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陈凯[摘 要]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高产优质的自主品种缺乏,行业竞争加剧、整合加速,工厂化产能占比低,行业利润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具体路径包括以下5个方面:不断提高食用菌种业创新水平;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稳步提高工厂化生产比例;延长食用菌精深加工链,推动品牌建设;加强食用菌行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8--4
0 引言
全产业链这一概念是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产物,最早由中粮集团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于2009年提出。之后,学术界和企业界分别从产业链协同理论、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并购及产业链价值增值等多个角度对全产业链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学者和企业家普遍认为,加强全产业链建设是一种产业化创新运作模式,将产业链细化为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等,通过各经营主体间的战略协同,可以有效控制产品的全流程风险,进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内部的自我调整和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当前,食用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协同带动力不强、上下游耦合不充分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以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1]。
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1 种类繁多,但高产优质的自主品种缺乏
我国食用菌种类繁多,包括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和银耳等。近年来,食用菌新品种不断涌现,栽培品种日益多元化。但在菌种方面,仍存在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品种退化老化、生产选育技术体系不完善及商业育种滞后等问题。例如,香菇、金针菇的菌种多为从日本等国进口,缺乏高产优质的自主品种,部分主产区甚至仍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引进培育的香菇品种,品种迭代速度缓慢。
1.2 市场需求总体稳定,但行业竞争加剧、整合加速
我国食用菌市场需求总体稳定,行业没有明显的周期性,食用菌产品基本能够实现即产即销。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食用菌市场需求进一步被释放。然而,当前食用菌行业以传统农户生产为主,行业集中度低。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农户生产模式将逐渐被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模式替代,工厂化生产模式的总供给量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整个行业必将迎来并购重组和产业集中的整合阶段[2]。
1.3 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工厂化产能占比低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食、油料、果品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从产量上看,我国食用菌产业已居世界首位。中国食用菌协会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近4 000万t,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75%以上。同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和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食用菌工厂化总产能已占全球食用菌工厂化总产能的40%以上。但工厂化产能在全国总产能中的占比还偏低,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生产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4 行业总产值大,但行业利润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
中国食用菌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食用菌总产值达到3 126.67亿元,虽然已经突破3 000 亿元大关,但产品输出主要以鲜品、干货等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率不足9%。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加工程度低、精深加工产品少、知名品牌缺乏、加工技术落后和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严重挤压了食用菌产业各环节的盈利空间。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在产业链分工上重复地进行大量简单的再生产,却不能享受价值增值,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发展。
1.5 辐射带动规模大,但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食用菌工厂化规模生产企业近500家,规范运营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超4 000家,辐射带动从业人员超2 000万人。我国食用菌行业具有从业人数多、辐射带动面大等显著特点,对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应看到,我国食用菌行业存在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生产一线人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以某食用菌上市公司为例,2020年全公司职工总人数为1 002人,其中技术人员81人(占比仅8.1%),本科及以上职工74人(占比仅7.4%),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占比明显偏低。总体上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食用菌产业将会持续处于低素质劳动力逐渐饱和与高技能人才匮乏并存的局面。
2 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内涵
食用菌全产业链涉及食用菌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原材料采购供应、产品生产、仓储物流、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等多环节。结合相关研究观点,笔者认为食用菌全产业链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食用菌上下游企业、相关经营主体以产权、产品、资金、技术为利益联结纽带,将食用菌创新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有效衔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内部层次分明的价值增值共同体、联农带农共同体。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内涵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 食用菌全产业链具有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的明显特征
食用菌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经营主体可以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食用菌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企业,也可以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小农户。这使得食用菌产业链模式可分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型、“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户”型、“农民合作组织+消费者”型、“农产品物流企业+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型。由此可以看出,食用菌全产业链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2.2 食用菌全产业链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商业模式成功的基础是存在一套满足大多数主体利益诉求的利益分配机制。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应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尽可能满足全产业链条上相关经营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食用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食用菌经营主体的协同配合,以及金融、科研、品牌创意等机构的广泛参与,围绕产品链、价值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信息链等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县域发展,服务乡村振兴[3]。
