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及措施
作者: 杨卫刚[摘 要]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促使土地荒漠化形成,人为因素加剧土地荒漠化发展。林业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从而避免土地荒漠化。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林业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需要重视防护,全面保护;合理调整林业结构,优化农林牧业生产体系;合理选择造林植被;加强管理和技术保障等,以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成效。
[关键词] 林业;土地荒漠化;治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3
0 引言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现象。荒漠化是一场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已影响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为3 600万km2,约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1]。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 460 km2的速度在扩展[2]。面对日益严峻的荒漠化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整个国家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在土地荒漠化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林业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 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1 自然因素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缺少植被(保护)等。例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2 人为因素
荒漠化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过去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忽视环境保护,过度农垦、放牧、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例如,在“三北”地区的草场、沙漠和戈壁地区,采挖甘草、冬虫夏草等中药材,不仅导致药用植物资源枯竭,而且导致土地荒漠化。在干旱区开矿、挖土取沙、截流灌溉、打井取水等,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例如,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甘肃金川公司不到3 km2的流沙矿在沙尘暴中被扬起的沙尘达29.5万m2[3]。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自然条件促使土地荒漠化形成,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发展。
2 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现状与目标
2.1 治理现状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荒漠监测行业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4]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面积超过260万km2,会带来严重危害的荒漠面积达80万km2,给荒漠化区域及周边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荒漠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当地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交通不便利,增加了土地荒漠化治理难度。以往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以减少负面危害为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我国主要在荒漠边缘地区进行绿化防沙,发展荒漠生态工业、生态光伏、生态健康、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等荒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治理目标
根据我国经验,土地荒漠化的治理目标主要是控制水土流失,连接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避难所”,扩大荒漠地区森林植被、草本植物种植面积,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目标;强化防沙治沙影响,将村镇作为主要防线,兼顾生产基地保护和大江大河功能,合理规划,形成完整的荒漠化治理体系,改善生态环境。
3 林业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1 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风蚀的基本因素,而风蚀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当土壤粒径小于0.42 mm时,容易被风侵蚀;当沙质土壤含水量小于2%时,在自然环境中易被风侵蚀。林业具有强大的土壤保护功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颗粒级间组成及级配关系,增加孔隙度,提高有机质含量。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土壤的持水能力,并且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黏性和内聚力增加,使土壤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土壤的抗风蚀能力,最终遏制土地荒漠化。经测定,森林植被的土壤蓄水量不低于5 782.5 t/hm2。当大片森林覆盖易风蚀区域时,可以基本保护土壤免受外力侵蚀,避免土地荒漠化。
3.2 提高地表层植被覆盖率
林区有不同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形成立体的自然覆盖屏障和防护网,提高了土地下垫面的粗糙度,减缓了外界因素对地表的侵蚀,对地表起到了保护和滋养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当植被覆盖率达50%时,土地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加,风速可降低20%~30%,从而减弱引起荒漠化的动力[5]。
3.3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森林资源是林业开发的重要基础,是保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净化空气的“天然清洁剂”。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例如,塞罕坝是北方沙尘进入京津的唯一通道。为有效防止沙尘暴席卷京津冀地区,经过3代人的植树造林,塞罕坝已成为京津冀的一道绿色屏障。同时,塞罕坝年平均降雨量从380 mm增加至490 mm,河流含沙量从29%下降至11%[6]。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林业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二是净化空气。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中的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而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统计,塞罕坝林场每年可为京津冀地区供应清洁水1.37亿m3,释放氧气55万t,是京津地区空气净化的重要林源,也对京津冀地区土地荒漠化治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7]。
4 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发挥林业作用的对策
4.1 重视防护,全面保护
提高全社会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和防治荒漠化的意识,对于土地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大力宣传造林护林的重要性和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危害,营造全社会积极造林护林和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良好氛围。
保护好沙区天然植被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的第一要务。相关部门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对大江大河源头、风沙源区、草原退化沙化重点区域实行严格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使沙区自然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同时,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严禁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严厉打击沙区毁林开垦、违规采矿及建设等活动,对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以免植物资源遭到破坏[8]。此外,针对农业生产对森林资源的占用情况,必须依法开展农地退林工作,避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4.2 合理调整林业结构,优化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相关部门要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荒漠地区土地资源,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朝着长、中、短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人工造林,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共同发展;在平原区营造用材林,在山区建设生态经济沟,在沙区牧区建设生物经济圈,推行混交林行列式造林和多种引农入林、引牧入林、引副入林的建设模式,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实践中,要注意提高种植业、林牧业、畜牧业所占比重,采取飞播种草、围栏封育、草原补种牧草等方法,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满足牲畜对饲草饲料的需求,建立集约化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减少牲畜对种草沙地和草原的破坏,解决草原退化问题,转变草原退化沙化的被动局面。
4.3 合理选择造林植被
为了提高荒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必须选择抗旱能力强的植被加强植树造林,而不是在荒漠地区建造草地。防护林不仅对沙粒入侵有很好的阻隔作用,可以降低沙粒流动速度、抑制水土流失,还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促进植被健康生长,对于改善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以榆林沙区为例,当地广泛种植的树种有樟子松、沙地柏、沙打旺、沙蒿、紫穗槐和柠条等,因为这些植物生长旺盛、抗旱能力强。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种植单一品种的林木,需多种林木搭配种植,合理确定乔、灌、草的组成和比例,营造多种功能用材林和复合经济林,增强防沙治沙效果。同时,在防护林带建设中要考虑植物对光照的要求,尽可能选用低矮、枝叶繁茂的灌木。
4.4 加强管理和技术保障
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方针,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项目法人制,逐步推行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抓好种苗质量供应,在项目区实行禁垦、禁牧、禁樵(简称“三禁”)。同时,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大力推广窄林带宽网格沙区防风固沙护田林网建设模式、进一退二还三模式、飞播及封育加人工补植的植被恢复模式、再生性植物沙障固定流沙技术及“三禁”等综合性措施。
4.5 发展林业保护生物资源,防治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于生物资源的影响较大。为此,国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赋予相关部门森林资源保护权、封山造林权和部分林木保护权,丰富物种多样性,以防止裸露山地水土流失,提高荒漠化防治成效。另外,近年推广的径流农林复合系统将区域的积水集到低洼处,进行果园、风景林与牧草间作种植,可以有效维持水土质量,避免水土流失引发土地荒漠化。
5 结语
土地荒漠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备受关注。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既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必须全面落实到位。考虑到林业发展对土地荒漠化治理的重大影响,有关人员应继续研究新的林业发展方式,以进一步减小荒漠化面积,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龙.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J].内蒙古林业,2019(7):4-5.
[2]胡翔宇.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39.
[3]吕文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1(14):30-31.
[4]宋尚有.防治荒漠化 走绿色发展之路[J].甘肃林业,2020(3):4-6.
[5]张建龙.防治土地荒漠化 助力脱贫攻坚战:纪念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J].国土绿化,2018(6):7-8.
[6]赵冬芳.林业科技与荒漠化的防治研究[J].新农业,2021(22):23.
[7]赵国林.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对防风固沙的影响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01-102.
[8]李贵雷,曹卫军.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现代园艺,2019(14):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