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育苗管理技术
作者: 张蕊[摘 要] 现阶段,林业育苗技术类型较多,不同育苗技术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林业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育苗技术,制订科学的苗期管理方案,培育出高质量的苗木,为后续造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就播种育苗、插条育苗与容器育苗3种育苗技术及相应的苗期管理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容器育苗
[中图分类号] S723.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8--3
1 播种育苗管理措施
播种育苗技术是在苗圃地直接播施种子,并通过养护管理以实现苗木培育。现阶段,该技术在林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具有成本低、难度小等优势。
1.1 确定播种量
实施育苗工序之前确定育苗播种量,不仅能节约种子,还有利于培育出壮苗。在具体实践中,工作人员要规范开展简易发芽试验,对种子发芽率进行测试。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可用30~40 ℃的温水中浸泡300粒种子,持续一昼夜后,在垫有湿纱布的盘子中平铺种子,做好保湿工作。室内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30 ℃左右,每天对发芽种子数量进行详细记录[1]。待种子不再发芽后,即可统计种子的发芽率。之后,工作人员需综合考虑计划产苗量、种子发芽率等因素,科学确定理论播种量。需注意的是,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实际发芽率,因此,要依据理论播种量合理调整实际播种量。
1.2 建立苗床
育苗地块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苗木生长发育。因此,工作人员需科学选择育苗地块,即育苗地块一般要具备地势平坦、土壤疏松及靠近水源等特点。确定育苗地块后,工作人员需实施深耕细整工作,将育苗地上的草根、石块等彻底清除。通常情况下,依据25~35 cm的标准控制整地深度。若于春季实施翻耕,翻耕深度不能小于25 cm,在翻耕过程中同步实施平整、镇压工作。若整地工作于秋冬季节开展,翻耕深度则不能小于30 cm。若育苗地缺乏良好的肥力条件,要及时施入有机肥。平整苗圃地后,将当地土壤条件、降雨量等因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科学修建苗床。例如,部分地块经常出现降雨,土壤较为黏重,尽量要修建高床,依据15 cm的标准控制步道与苗床的高差。若地块较为干旱,容易出现大风天气,则要修建低床,通常按照1.0~1.5 m与30~40 cm的标准分别控制苗床与步道的宽度。
1.3 播种
第一,确定播种期。播种工作一般于春季实施,这一时期环境温度呈现出逐步升高趋势,有利于种子发芽。部分树种发芽速度较慢,或存在着较长的休眠期,如核桃、白蜡等,播种工作则要于秋季或冬季开展,这类种子不需要实施催芽工序,于次年春季便能够快速出土。第二,确定播种方式。当前,条播、撒播与点播是常用的播种方式。条播能够减少种子使用量,可以改善苗木通风条件。通常情况下,行距与沟槽宽度分别保持在10~20 cm与2~5 cm。部分树种为小粒种子,如杨树、泡桐等,则可采用撒播方式。撒播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率,进而提升苗木产量。核桃、银杏等大粒种子一般采用点播方式,依据树种的生长速度与培育年限确定株距。
1.4 苗期管理
第一,出苗期管理。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及覆土厚度等是影响种子发芽出土的主要因素。一般20~26 ℃是树种种子发芽的最佳温度。土壤中若缺乏充足的水分,将会导致发芽时间延迟;土壤含水量过大,种子又可能出现霉烂情况。因此,在出苗期,工作人员要综合开展浇水、松土、覆盖等工作,优化土壤水分及温度条件,加快种子发芽。第二,幼苗期管理。幼嫩苗木不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容易受到炎热、低温、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开展松土除草工作,结合苗木生长需求,科学制订水肥施用方案。针对喜阴树种,工作人员需采取必要的遮阴措施,避免强烈的太阳光灼伤苗木。第三,速生期管理。此阶段苗木的地上部分与地下根系生长速度较快,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杂草生长情况,及时清理各类杂草,且进行一两次灌水追肥[2]。
