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措施研究
作者: 李坤陵[摘 要] 森林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一系列功能。只有科学保护森林资源,方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部门需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等,同时需严格落实防火管理责任、提升防火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全面消除林火隐患,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成效。
[关键词] 森林资源;资源保护;防火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落实,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显著增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调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作用。然而,森林资源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旦出现火灾事故,不但会明显降低森林覆盖率,还会严重破坏森林结构与生态多样性。为保护生态环境,需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因此,要持续优化森林资源保护理念和模式,高效防范与应对森林火灾,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成效。
1 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其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木材等物资的需求,又具备一系列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同时,森林资源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是保障生物多样化的基础。森林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是林木生长周期较长,如果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利用,将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森林资源的再生性与系统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人们只有依据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科学开发与利用森林资源,才能够维护森林资源结构功能的稳定性。此外,近年来虽然人们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但受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生态建设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导致森林资源保护依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此,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2.1 加强森林抚育管理
“三分造、七分管”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特征,只有科学管护与抚育现有森林,才可保证森林质量及固碳能力得到提升。在森林抚育管理过程中,要将幼龄林及中龄林作为抚育重点,此阶段林木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抚育管理成效直接影响未来的林分质量。通过抚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可使林木生长速度得到加快,森林经营水平得到提升,进而将森林的多种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工作人员要积极改造低效林,大力创新森林抚育经营技术,制订可操作性强的经营管理方案,将补植、封育、调整、复壮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起来,使林分结构得到优化,使林木蓄积量、固碳增汇能力得到提高[1]。
2.2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森林资源质量,不但减缓林木生长速度,降低林木质量与产量,甚至还会导致林木出现枯死情况。因此,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从源头防控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虽然具备突发性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报及防控体系,深入开发和应用早期预防技术,可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可依托现代遥感技术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准确预测和监测,构建病虫害基础空间数据库等。同时,要进一步创新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加研发投入,研发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与较小污染的生物药剂,以提升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减轻对林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防治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白粉病等常见病虫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频发态势[2]。此外,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骨干的培育工作,构建系统长效培训机制,定期培训现有的林业工作人员,着重讲解各类林业病虫害的识别方法、防治要点,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森林病虫害防治队伍。
2.3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森林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较多方面的内容,单单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难以保证森林资源保护效果。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实施,将各类社会主体引入进来,营造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具体实践中,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类传播媒介,广泛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性,引导人们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共同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现阶段而言,部分人员缺乏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依然可能做出一些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不良行为,如乱砍滥伐、野外用火等。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升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
3 森林防火管理措施
森林火灾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会严重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安全,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近些年,全球气温升高态势较为明显,经常出现一些极端天气,导致森林火灾频发。面对这种情况,要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
3.1 严格落实防火管理责任
