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分析及提升策略

作者: 郑琳琳 李元应 王莹

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分析及提升策略0

[摘 要]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环境的关键窗口,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发现,人口特征、基础服务设施、公园可达性、出游动机和景观环境等均会影响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而为提升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需要通过合理增加公园类型与面积、增强公园可进入性、丰富公园的空间功能、增设游憩设施及加强规范化管理等措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加城市公园的吸引力。

[关键词] 城市公园;满意度;基础服务设施;公园可达性;出游动机

[中图分类号] TU985.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6--3

0 引言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公园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通过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及国内外学者对其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具有以下内涵:①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③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产品[1]。公园是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城市公园规划中,设计者过于注重绿地率与绿量的定量分配,忽略了居民的感受与需求,从而影响了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2-4]。现有研究表明,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与出游动机、绿地面积、绿地质量成正相关[5]。因此,如何优化城市公园设计,提高居民满意度,是城市建设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 居民对城市公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城市公园承担美化环境、文化传承、娱乐休闲、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居民对城市公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 人口因素

城市公园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游览观赏空间,但不同社会人群对于公园的需求不同。因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居民对同一个公园的满意度也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人群调查其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时,显示的结果会有所差异。

1.2 基础服务设施

城市公园的基础服务设施是保证各类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其标准配置和规划实施成效影响着城市公园的服务质量。城市公园基础服务设施配套越完善,往往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越高。

1.3 公园可达性

城市公园可达性包含交通距离、时间成本、费用成本等,主要反映了空间实体之间克服障碍进行沟通交流的难易程度与空间实体之间的亲疏关系[6]。在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中,常借助服务半径、人均空间拥有量进行研究。

1.4 出游动机

居民出游公园的动机是多元化的,对此进行调查时获得的满意度结果会不尽相同。城市公园能为居民提供社交活动、接近自然、娱乐健身、游览休闲和学习科普等活动,这些都是居民的出游动机。当出游动机与居民在公园中的获得感达到一定的匹配度时,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才会有所提升。

1.5 景观环境

居民对绿色空间的渴望引领着绿色空间的规划方向。在传统的“点—线—面”城市公园景观环境建设中,虽注重总体量是否达标,但忽略了居民的使用要求,造成供需不平衡,影响了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

2 研究方法

对市民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特征(性别、年龄、职业等)、出游动机以及对景观环境、服务设施的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等。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

3 实证研究

此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为例。武陟县地处豫北怀川平原、黄河北岸,县域面积805 km2,共有城市公园(包含综合公园、街旁绿地、专类公园等)21处。为研究城市公园服务满意度,对当地城市居民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达80.67%。

调查的男女样本比例为1.0∶1.2。按照年龄段分类,46~55年龄段的样本占比最大,为23.2%;56~65年龄段次之,为20.8%。按照职业结构分类,退休人群占比最大,为25.4%;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为15.2%;学生和事业单位人员占比分别为11.3%、10.2%;其他职业人员占比低于10.0%。按照学历分来,排名前位的是本科和专科,分别占比26.7%、21.5%。

城市公园满意度调查结果具体如表1所示。就武陟县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整体满意度而言,一般和满意占比较高,表明武陟县的公园能满足大多数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公园建设比较成功。但在不同影响因素方面,满意度不尽相同,表明在为不同需求人群服务的同时仍需整体协调提升吸引力、满意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对游览标志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健身器材和娱乐系统,对公厕、垃圾桶满意度最低。公园环境卫生是保证居民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因此,要增设卫生设施和管理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在公园可达性方面,区位与交通系统满意度都较高,出行方式满意度略低,但非常满意与满意占比远高于非常不满意与不满意。这表明公园的地理位置选择合理,服务覆盖范围广泛,服务半径合理。

在出游公园动机方面,放松身心、锻炼身体、欣赏人文与景观建筑非常满意占比较高,专业户外活动、交流感情是比较重要的出游动机。公园内的游憩环境、服务设施是增加吸引力的重要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出游选择。

在景观环境方面,公园设计风格满意度最高,其次为生物多样性和园林小品,景观丰富度整体满意度大于园林铺装。这表明城市公园整体上设计风格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细节方面需要增加修饰。