2 插条育苗管理措施
与播种育苗技术相比,插条育苗可有效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且苗木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
2.1 采集种条
一般利用一年生苗木制作插穗,尽量在秋季、春季实施种条采割工作。春秋季枝条的水分及营养物质较为充足,工作人员可通过科学调控储存条件,加快枝条伤口恢复速度,提高扦插成活率。若在秋季采集种条,工作人员需将坑穴开挖于背阴、干燥区域,之后在坑内埋藏种条。通常情况下,依据1.0 m、1.2~1.5 m的标准分别控制坑的宽度与深度,结合储存种条数量确定坑的长度。若在春季采集种条,工作人员需先修剪种条,禁止利用两端过粗或过细的枝条实施扦插工作,依据15 cm与1.0~1.2 cm的标准控制插穗长度与直径。同时,分别按照斜切口与平切口的形式剪截插穗下端与上端,完整保留第1个侧芽,依据1 cm标准控制平切口与侧芽之间的距离。尽量于阴凉处实施插穗截取工作,为此工作人员可将插穗提前在水中浸泡4~5 d,保证插穗含水量充足,提高生根率[3]。
2.2 控制插条密度
密度控制是插条育苗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密度过小,将会浪费土地资源,无法提升生产效益,难以统一控制苗木形态;而密度过大,插条争抢养分、水分及光照等,影响插条及苗木的生长质量。通常情况下,每667 m2土地可保留插条4 000~5 000株,以保证各株苗木的生长空间及养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2.3 扦插繁殖
完成采条、截取工作后,需科学规范地对插条进行贮藏。选择窑底贮藏时,工作人员需铺10 cm厚细沙,再均匀放置插条。通常情况下,扦插工序于春季实施。工作人员先要确认土壤的状态,判断土壤温度与扦插要求是否相符,一般在4月进行扦插。扦插时,工作人员需先将接穗浸泡于水中,待接穗含水量达到相关要求后,再将接穗垂直插入垄上。需注意的是,扦插前要精细化整理土地,合理确定扦插的深度。如果扦插过深,将难以保证插条氧气供给充足,且环境温度较低,影响插穗正常生根。而扦插过浅,插穗难以汲取充足的水分。因此,通常依据20 cm标准控制扦插深度。顺利扦插后,工作人员需及时洒水,满足插穗生长的水分需求,提高苗木成活率。
2.4 苗期管理
第一,成活期管理。完成扦插工序后,插穗一般要经过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展叶与生根。插穗主要利用自身贮藏的养分进行生长,通过下切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若生根速度较慢,容易出现干枯死亡问题。因此,工作人员要将促进插穗生根作为成活期的管理重点。在具体实践中,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土壤透气性、水分、温度等情况,如果水分偏少或温度过低,则需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改善插穗生根环境条件。此外,工作人员还需结合插穗的生根发芽状况及苗木类型,科学确定灌溉、施肥的次数与用量,促进插条顺利成活。第二,生长期管理。在插穗生长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及时清理周围杂草,做好追肥与灌溉工作。当插穗的萌条长至20~30 cm时,工作人员需将相对粗壮的萌条保留下来,剪除其余所有萌条。进入速生期后,插穗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对水分、营养的需求较大,工作人员要及时开展灌溉与追肥工作。第三,封顶期管理。进入封顶期后,苗木高度基本保持稳定,但根系等依然处于生长状态。此阶段苗木对光照的需求显著增加,工作人员要科学修剪枝叶,避免因光照不足而影响苗木的光合作用。
3 容器育苗管理措施
播种育苗及插条育苗的实施效果受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苗圃地土壤条件不佳,将难以保证苗木的培育效果。而容器育苗技术是在特定的容器内培育苗木,容器中基质具有丰富的养分,可显著改善苗木生长的营养条件。同时,在起苗栽种过程中不会损伤到苗木根系,可缩短苗木缓苗期,提升苗木成活率,目前被应用于不耐移栽的苗木培育中。
3.1 选择容器种类及规格
为保证容器育苗效果,工作人员需综合考虑苗木品种及生长特性等因素,科学选择容器类型。就现阶段而言,纸质、泥质及塑料类容器是常用的育苗容器。纸质育苗容器制作成本较低,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便捷折叠。如果采用泥质育苗容器,工作人员要科学调整容器的大小及外观。塑料育苗容器的厚度较小,制作材料是无毒塑料薄膜,可分为袋状有底和筒状无底2种类型。若采用袋状有底塑料容器,工作人员需提前在容器的中下部进行打孔处理,以改善容器透气性。
