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辣椒春露地覆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作者: 朱发新

[摘 要] 辣椒产业是湖南省汝城县的主导产业,传统的春露地辣椒栽培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近年来,当地通过推广辣椒春露地覆膜栽培技术,使春露地辣椒提早10 d左右上市,增产30%以上,提高产值40%以上,节省成本20%以上。基于此,从育苗、大田栽培管理等方面对辣椒春露地覆膜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辣椒生产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汝城辣椒;定植;覆膜;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26;S641.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3

1 品种选择

辣椒春露地覆膜栽培与春露地栽培相比,对品种无特殊要求[1-2]。但因辣椒春露地覆膜栽培是以提早上市为主要目的,所以应选择当地大力推广的早熟辣椒品种,实行早播、早栽、早管、早上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培育壮苗

培育壮苗是实现辣椒高产高效栽培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采用辣椒春露地覆膜栽培方式时,宜采用大棚育苗以提早生产季节。目前,辣椒大规模生产以穴盘基质育苗的方式为主,适合工厂化育苗,具有基质材料来源广泛、节肥、省工、易防病虫、成苗率高和栽后缓苗快等优点,应大力推广。对于小规模生产农户,可用营养钵(袋)进行护根育苗,实行大苗移栽,以实现提早生产季节。

2.1 穴盘育苗

2.1.1 基质配制。生产上一般用基质材料按体积比自行配制混合基质。常用混合基质配方:①草炭∶蛭石∶珍珠岩=12∶33∶35;②食用菌菌渣(或秸秆发酵物)∶腐熟畜禽粪便∶炉渣∶细河沙=15∶6∶8∶6[3];③食用菌菌渣(或秸秆发酵物)∶草炭∶蛭石∶珍珠岩=15∶3∶3∶4。结合当地实际,选好基质材料后,按照以上配比进行混合。混合过程中,每立方米混合基质掺入1 kg三元复合肥,同时拌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进行消毒。基质pH值应在6.0~7.0;如果pH值偏高,应利用腐殖酸进行调节;pH值偏低时,可用生石灰、碳酸钙粉进行调节。

2.1.2 装盘播种。辣椒育苗宜选择72孔普通穴盘。先将已配制好的基质加水搅拌至湿润,以含水量在55%~60%为宜(抓一把基质紧握不滴水,且手松开后基质不散开或稍有裂缝),然后将湿基质装盘抹平。根据辣椒定植时间倒推播种期,可选择在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上旬分批播种。穴盘育苗宜采用包衣带药种子播种,播种前先用压穴器戳播种窝,每穴播种1粒,播深为1 cm左右,播后窝上覆盖基质,然后用手掌轻压抹平。

2.2 营养钵(袋)育苗

营养钵(袋)育苗分两段进行,先用128孔或200孔普通穴盘进行穴盘育苗,当幼苗长到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时进行分苗,定植到口直径为10~12 cm的营养钵(袋)中培育,每个营养钵(袋)栽双株。营养土要选用3 a以上未种过茄科类作物的优质疏松园土和腐熟农家肥过筛后按体积比6∶4混匀进行配制。混合过程中,每立方米营养土掺入1 kg三元复合肥,同时拌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进行消毒。

2.3 苗期管理

2.3.1 温度调控。低温是冬春茬辣椒育苗的关键限制因子之一,因此,应实行棚室育苗。同时,采用每平方米功率为110 W的防水远红外电热膜铺于地下2 cm左右,然后将穴盘置于其上,通过温控仪调控拱棚内温度[4]。出苗前,棚内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 ℃,夜间温度保持在18~20 ℃;出苗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4~28 ℃,夜间温度保持在15~18 ℃。晴天棚内温度超过32 ℃时,要适当通风降温,防止幼苗徒长。

2.3.2 肥水管理。苗期水分管理应坚持小水勤浇的原则,以利于苗床温度提高,促进幼苗根系生长。浇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水温事先预热至20~30 ℃。育苗期间视苗情进行补肥,但要做到少施、勤施,施氮肥要适量,否则易造成作物徒长,不利于幼苗增强抗逆能力。

2.3.3 控制徒长。要保持棚膜清洁,增加幼苗采光量。遇连阴雨天气,棚内光照严重不足,应适度调低棚温,但温度不得低于13 ℃。若幼苗徒长,可用多效唑或矮壮素或甲哌鎓控制植株徒长。

2.3.4 防病治虫。辣椒苗期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病毒病等,虫害有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应适度通风降低棚室和苗床湿度,同时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移栽前一两天用3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液喷施幼苗,以增强幼苗的抗病力。

