资源、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样,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也需要遵守相应的原则,尽可能结合公园建设位置的环境、资源特点,建立起可自然循环的城市公园绿色景观,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公园景观建设和维护成本[4]。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需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建立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景观,将城市公园景观在调节气候、保护自然资源、净化水质等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 绿色健康理念下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与设计对策
3.1 提取城市文化元素,优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每座城市从建立、发展到完善,都会经过一段漫长的时期,其间所形成的城市文化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城市发展历史的直观体现。为此,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与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入手,提取城市文化元素进行改造与设计,丰富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并帮助人们在城市公园游玩过程中找回过去的记忆,让城市公园景观成为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
以我国北方某山区旅游城市为例,设计人员了解到该城市的发展与开采林木资源存在一定的关系,城市发展初期许多劳动人员为响应国家开发利用木材资源的号召从周边的农村地区聚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最终从人口聚居区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基于此,设计人员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引入当时的时代特色,在公园中结合人们外出采伐时搭建的劳工小屋的样式和采伐环境建设公园休息区,对公园长椅、垃圾桶、路灯等配套设施的造型进行优化,让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二者实现有机结合(见图1)[5]。
3.2 引入绿色健康理念,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公园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在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城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绿色健康理念引入城市景观设计,对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从绿色健康理念的核心要素入手,将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等关键要素融入其中,实现城市公园景观与居民使用需求相适应,尽可能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绿色生态环境。
以建造城市公园湖泊景观为例,设计人员应尽可能使用新型环保材料,避免景观建设材料污染周围生态环境。在利用水资源塑造生态景观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如在靠近江河湖泊的地方建设公园时,可以直接开挖引水渠,利用水渠将江河湖泊中的水资源引入公园中,还可将公园中的水资源引入其他河流中,提高水资源净化效率,实现资源有序循环,避免人工湖水质出现恶化情况,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在公园湖泊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体现湖泊实用性价值,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夏季管理人员可以在湖泊中播撒鱼苗,将部分水生保护动物放入湖泊中,进行看护性繁殖。必要时管理人员可以引入一定数量的野鸭群,利用撒播的鱼苗和湖泊中的动植物为野鸭提供食物,鱼群规模的扩大也让湖泊景观更富生趣,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园林湖泊景观系统[6]。
3.3 重视对空间的复合利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空间越发紧张,因此,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越发重视对空间的复合利用,主张将多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场所结合在一起,使空间功能更加完整。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尽可能做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生态调控、防震减灾、经济实用性和人文教育等功能复合在一起,满足多种类型人群的不同需求,实现园林景观功能的多样化。
通常,城市公园面积较广,其中的大面积绿地和休闲娱乐设施能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和放松的需求,绿地、植物群落及人工湿地等景观承载着“城市之肺”的重要作用,负责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调控,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公园中的石碑、纪念碑、主题雕塑等景观配套设施起到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作用,在满足人们观赏娱乐需求的同时丰富城市公园内涵,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动植物科学知识的普及奠定基础[7]。
为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公园周边的人群需求和公园本身的地形特点改良设计方案,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确利用,节约公园景观建设资源。基于绿色健康理念的空间复合化设计要求设计者尽可能利用当地原有的文化景观,围绕文化资产的特点制订景观设计方案,提升设计方案的功能多样性。在景观设计中,为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空间条件完善设计方案,力求在不大面积改变原有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原有的空间结构,提升整体环境效果。例如,部分公园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坦的位置和区域较少,设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山地高低不平的环境特点,在低点位置设置凉亭和座椅,方便人们在长途跋涉后进行休憩;在高点位置设置观景台,方便人们在高点位置俯瞰整个公园的环境,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
3.4 优化公园景观植被,水与自然相互协调
在绿色健康理念下设计城市公园景观,需要在公园内部营造绿色空间环境,建立独立的或与周围自然资源相适应的气候微循环环境,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发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利用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将植物和水两个重要元素以适宜的形式安置在城市公园景观当中[8]。
植物景观设计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植物景观设计具体可分为植物造景、植物配植、植物种植等多个环节,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原有植被特点,将植物景观与艺术造型结合在一起,以有效提升景观的观赏性。在植物搭配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植被特点、季节观赏因素,将不同种类的植物组合在一起,使植物的整体景观效果与建筑、水体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植物选择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例如,乔木生长速度较慢,树体较高,在生长过程中易遮挡阳光,不利于其他植物正常生长,因此,在空间较为狭小的区域不宜选择此类树种;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春秋两季干旱少雨,设计人员在植物选择上可以适当增加胡杨、沙棘、沙枣、紫穗槐等一系列抗旱能力较强、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不断改善当地的土壤环境,提升公园景观的环保价值。此外,应尽可能选择乡土速生植物,减少运输环节的成本支出,提高植物存活率,避免盲目引种、逆境栽培等情况的出现。同时,选择植物时以实用型植物为主、观赏性植物为辅,完善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建立从水上到水下、从近地到高处的复合型绿色植物景观空间,保证公园游览的层次性与趣味性。
水体景观是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水体的存在会让整个公园景观更加活泼与壮观。在公园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水路、植物景观、周边道路等构成和谐的景观平面序列。为此,景观设计人员需要将具有相似特点的景观以合理的方式排布在一起,丰富游览人员的观赏体验。例如,水体景观垂直变化比平面变化更加吸引游览人员的注意力,因此,设计人员应尽可能保证主体景观与人的观察视线处于相平位置,塑造层次分明的水体景观,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见图2)。
3.5 践行绿色健康理念,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循环式的生态景观与当今的时代背景要求相一致,与绿色健康理念相符合,因此,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认识到生态循环的重要性,在公园内部建立良好的景观资源循环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在公园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公园位置由于远离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需要进行人工造湖,而人工造湖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较大,且易因水体流动不畅衍生出死水景观及水体污染等问题。为此,设计人员需要合理分析当地的降水情况及水系分布情况,尽可能连通地面水源,以此促进湖泊内水体循环,完成水资源的循环和自清洁。对于地面水系分布不合理的地区,如果坚持需要设置水体景观,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引入地下水对人工湖水资源进行补充,必要时修建排水管道,将多余的水量沿管道排回地下河,完成死水的循环清洁,实现水体景观利用效益最大化[9]。
另外,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栽植水生植物的方式强化水体净化效果,收集雨水的同时改善水质,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同时,设计人员可以在景观建设中增加透水原路、下沉式绿地及雨滴广场,通过类似的形式在公园内部对雨水进行收集、循环、再利用,从设计上解决雨天场地活力低迷及游客避雨等问题,实现功能性与趣味性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