3.2 配制育苗基质
苗木在生长过程中主要从育苗基质中获取营养。因此,工作人员要科学配制育苗基质,依据相应配比均匀混合树皮粉、锯木屑及生黄土等材料。为保证育苗基质配制质量,工作人员需提前分析苗木的生长规律及养分需求,科学选择相应的配制材料。如果基质不符合苗木生长需求,将容易出现种子腐烂问题,难以保证种子的出苗率,而且即使种子发芽,也有可能出现烂根情况。确定过基质材料后,工作人员还需要科学选择基质肥料,如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或无机肥。均匀搅拌基质肥料后,工作人员还需在材料上覆盖不透气的塑料膜。为杀灭基质中的虫卵、病原菌,工作人员需利用硫酸亚铁溶液等药剂进行喷洒。另外,需严格控制基质原料的水分,一般不能够超过15%。在装填基质原料时,要保证足够密实,避免出现漏土等情况。
3.3 培育方式
目前,容器育苗一般可采用播种或芽苗移栽两种方式。前者是在容器内直接播种,按照1~3粒的标准控制各容器的播种粒数。播后,工作人员需认真检查播种情况,如果出现漏播情况需及时进行补播。待种子顺利出苗后,需再次进行检查。如果存在空杯情况需再次进行播种,或直接将空杯移除。后者是在苗圃土壤中播种,待芽苗出土后向容器中移植。开展移植前,工作人员需先透水浇灌培育芽苗的苗床,于盛有清水的盆中轻轻放入芽苗。在容器中央放置芽苗,按照芽苗根茎以上0.5~1.0 cm的标准控制移植深度,每一容器只需移栽1株芽苗,尽量在晴天的早上或晚上进行移植。完成移植工序后,及时透水浇灌。若光照较为强烈,还需要采用必要的遮阴措施。
3.4 容器排放
现阶段,容易育苗主要采用平地排放与架空排放两种形式。前者是将容器直接排放于苗圃地上,具有简单便捷等优势,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后者是在一定长度特制的框架上排放容器,避免容器接触到地面,这样既方便排水,又可以加快幼苗根系的发育速度。
3.5 苗期管理
第一,间苗补苗。待幼苗出齐后7 d,将过多的幼苗间除掉。如果容器出现缺株情况则要及时补苗。完成间苗、补苗等工序后,需及时进行浇水。第二,针对可能出现的杂草问题,需遵循“除早、除小”原则,避免杂草出现于容器、床面及步道上。若采取人工方式除草,需避免影响到幼苗根系。第三,水分管理。为促进容器苗生长,要科学制订水分管理计划。通常情况下,第一周要在早上、晚上分别浇一次水,7 d后每天只需早上浇一次水,但要彻底浇透,以便营养土保持湿润状态。如果出现下雨天气,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容器内出现积水情况。第四,施肥管理。依据树种类型和基质肥力科学确定追肥时间与次数。初期追肥时,一般向容器内喷施1%腐熟的稀尿液,之后逐渐提高肥液浓度。若选择施用化肥,需先将化肥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2%~0.5%的水溶液,方可向容器内浇施,禁止直接施用化肥。同时,工作人员需科学选择施肥时间,禁止在中午高温时段施肥。第五,病虫害防治。如果芽苗出现病虫害,工作人员需结合病虫害类型及时采用相应的防治技术。在利用药剂防治时,要对药剂种类、浓度、容量等严格进行控制,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药害问题。若病虫害较为严重,则需及时将病株拔除掉。
4 结语
播种育苗、插条育苗与容器育苗是现阶段林业育苗的主要技术类型,播种育苗的实施难度较小,插条育苗可保留植株的优良性状,而容器育苗则能确保苗木具备较高的成活率。林业人员在开展育苗工作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育苗技术类型,合理制订育苗作业规范及苗期管理方案,使育苗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晨霞.林业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9):132-133.
[2]王孝军.提升林业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J].河南农业,2019(5):33-34.
[3]马桂花.提高林业育苗技术及加强苗期管理的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23):74-75.
[4]白晓庆.基于提高林业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21(12):148.
[5]郭旭.林业育苗技术及管理养护措施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