2.3.5 炼苗。辣椒幼苗定植前,需适度降温和控水进行炼苗处理,以增强幼苗移栽后的适应性和抵御春季寒潮的能力。在定植前10 d左右选晴暖天气浇透水1次,然后将苗床两端薄膜揭开通风降温排湿,日揭夜关,使苗床白天温度控制在20~22 ℃,夜间温度控制在13~15 ℃。之后随气温上升,苗床两端薄膜日夜揭开,但要注意在夜间温度低于10 ℃时及时盖膜。于移栽前3 d左右撤膜,撤膜后应注意天气变化,夜间温度低于8 ℃时及时盖膜,防止幼苗遭受冻害。

2.4 壮苗标准

苗高15~20 cm,茎直径大,节间短,根系发达,展开叶7~10片,且叶片健壮、光泽好,无病虫害。

3 定植

3.1 整地施肥

辣椒春露地覆膜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背风向阳、土层深厚、排灌方便且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种植辣椒的地块宜冬季深耕,经日晒霜冻,以改良土壤结构,消灭病虫源。定植前15 d左右整地做畦,整地做畦要在土壤水分适宜时进行。辣椒以高畦栽培为宜,按南北方向做畦,畦面宽100 cm,沟宽33 cm,畦高20~30 cm,同时深挖腰沟和围沟,确保沟沟相通,利于排水。在整地做畦的同时施入基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可用腐熟的厩肥、人粪尿、畜禽粪便等堆沤肥,并用生物菌剂喷施混入农家肥中,以抑制辣椒根部病害发生。对中等肥力的田块,一般每667 m2施用农家肥3 000~3 500 kg、45%复合肥[m(N)∶m(P)∶m(K)=15∶15∶15]40~60 kg,并根据测土施肥原则施入适量的中微量元素肥料。在整地前撒施60%的农家肥,定植前集中沟施40%;复合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在定植前集中沟施。其中,中微量元素肥可事先喷施混入农家肥中,再撒施在沟中。

3.2 覆盖地膜

畦面整平、整细后,在土壤水分适宜时用相应规格的地膜及时覆盖畦面,以覆盖黑膜为宜。覆盖地膜具有防除畦面杂草、春季增温、夏秋高温季节降温的作用。铺膜时拉紧地膜,膜与畦面之间尽量不留空隙,两边两头用土压平。如果地膜有破损,应用土封严。

3.3 合理密植

辣椒高畦栽培实行宽窄行栽培,每畦定植2行,畦内行距50 cm,畦间行距约83 cm,株距40~50 cm,每穴栽双株,每667 m2栽4 000~5 000株。移栽密度视土壤肥力和辣椒品种而定。早、中熟品种因其株型紧凑,株幅小,定植密度可适当加大;晚熟品种的株幅大,定植密度应适当减小。

3.4 科学移植

土壤10 cm深地温稳定在15 ℃时选具有7~10片叶的壮苗定植(营养钵壮苗叶片多些),湘南地区宜在3月上中旬定植。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上午定植,切忌雨天定植。起苗要尽量少伤根,多带土,轻拿轻放,随起苗,随移栽。做到叶龄大的壮苗先栽,叶龄小的壮苗后栽。移栽时用小锄头在地膜上挖定植穴,将苗坨放于穴里,覆土与苗坨持平并压实,然后用土封严地膜口子,定植孔尽可能小。定植后立即浇定植水;若遇连续晴天,还需在定植初期每天下午浇缓苗水;若遇阴雨天气则不宜浇缓苗水。

4 田间管理

4.1 查苗补苗

辣椒定植缓苗后,应及时查苗。发现缺苗的,及时在晴天下午进行补苗。补苗宜补营养钵大苗,以利于其与其他苗保持平衡生长。

4.2 科学管水

湘南地区春露地辣椒生长前期处于多雨季节,自然降雨可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要,因此,此时应做好田间排水、防涝工作,抢抓连续晴暖天气实施控水蹲苗,促进土壤透气性和地温提高,以利于根系生长,达到促根、促秧、促发棵的目的。由于覆盖地膜,辣椒生长中、后期生长速度加快,枝繁叶茂,植株水分蒸腾量大,需水多,加之又进入高温干旱季节,此时应科学管水,保证水分供给充足。辣椒缺水时应及时进行灌溉,一般采取沟灌,宜在晴天傍晚至第2天早上天气较凉时灌跑马水,急灌、急排,灌水以水面低于畦面10 cm左右为宜,尽量做到小水勤浇,否则易造成辣椒根部沤烂,并发生病害。