森林火灾危害较大。为提高森林防火管理成效,需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在具体实践中,可从这些方面着手。第一,优化层级管理模式。组织县、乡、村三级相关责任人分别签订防火责任书,明确各层级的职责范围。落实林区网格化管理机制,贯彻属地管理原则,落实森林各单位、岗位人员的防火责任,对各个参与者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林区保护无死角。全面监管林内林缘区域,从源头上消除人为的火灾隐患[3]。第二,完善防火工作制度。要对政府相关部门森林防火责任考评制度进行完善,全面考核森林防火宣传、责任制落实、野外火源管理等森林火灾控制措施的实施成效,强化监督制约作用。在干部考核过程中,需加强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给予干部相应的奖励或处罚,促使干部职工履行防火工作职责的热情得到全面提升。第三,进一步完善护林员管理制度。护林员的人员基数较大,常年在林区生活和工作,管理起来较为困难。面对这种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管理办法,规范护林员的选聘与管理,对护林员的森林防火职责进行明确,切实落实基层防范工作。
3.2 提升防火工作人员素质能力
第一,科学培训行政管理人员。森林防火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需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向森林防火人员传授先进的防火工作理念及技术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可将专题授课、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方式综合运用起来,促使森林防火指挥员的火灾预防、指挥协调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第二,重视扑火人员技能培训。面对日益严峻与复杂的森林防火形势,只有不断提升扑火队员的素质和能力,方可高效应对森林火灾事故。因此,要构建日常化的技能培训机制,由森林防火专家等人员培训指导一线扑火队员,详细讲解林火发生原理、扑救技术、紧急避险方法等内容。第三,定期组织森林火灾实战应急演练活动。在演练过程中全方位考核队员的操作技能及现场判断能力,帮助防火队员熟练掌握各类扑火机具的使用方法,科学规范地应用扑救技术。
3.3 全面消除林火隐患
预防为主是森林防火管理的根本原则,要求严格排查火险隐患,促使林火灾害发生率得到降低,避免出现森林火灾事故。第一,加强火源管理。要将“严、实”等要求贯彻于火源管理实践中。相关部门需结合采用“疏、导、堵”等策略,建立火源管控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森林火灾的防范成效。在具体实践中,要严格管控野外用火,禁止林区及周边农事用火、野炊等野外用火行为。特别是在高温的夏季,更要做好野外用火的管控工作。要加强火源进山管理,将森林防火检查站设置于重点林区、林区主要道路口,仔细检查入山的人员与车辆,截留人员携带的火种,同步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活动,促使火灾隐患得到根本性消除。进入森林火灾高发期,需增加重点林区、重点林段的森林防火巡护人员,并将巡山责任分解落实到个人,保证巡护无死角。第二,加强群防群控。为提升森林火灾防范成效,需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建设起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保护作用[4]。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特别重视交界区域的防火工作,构建常态化的联防会议制度,联合推进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另一方面,要鼓励各行政村制订森林防火村规民约,成立森林防火群防群治组织,引导人们主动落实相应的防火规定。针对林区周边的村庄,可安排火情监测人员监测林区火灾隐患。第三,落实烧除计划。现阶段,林区中存在着较多的可燃物,导致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显著增大。面对这种情况,要有计划地烧除林区可燃物,促使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得到有效控制。工作人员应准确把握烧除的时机,有计划地烧除林区可燃植被,不仅可以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还可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3.4 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建设防火基础设施,可促使森林防火管理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一,加强林火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开展林火监测工作,能够提前发现火灾隐患及火情,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一方面,完善巡护机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林区实际情况,对地面巡护路线进行科学设计,由护林员全面监测林区火情,促使地面巡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地面巡护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瞭望台以扩大监测范围。在设置瞭望台时,需保证防护区域无死角,以便全面监测被保护区域。另一方面,构建视频监控系统。要将红外探测、智能烟火识别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综合运用起来,科学建设林火视频监控系统,24 h不间断地监测林区情况。基于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的支持,既可以及早发现林火隐患,又能动态跟踪监测林火蔓延情况。第二,加强防火阻隔工程建设。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将预防为主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可对森林火灾的蔓延进行有效控制。其中,森林防火道路建设是阻隔工程的重要组成。防火道路既可以对林火进行阻断,又可以满足森林火灾扑救中的运输需求。在建设森林防火道路时,要将原有的公路路网充分利用起来,避免出现重复修建情况,以节约资源。
3.5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目前,一些民众缺乏良好的森林防火意识,不仅不能深度参与森林防火管理,还可能出现一些容易诱发森林火灾的不良行为,如野外用火等。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力度,构建宣传教育网格。同时,不断丰富森林防火宣传手段与形式,将标语、墙报、广播、电视等综合运用起来,促使全民的爱林护林意识得到提升。第一,加强日常性宣传。只有经常、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方可保证宣传效果。因此,要积极拓展防火宣传载体和形式,构建日常防火宣传机制,帮助广大民众意识到森林防火的必要性。例如,可将森林防火宣传牌设置于重点林区,利用流动宣传车对森林防火方面的政策进行宣传,或联合电视台制作森林防火专题节目等,构建全方位的防火宣传体系[5]。第二,加强集中性宣传。在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的时间段和区域,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可将防火宣传哨卡设置于林区重要路口,或在清明节前等由工作人员深入林区居民点开展面对面宣传等,促使广大居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得到切实提升。
4 结语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落实。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从森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防火管理等诸多角度着手,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伍祥.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措施初步探究[J].区域治理,2020(14):73.
[2]黄运浩.林业资源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1(23):33-34.
[3]杨婧.大明山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0):124-125.
[4]刘康宁.对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对策的研究[J].种子科技,2020(7):121-124.
[5]尹建华,陈金龙,严毅,等.林业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措施的建议[J].中华传奇,2022(2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