4 城市公园满意度提升建议

4.1 合理增加公园类型与面积

城市公园类型单一化会使居民丧失游玩兴趣。因此,建议武陟县在现有公园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拆违拆迁,利用空白地、闲置地等增加城市公园面积;结合街口拐角破硬增绿、道路绿地改造、单位社区绿地与道路绿地统一设计拆墙透绿等来丰富公园类型,实现增绿目标[7]。丰富绿地类型、增大绿地面积,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公园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与释放压力的作用,同时能增加居民亲近自然与锻炼身体的次数与时间,从而提高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

4.2 增强公园可进入性

城市公园的可进入性影响居民的被吸引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其使用率和满意度。通过丰富公园边界形式,如借助园林中的借景、框景、漏景、添景等造景手法,在其边界处设计成通透的景观视线来吸引居民进入公园,同时增设汀步等步行道路,融合外部复杂城市交通系统,来增强公园的可达性,提升城市居民出行游玩的兴致,继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愉悦感和幸福感[8]。

4.3 丰富公园的空间功能

公园的空间丰富多样化能提高自身吸引力,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结合植物、水景、地形、建筑等要素将绿地空间建设成静动空间兼容、多功能并存的丰富公共空间。静态空间中结合植物要素,增设林下休息空间,构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活动区域增设运动空间,包括篮球场、轮滑活动区、乒乓球运动区、网球运动区等[9]。科普区域可增设展示设计间、学习场馆等。在各类功能区域划分中,通过合适的道路规划做到相互沟通但不影响、互动但不渗透,各区域相互独立运行,提高居民对公园的整体满意度。

4.4 增设游憩设施

在城市公园配备游憩设施,可打破传统公园自然景观欣赏的单一功能,将城市公园打造成集健身、运动、社交等于一体的综合游赏空间。例如,运动器材、儿童沙滩、老年活动场地的设立可提高公园的吸引力,同时可以设置阅报栏、饮水点、遮阳遮雨设施等必要设施来满足居民的需求,增加居民在园内的停留时间[10]。

4.5 加强规范化管理

加强规范化管理,保证环境空间整洁,也是提高居民对城市公园满意度的重要方法。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公园可引入全方位监管、在线检测等信息化系统,确保出现问题时及时收到信息,及时开展检测和维修工作,保障居民的使用安全性。另外,公园可建立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账号,及时发布公园实时动态,便于居民获得公园环境状况及收集居民反馈的问题,全面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5 结语

城市公园是改善城市硬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存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影响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的因素较多,可以通过合理增加公园类型与面积、增强公园可进入性、丰富公园的空间功能、增设游憩设施及加强规范化管理等措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加城市公园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居民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俞佳俐,李健,盛莹,等.城市公园绿地对居民身心健康福祉满意度影响研究[J].中国园林,2021(7):95-100.

[2]陈晶茹,王敏华,傅伟聪,等.福州城市山体公园游憩幸福感因素构成与水平分析[EB/OL].(2021-06-28)[2022-01-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061.S.20210628.1333.002.html.

[3]陈婷婷,谭文浩,刘林丰,等.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J].中国城市林业,2021(2):92-96.

[4]袁青,霍锦葭,冷红.公园城市理念下小城镇公园绿地游憩与生态功能协调性研究:以长兴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7):76-83.

[5]翟宇佳,吴承照.基于满意度的城市公园场地与设施配置定量研究:以上海市15座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1(9):36-41.

[6]刘颂,杨莹,颜文涛.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平衡的公园绿地配置研究框架[J].中国城市林业,2021(3):14-18.

[7]朱义,王莹,吴槿,等.面向公众满意度提升的公园水域质量调查及智能化途径[J].园林,2021(8):13-19.

[8]潘裕娟,章征涛,田向阳.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13):72-77.

[9]杨婕,陶印华,刘志林,等.邻里效应视角下社区交往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北京市26个社区居民的多层次路径分析[J].人文地理,2021(2):27-34.

[10]肖华斌,何心雨,王玥,等.城市绿地与居民健康福祉相关性研究进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视角[J].生态学报,2021(12):5045-50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