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姚明泽 姚赵阳 刘圣瑶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0

[摘 要]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但其在绿色农业发展方面面临绿色农业科技发展落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有效的激励补偿措施缺乏、绿色农业发展环境较差等方面,需要采取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绿色发展新技术的使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大力推进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

[关键词] 绿色农业;农业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1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在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资源环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河南省以我国1/1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8%的生猪、55%的牛和7%的家禽。河南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中低产田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土壤肥力不足以支撑作物产量要求[1],因此,只能依靠农业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实现粮食的不断增产。

2019年,河南省化肥使用量达到666.7万t,在全国排名第一;农药使用量10.72万t,排全国第二;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5%,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占总供水量的53%);农膜使用量26.71万t,排全国第一;畜禽粪便产生量高达1 620.76万t,远超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来看,河南省水资源匮乏,农药、化肥使用量依旧巨大,畜禽粪污产量高。

综上所述,河南省在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全国居于落后地位。在新时期,河南省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技术的不断创新等达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政策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减量使用化肥、农药,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1.1 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长,农业用水量逐年减少

对农田进行有效灌溉有助于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2012—2019年,河南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49.227万hm2增长到53.289万hm2。河南省水资源匮乏,随着政府控制用水政策的实施,农业用水量逐年减少。

1.2 化肥、农药“双减”成效显著,但化肥、农药使用量依旧巨大

自2015年原农业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各粮食主产区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除河北省、山东省在2019年有所增加以外,其余各省都在2015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这说明我国粮食主产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2015—2019年,河南省化肥使用总量从716.1万t下降至666.7万t,农药使用总量从12.87万t减少至10.72万t(见表1)。根据数据可知,河南省化肥使用量呈递减趋势,下降速度迅猛。虽然“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下降,但使用量依旧巨大,远超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

1.3 施肥强度大,粮食主产县肥耗较高

1.3.1 全省施肥强度减弱,但主产县施肥强度仍较大。2019年,河南省化肥用量比2018年减少26.1万t,减幅为3.77%,自2008年以来化肥施用总量实现负增长。河南省化肥施用强度与化肥施用情况基本相似,化肥施用强度同样逐年递减,并且下降迅猛。2019年河南省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化肥施用强度下降明显,从2018年每667 m2用量31.3 kg降低至每667 m2用量30.3 kg。

但河南省粮食主产县施肥强度依旧较大,2019年化肥用量较大的市有南阳市、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和新乡市,均超过50万t(见图1)。

1.3.2 粮食主产县比非粮食主产县施肥总量大,商丘市对减量贡献最大。分市来看,2019年各市化肥用量较为平稳,增减量均在7万t以内,总量增加的市有2个,减少的有16个。减量最大的市是商丘市,减少7.389万t;其后依次是南阳市(减少4.500万t)、许昌市(减少2.450万t)、驻马店市(减少2.117万t)、濮阳市(减少1.645万t)、新乡市(减少1.635万t)、周口市(减少1.304万t)、安阳市(减少1.082万t)、郑州市(减少0.888万t)、洛阳市(减少0.738万t)、焦作市(减少0.518万t)、信阳市(减少0.310万t)、三门峡市(减少0.255万t)、漯河市(减少0.131万t)以及济源市(减少0.040万t)。减幅未超过1%的市有漯河市(减少0.76%)、信阳市(减少0.69%)。增量最大的市是开封市,增加0.816万t,其次是鹤壁市(增加0.075万t)。2019年,开封市和鹤壁市施肥总量依然增加,而其他市施肥总量均在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商丘市。

1.3.3 粮食作物主产县肥耗较高。根据图2,2019年河南省部分粮食主产县(市)中小麦肥耗最低的是尉氏县,为0.036 kg/kg;温县、郸城县、临颍县、偃师县和项城市等地也相对较低,分别为0.039、0.039、0.041、0.041 kg/kg和0.042 kg/kg;小麦肥耗最高的县是洛宁县,为0.113 kg/kg;渑池县、卢氏县、浚县、宜阳县等县的肥耗也相对较高;中位数是内黄县,为0.053 kg/kg(见图2)。

在2019年河南省部分粮食主产县(市)中小麦肥耗情况中,玉米肥耗最低的是汤阴县,为0.024 kg/kg;新乡县、襄城县、内黄县、民权县等地也相对较低,分别为0.028、0.030、0.032、0.032 kg/kg;玉米肥耗最高的县是新野县,为0.058 kg/kg;淮阳县、洛宁县、正阳县、上蔡县等地的肥耗也相对较高;玉米肥耗中等的县是卢氏县、太康县,为0.041、0.042 kg/kg(见图3)。

2019年河南省部分县(市、区)稻谷肥耗情况中,稻谷肥耗最低的是固始县,为0.034 kg/kg;平桥区、商城县、息县等县(市、区)也相对较低,分别为0.047、0.053、0.043 kg/kg。