4.3 中耕、除草、施肥

覆盖地膜后对畦面不需中耕,一般只在辣椒生长前期对畦沟进行两三次中耕,结合中耕进行除草。辣椒生长中后期可采用草铵膦、乙草胺防除畦沟杂草。辣椒生长期长,需肥量大,基肥不能满足辣椒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要,在中后期需进行追肥。追肥宜以速效肥为主,要求做到少施、勤施,氮肥要适量,并增施磷、钾肥。重点在盛果期、果实集中采收后及秋季复壮时适量追施化肥或腐熟人粪尿肥,可结合畦沟中耕或畦沟浇水进行。为节省人工,提高肥效,可在土边两蔸辣椒之间挖施肥穴,实行敞穴施肥。施肥穴挖在灌水沟内侧,豁口低于灌水位但高于沟底,使部分灌水可流入穴内,以溶解和扩散肥料。在每次追肥时将肥料施入穴内,然后沟灌或穴内浇水,一次制穴,可全生育期使用。此外,在辣椒生育前期叶面喷施生根剂、复硝酚钠、氨基酸水溶肥、腐殖酸水溶肥等,在生育后期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中微量元素、芸薹素内酯和复硝酚钠等溶液,增产效果良好,特别是后期可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在生产实际中,施肥量应视土壤肥力和品种需肥特性而定,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单位面积目标产量4 000 kg以上田块,应酌情增施肥料,并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

4.4 防病治虫

湘南地区辣椒大田常见病害有根腐病、茎基腐病、炭疽病和病毒病;辣椒移栽后幼苗期有蜗牛、小地老虎危害,之后有蚜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危害。在病虫害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结合一定的化学防治措施。这里重点介绍化学防治措施。根腐病、茎基腐病主要在幼苗期发病,可在定植后用30%甲霜恶霉灵1 500倍液灌根和喷淋茎基部,同时喷施叶面可预防炭疽病和疫病,每10~15 d防治1次,连续两三次。炭疽病和病毒病是危害辣椒的主要病害,未出现病害症状时要定期进行预防,每10~15 d用药1次;有个别植株出现病害症状后要加强防治,每5~10 d用药1次。其中,防治炭疽病的药物有咪鲜胺锰盐、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每次用药由两种药配合,效果较为理想(做到预防性用药与治疗性用药相结合),注意轮换用药。防治病毒病的药物有毒氟磷、氨基寡糖素、盐酸吗啉胍酮等,每次轮换用一种药喷施叶面,并与蚜虫防治相结合。辣椒移栽后用四聚乙醛防治蜗牛一两次,定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5月后用吡虫啉或烯啶吡蚜酮加强防治蚜虫。当出现个别虫害因产生抗药性难以防治时,应配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氯虫苯甲酰胺或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

4.5 搭架与植株调整

地膜栽培辣椒由于定植较浅,生长过程中不宜培土,而植株生长繁茂,往往易倒伏,所以需要及时搭架支撑[5]。可用90 cm左右长竹竿每隔1.5~2.0 m插在植株旁距根茎10~15 cm处,再用长竹竿或耐日晒绳子横向固定于竹竿上,以防植株倒伏。为防止辣椒侧枝生长影响主枝生长和开花结果,应在辣椒现蕾时将门椒以下嫩枝嫩芽全部抹去,并留门椒以下功能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根部生长;在植株封垄时抹去门椒以下的全部枝叶。地膜栽培辣椒进入盛果期后,植株分枝过多,枝繁叶茂,应及时剪掉过多的细弱侧枝,可使辣椒多结果,结大果。在第一茬辣椒果实已采摘完时,要进行一次大的修剪,剪去病虫枝、密生枝、衰老枝、前期结果过多的下垂枝、管理不当的折断枝等,剪下的枝条应带出大田集中处理,修剪后及时重施返秧肥。另外,在植株现蕾后喷施控旺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现蕾至初花期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 g兑水15 kg喷施叶面,初花期后用矮壮素或甲哌鎓喷施叶面。一般每10~15 d喷施1次控旺剂,控旺次数视苗情而定。喷施控旺剂后出现茎粗、节短、叶厚、叶片呈墨绿色,且植株继续稳健生长,证明控旺的目标已实现。

5 采收

春露地辣椒以采收青椒早上市的效益为佳。同时,要疏去已变硬、无发展潜力的小僵果和畸形果,以减少营养消耗。青果价格较低时,可待辣椒转红时作早红椒上市,效益也很可观。

参考文献:

[1]李月英.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7(11):11.

[2]王迪轩.辣椒春露地栽培技术[J].科普天地,2017(2):9.

[3]李培.不同基质配比对辣椒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辣椒杂志,2021(2):20-23.

[4]蔺正河,李虎.辣椒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5):24-25.

[5]陈书清.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探析[J].农家参谋,2021(36):40-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