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
作者: 杨滢[摘 要]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必须将树木养护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北方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存在养护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养护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失衡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做好常规树木养护、推广使用养护管理新技术、提高养护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健全林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等做好树木养护管理工作的建议,助力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4
0 引言
发展林业产业过程中,我国北方地区往往面临土壤盐碱化、火灾隐患、水分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增加了营林造林的难度,而且影响了树木的长势和质量。要想建设高质量的林业工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做好树木的针对性养护管理工作。例如,在土壤贫瘠的山区,注意补充养分,以满足树木生长所需;在病虫害高发期,加强林间巡逻,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在秋冬时节,重点做好防火检查,避免发生林火事故等。只有加强树木养护管理,才能促进树木健康生长,从而全面保障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我国地区林业工程中树木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保证北方林业工程质量,开展林业工程前,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应以研究树种特质为起点,对林区土壤的酸碱性、气候特点、温湿度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并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制订工作规划;不断提升树木养护水平,完善林区种植工作的流程安排,保障林业工程施工有序开展。此外,加强树木养护管理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常见的树木养护管理措施有:为减少树木水分流失用草绳等材料包扎树干,包扎后适时对树冠进行喷水,但要避免大量水分流入根部土壤;浇水后要拆除树木根部土埂,防止水分淤积,保持土壤通透性;夏天移栽时做好对树木的遮阳处理,以免树木灼伤枯死;冬季做好保温和防冻措施,以免低温冻害,如栽后覆土、建造风障,减少大风、寒流对树木的侵害,或增施磷钾肥,提高树木的防冻、抗寒能力;适时剔除残、病枝,保证分化主枝干养分充足。
1.1 林木养护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随着林业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树木养护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林区出现了人手不足的情况。为减轻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解决因为人手不足而导致的养护计划无法落实到位等问题,必须推广使用现代化、信息化养护管理技术。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很多林场的养护技术、管理工具长时间得不到更新换代。在这种情况下,树木养护管理仍以人工为主,即便制订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养护方案、管理计划,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养护方案、管理计划落实不到位,从而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不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1.2 养护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失衡、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部分林场的养护管理队伍存在明显的年龄结构失衡现象,即40岁以上的中年职工占比较高,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比相对较低。这些年龄较大的职工虽然拥有丰富的树木养护管理经验,但是体力明显减退,并且创新创造能力及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不利于今后林木养护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除了年龄结构失衡外,养护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升[3]。由于培训机会少,很多林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长时间得不到补充、更新,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树木养护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1.3 树木管护监督机制不完善
树木养护管理是一项复杂化、专业化、常态化工作,除了要求林业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其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认真履职尽责,完成上级领导制订的林木养护计划和林场管理任务。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些林场虽然制订了一套完善的树木养护管理工作方案,但是由于人手不足或者缺少监督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方案、计划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人手不足的地方,因监督机制不完善,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部分养护管理人员出现消极懈怠、敷衍了事的心理,未能严格落实既定的养护计划、管理任务,增加了林业工程的隐患。
2 北方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的优化建议
2.1 提高重视程度,因地制宜做好常规树木养护
2.1.1 合理控制土壤含水量。我国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并且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春旱,冬春季节多沙尘暴。在夏季降雨较为集中时期,应重点检查林区的一些低洼地区是否存在严重积水的情况。一旦积水,需要及时排水,避免树木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出现根系腐烂、整株死亡的情况。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春旱,特别是在冬季降雪较少的年份,开春以后土壤含水量较少,如果不能满足树木生长所需,将会影响树木新枝、新叶的生长,严重时会造成树木大面积枯死[1]。对此,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需求、喜水习性和气候情况,在干旱时期加强水分管理,及时灌溉补水,保证土壤含水量适宜,以促进树木正常生长。
2.1.2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除了能够支持树木正常生长外,还能够提高树木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调查发现,很多林业工作人员虽然会定期为树木施肥,但是没有掌握好肥料的用量、用法,经常会出现滥用肥料、施肥不当等情况,不仅造成了肥料浪费,而且增加了林木管护成本。因此,林业工作人员要在高度重视树木施肥管理的前提下,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理想的施肥效果。施肥之前,要综合考虑树木种类、生长特点、植株大小,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取样测量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再科学确定施肥种类、施肥时间和用量,切实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对树木施肥时禁止滥用化肥,可增施有机肥,以获得改善土壤结构、避免土壤板结的效果。有机肥使用前需进行充分的发酵腐熟,杀死其中的病菌、微生物。施肥时间尽量选择晴朗天气的清晨,并且注意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树木的根系,防止出现烧根的情况。雨后施肥有助于提升养分的吸收效果。对于一些特殊的树种,也可选择输注营养液的方式,让营养成分直接进入树体内部。