1.4 秸秆利用率达到全国第一

河南省既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废弃秸秆资源利用优秀省份。目前,河南省废弃秸秆资源主要用于废弃秸秆还田、动物饲养、生物燃料、工业生产原材料和食物菌原材料等。在全国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河南省秸秆还田比重已达62.63%,秸秆饲料使用、生活用能、工业原料使用的比重分别为11.53%、10.84%、2.01%,废弃秸秆有效利用率为90%[2]。河南省废弃秸秆资源化利用现已初具规模,更大规模的综合利用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5 畜禽粪污产量巨大

由于缺乏畜禽粪污总量数据,所以根据粮食主产区畜禽产量估算畜禽养殖粪污产生量。2019年,河南省肉类总产量达560.40万吨,在国内仅落后于山东省。因为河南省畜牧业产量巨大,所以畜禽粪污产量同样巨大,远超其他省份。

2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现存问题

2.1 绿色农业科技发展落后

绿色农业科技不同于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其必须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并且充分考虑到对农业生态、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绿色科学技术创新能在我国农业可继续健康发展大道上起着“带头羊”的重要作用[3]。但是,由于河南省长期忽视发展绿色农业科技,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缺少,优秀的农业科技公司缺乏,影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时导致河南省基层的种植户、养殖户缺乏对绿色农业科技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河南省业生产向绿色方向蓬勃发展。

2.2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20世纪中期以来,为使广大民众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政府部门在粮食生产上要求“产量第一”,并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以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环境,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而进入新时代,政府对农业有了新的要求,在保持产量的同时要做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力求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大多数种植户对于农业的生产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之多数种植户、养殖户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较为科学的生产方式,也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盲目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更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3 缺乏有效的激励补偿措施

尽管近年来化肥的应用在推动粮食增产方面有着很大作用,但大量化肥的应用造成了土壤板结、农田肥力下降等问题。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主要看重自身收益,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生产技术虽然可以减少大量化肥应用对农田环境的不良影响,但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成本。而政府对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缺乏贷款优惠或税收减免等实质性的激励补偿措施。同时,目前大部分绿色农业发展补贴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农户生产的差异性,而且补贴标准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了负激励的效果。

2.4 绿色农业发展环境较差

绿色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不断修复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保障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过去为了快速达到粮食增收的目的,只重视产量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不仅是工业产业方面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大气、水源、土壤等造成了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废弃农膜及除草剂等同样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河南省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畜牧生产中,抗生素、激素的使用屡见不鲜,加之畜禽粪污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同样导致了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资料监管不力,另一方面是农户自身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生态环境被破坏。

3 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建议

3.1 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过去,农民为提高粮食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当前,我国必须要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4]。政府部门应成为生态环境修复行动的指导者,通过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产方面的研究,平衡好粮食产量和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粮食产量正常的前提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利用率,应构建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将数量巨大的秸秆资源通过政府收集和农民直接生态种养两种方法进行应用。此外,可以使用生物菌剂等,将秸秆资源腐熟变成有机肥料。

3.2 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养殖场应根据自身承载力,如农田面积、配套设备等,建立畜禽粪污管理制度,并因地制宜地建立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台账。在此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动畜禽粪污还田专用设备的研发及使用,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机械设备及服务等出台引导性的补贴政策,提高养殖主体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和自发能动性,切实做到“谁运补贴谁,谁施用补贴谁”。

3.3 加强绿色发展新技术的应用

为走出高效、绿色、智能、合作的肥料产业发展道路,河南省应建立起平衡施肥的配肥组织联盟,并不断促进化肥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融合,最终打造全链条、高效率、无分割及低成本的商业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应支持通过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建立完善的有机施肥推广体系,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等技术措施。相关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河南省各县(市)建立起完善配套的肥料配送网络体系,并以新技术(集成示范平衡肥生产、土壤养分丰缺诊断、作物需肥规律分析)为支撑,建立专业化、个性化的技术服务机制。此外,河南省应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高标准良田评估体系中,以评价促进建设,以评价促改革。

3.4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对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河南省在财政支农上存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区域之间财政投入差异较大等诸多问题。针对此,河南省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比重,同时,要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研项目投入,鼓励企业投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出台人才引进和奖励政策,引入高知识、高技术人才为河南省农业发展增添活力,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不断促进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5]。

参考文献:

[1]孙笑梅,闫军营,程道全,等.河南省耕地土壤酸碱度状况与酸化土壤治理途径[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91-94.

[2]李学琴,王志伟,雷廷宙.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河南省生物质能的发展与思考[J].河南科学,2018(36):785-792.

[3]何琴慧,张琪,关浩杰.河南省粮食产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24-27.

[4]李丙奇,刘纯敏,张玉亭,等.浅谈平衡施肥技术的科学示范和有效推广[J].山西农经,2018(1):77-78.

[5]马晨雨,杨习文,李煜,等.黄淮海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的中转模式初探[J].农学学报,2017(7):19-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