2.3 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建设过程就是增值过程
全产业链整合的过程就是整个产业价值增值的过程。通过食用菌全产业链的整合,将外部交易转化为内部协调,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共享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和要素综合使用成本,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通过统一规划产品生产、品牌营销、仓储物流等环节,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全产业链运作效率,加快产业链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进而使整个产业链价值实现增值。
2.4 食用菌全产业链应更多聚焦县域发展,强调联农带农作用
食用菌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以促进农民增收。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的目的之一是使小农户获得更多的收益。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小农户融入产业链的能力,使其不限于经营初级食用菌产品,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进入食用菌深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需求。要强化整链意识,使产业链的资金链、信息流、技术流等顺畅协调,降低全产业链成本,获得整链效益,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助力。
3 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的建议
3.1 提高食用菌种业创新水平
目前,育种环节产值占整个食用菌产业总产值的比重约5%。育种环节在整个食用菌产业链中分享的收益偏低,是整个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菌种业创新水平,促进食用菌育种环节产值提升。
3.1.1 发挥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食用菌育种研发周期长、初始投入大、法律和技术壁垒高等特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大型创新主体来开展。但目前我国尚无一家全国性大型食用菌菌种龙头企业,培育菌种龙头企业迫在眉睫。我国要重点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食用菌龙头企业,着力解决食用菌种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专业化水平低、引领企业缺乏等问题。相关部门应以食用菌全产业链为依托,充分发挥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在工厂化菌种生产方面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菌种规范化选育,健全品种生产性能测试技术标准,完善菌种高效选育、生产、质量判定技术体系,提升菌种质量标准化水平[4]。
3.1.2 加强育种资源共享。相关部门应推动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体系建设,支持食用菌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共享数据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开展食用菌遗传学联合攻关,采取多种形式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科技成果共商、共研、共享。相关机构应研发育种新技术,创制新材料,对食用菌农艺性状等基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育种效率,加强育种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
受市场形成条件、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以分散竞争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现阶段,为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应因地制宜,采取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与中小型食用菌企业共同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
3.2.1 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实力雄厚的农业上市公司、全国性食用菌生产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并购重组、资产转让等方式,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和销售网络,拉长产业链条,高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完成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做好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提高食用菌生产企业并购整合能力,全面提升其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2.2 支持中小型企业差异化发展。引导中小型食用菌生产企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通过产权联合、生产托管、合同收购等形式,联合当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小农户开展联产、联运、联销,共建区域品牌,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打造适合自身规模、特色鲜明的区域食用菌全产业链条。
3.2.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食用菌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财务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与金融机构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型银企关系;积极引入风险投资、产业资本等战略性投资,优化公司资本结构。金融机构应加强产品创新,为企业整合产业链提供金融支持。相关部门应支持食用菌生产企业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等全面对接。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开展套期保值等方式,盘活现有资产,加速资金周转,防范经营风险。
3.3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稳步提高工厂化比例
食用菌生产以设施生产为主。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设施类型多样,有简易设施,也有工厂化设施。其中,工厂化设施主要为食用菌生产企业所采用,其他设施类型则分别由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小农户等采用。现阶段,各地应立足食用菌产业实际情况,既要对采用传统生产设施的小农户、家庭农场等推行标准化生产,又要逐步提高工厂化生产比重。
3.3.1 大力推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以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从原料采购、生产栽培、包装贮藏及技术服务等各环节入手,坚持企业标准化制作菌棒、农户标准化出菇。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小农户等主体加强生产流程动态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食用菌全产业链生产的六个标准化,即环境控制标准化、要素投入标准化、装备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及循环利用标准化,从而降低产品安全质量风险和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