2.1.3 加强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也是林业工程建设中树木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病害、虫害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如果防控不及时,将会在林区内大范围扩散、蔓延,导致树木大面积受损或死亡。因此,在林业工程建设中,林业工作人员要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林业工作人员应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寻找林区内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在病虫害暴发前采取预防措施。例如,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山东省、河南省、辽宁省等北方地区通常每年5月中下旬发生;每年4月末,林业工作人员需加大林区巡逻力度,密切观测林区内松墨天牛的数量变化,以及有无针叶失水、退绿或呈红黄色、黄褐色的现象。一旦发现上述现象,林业工作人员要提高警惕,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松材线虫病大规模暴发。
就防治病虫害的具体方法而言,林业工作人员要改变以往单一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的方式,尝试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治体系。首先,以生物防治为主,在林区放养一些常见害虫的天敌生物,如赤眼蜂、七星瓢虫等,对蚜虫、松毛虫的数量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成本低且不会造成污染。其次,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如利用色板、杀虫灯等诱杀害虫。再次,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但需要优先考虑使用绿色、低毒的化学药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先选择一小块区域进行试用,确定化学药剂能有效治理病害、虫害且对环境无污染后再进行大范围使用。最后,加强营林管理。例如,更新林木时,要优先考虑那些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的树种,一方面能降低林区病虫害发生率,另一方面能减轻后期养护管理工作压力;定期清理林内的枯枝落叶,切断病虫害传播途径。
2.1.4 清理林间杂草。林间的杂草、藤蔓类植物会与树木抢夺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养分,从而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另外,一些杂草会为有害生物提供繁殖的条件,诱发林区病虫害[2]。因此,在树木日常养护管理中,林业工作人员要注意及时清理杂草,避免杂草过于茂盛。对于杂草数量较少的区域,可以人工或借助辅助工具将其拔除,注意要连根拔起,防止杂草重新生长。人工除草作业尽量选择在春季进行,此时杂草刚刚长出,不仅拔除难度小,而且能避免清除杂草时草种掉落到土壤中。对于杂草较为稠密的区域,则使用化学药剂除草,但要确保选用的药剂不会危害树木,且不会污染环境。
2.1.5 加强林区防火管理。春季、秋季和冬季都是我国北方地区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我国北方地区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天气干燥且风力较大,火势往往快速蔓延,会增加火灾扑救工作的难度,而且会造成严重的林木损失和经济损失。因此,林业工作人员必须始终做到“警钟长鸣”,从源头上避免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完善防火管理制度,明确防火检查责任。只有将责任落实到人,才能督促林业工作人员履行好森林防火职责,保证能第一时间发现、处理火灾隐患。其次,要推广使用现代化防火技术,而且林区应配备消防设施,确保林火出现时能第一时间扑灭,并且配合防火带避免火势扩大。最后,对于靠近农田、村庄的林区,林业工作人员应向周边人群定期开展防火宣传活动,禁止春耕、秋收时在田地里烧荒,禁止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焚烧火纸、燃放烟花爆竹等,引导人们改用更加环保、安全的祭祀方式,避免引发山火。
2.2 增加资金投入,推广使用养护管理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许多林区在创新应用养护管理新技术、新设备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引进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有充足的资金给予支持。为此,各地林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通过适当增加资金投入,让林业管理部门有足够的资金引进新技术、推广新设备,逐步实现林木养护管理自动化、信息化[4]。从近几年的养护管理实践来看,在树木养护管理中实用性较强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2.2.1 树木质量检测技术。林木质量不仅直接影响林场的经营效益,而且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切实提高树木整体质量,可以有效降低常见病害、虫害的发生率,从而极大地减轻后期林业工作人员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压力。由德国ARGUS公司研制的PICUS工具套件,在树木质量检测方面应用良好。例如,Sonic Tomograph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可以用于检测树干空洞和剩余木质结构,是一种无损探测技术。根据检测结果,如果发现一些树木的树干空洞较多,较大概率是因树干内有害虫或者因病害导致树干腐烂造成的。这样就能及时伐除树木,防止病虫害传播。Tree Qinetic树木拉伸测试仪则可以检测根系稳定性,预测树木遭遇大风时的稳定性。利用先进仪器检测树木质量,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林场内树木的整体质量。
2.2.2 无人机技术。随着民用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小型无人机开始在森林监测、地籍测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树木养护管理中,无人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施肥管理为例,以往树木的施肥都是依靠人工进行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多偏远、陡峭的地方无法及时供给肥料。使用植保无人机携带树种、肥料等,可以由地面的林业工作人员遥控操作,使无人机按照既定的方向飞行,并在合适的位置喷播树种、喷施肥料,省时又省力。防治森林病虫害时,也可使用无人机装载药剂、粉剂,进行大范围喷洒,可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此外,无人机可代替林业工作人员进行巡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偷伐林木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林区效益。
2.2.3 森林有害生物监测技术。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是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以监测分析、可视化输出等为核心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平台。其研发目的是实现科学化、现代化预防和管理森林有害生物,实现对病虫害发生期、发生量及危害趋势的预测,提供预测预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5]。采用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林业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林场各处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提前采取防控措施,在有害生物大量繁殖之前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治理,切实保护林区树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