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综合征防治研究

作者: 桑友军

[摘 要] 为有效防治猪呼吸道综合征,从而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如下措施:注重生物安全工作,避免外来病原侵入;合理搭配猪饲料,提升猪群营养水平;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加强特异性免疫;做好保健预防工作,提升猪只抗病能力;科学治疗患病猪只,防止疫病传播。

[关键词] 猪;呼吸道综合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8--3

0 引言

猪呼吸道综合征由病原体混合感染、环境条件、应激、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临床诊治难度较大,患病猪群死亡率较高。研究显示,患病猪具有发热、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食欲下降和腹式呼吸等表现。如果猪群发病,容易出现继发感染等情况,且治疗成本较高,会直接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基于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结合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特点,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制订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提升防治水平,减少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生率,减少猪呼吸道综合征给养殖人员带来的经济损失。

1 猪呼吸道综合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一种多病原性疾病,具有较多传染源,但是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毒猪,病原通过病猪、带毒猪流动进行传播,发病率在50%左右,发病猪死亡率在25%左右。

1.1 临床症状

患病猪的临床症状有精神沉郁、疲惫,不喜动,食欲降低或废绝。患病猪前期体温上升,后期微热或正常。此外,患病猪有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症状;眼分泌物增多,部分患病猪有泪斑、眼睑肿胀等;还有部分患病猪双侧鼻孔有脓样分泌物,甚至有泡沫、有带血黏液。患病猪病情时好时坏,且处于渐行性消瘦状态,被毛苍白且粗乱,腹部与臂部皮肤有出血情况;部分患病猪出现跛行、关节肿大情况。患病后期,部分患病猪会拉黄色黏稠稀粪,且具有恶臭味道[1]。

1.2 病理变化

因感染呼吸道综合征死亡的不同病死猪的病理变化是不同的,但是都有肺炎或胸膜肺炎。大部分病死猪的肺部病变较为显著,有水肿、气肿等表现,部分病死猪肺部有血性肺炎或坏死灶,个别病死猪有化脓病灶[2]。此外,病死猪全身淋巴结处于出血、肿大状态,切面湿润、多汁;部分病死猪的喉头处于充血状态,气管和支气管中有白色、淡黄色泡沫分泌物,甚至有带血泡沫分泌物。

2 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生特点

2.1 和猪的呼吸道组织结构特点、防御性有着紧密联系

猪的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各级气管。呼吸道基本由软骨作为支架,该结构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而且有助于颗粒沉着在气管上皮黏膜。呼吸道黏膜中有黏液腺与血管,有助于提升吸入气体的温度与湿度;黏膜分泌的黏液可吸附吸入气体中的微生物与尘埃,且通过上皮细胞纤毛运动移向喉部位,最终咳出。支气管黏液中有铁蛋白、溶菌酶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有效杀菌,使吸入呼吸道的微生物失去感染力。一旦这些结构受到破坏,会导致猪呼吸道综合征加重。

病原微生物及其他不良因素会影响呼吸道免疫防御系统,导致猪只防御功能降低,进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扩散。例如,副猪嗜血杆菌会导致猪只出现急性化脓性鼻炎、黏液纤毛细胞消失等病征;猪蓝耳病病毒会破坏猪只淋巴细胞、肺巨噬细胞等;猪伪狂犬病病毒会影响猪只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影响猪只免疫力;猪流感病毒会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导致猪只出现发热、厌食等情况,降低猪只免疫力。

2.2 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较为复杂

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4种。第一,病毒性病原,如猪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蓝耳病病毒等。第二,细菌性病原,如副猪嗜血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第三,寄生虫性病原体,如蛔虫、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等。第四,其他病原与因素,如霉菌和霉菌毒素、肺炎支原体等。

2.3 受饲养管理、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在饲养管理方面,若猪只缺乏营养,会影响其抵抗力,进而导致猪只发病;日粮遭到污染,也会影响其抵抗力,导致猪只免疫抑制;养殖人员把低品质脂肪、过量硫酸铜等添加到日粮中,会使猪体消耗更多维生素E/维生素A;猪群流动不科学、猪群混养、没有实施全进全出制度等都容易导致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生[3]。在外界因素方面,温度、湿度调控不当,通风条件不佳,存在有害气体和灰尘,猪群饲养密度过高等,也容易导致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生。

3 猪呼吸道综合征防治策略

3.1 注重生物安全工作,避免外来病原侵入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创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有效避免病原从场外向场内传播和病原在场内不同区域之间传播。首先,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环境消毒,每周消毒一两次;定期更换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煤焦油酸、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其次,在猪场门口和进场唯一通道处设置消毒房,所有人员进出都需进行消毒并更换消过毒的工作服、帽子、鞋子等,所有消毒工作做好后才可进入猪舍;在猪舍中设置消毒池(替代消毒盆),提高消毒效果,以防病原流入与流出。然后,生产区运送的饲料也需要进行消毒。如果是疫苗、药物等用品,需要在消毒房中进行1~2 h消毒,以防业务人员把病原带入猪场[4]。最后,实施全进全出制度,以防引入新的病原或毒株进入猪场。

3.2 合理搭配猪饲料,提升猪群营养水平

因为饲料营养是猪只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所以养殖人员需合理搭配饲料。养殖人员可以选择添加比例为6%左右的预混合饲料,并可额外添加玉米、豆粕等原料。为保障猪饲料安全,无论是选择原料供应企业,还是选择全价料企业,养殖人员均需选择信誉良好、饲料质量有保障的企业。

可以在保育猪饲料、母猪饲料中添加优质维生素,以补充营养物质,提升猪群营养水平。若饲料原料出现霉菌毒素超标的情况,可在饲料中添加优质脱霉剂产品,分解黄曲霉、呕吐毒素、赤霉烯酮等毒素物质,进而有效防止疾病发生。

3.3 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加强特异性免疫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根据猪群实际生长情况,结合当地猪疫病流行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养殖人员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养殖模式下的疫苗接种方案,而是需要结合自身猪场疾病流行特点,确定免疫程序。与此同时,为保证疫苗接种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养殖人员不得盲目滥用疫苗,不得擅自增加疫苗接种次数。具体来讲,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养殖人员需要做好病毒性腹泻、猪圆环病毒、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疫苗接种工作。第二,挑选质量有保障、大品牌、安全的疫苗。第三,针对易感染呼吸道综合征的仔猪、育肥猪,需重点做好疫苗接种,提升猪只抗体水平,降低免疫抑制反应发生率。

3.4 做好保健预防工作,提升猪只抗病能力

为保证猪只健康,减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危害,养殖人员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在秋冬季节,养殖人员可以在猪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起到保健预防作用,如每1 000 kg饲料中添加板青颗粒1kg、20%替米考星预混剂1kg和10%多西环素1kg,连续饲喂7 d,可有效提升猪呼吸道疾病防御水平。在寒冷、天气多变的季节,养殖人员需增强疾病预防意识,做好保健预防工作,尤其针对仔猪断奶和转群、母猪妊娠中后期、肥育猪前期,效果更显著。另一方面,养殖人员还需做好定期驱虫工作。寄生虫会损害猪只免疫系统,降低猪体抵抗力。例如,蛔虫幼虫移行到猪只肺部,会导致其呼吸道病病症加重。因此,养殖人员需定期开展药物驱虫,以有效预防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具体来讲,养殖人员可以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利用复方驱虫剂,如滕骏肯维灭,对猪只进行驱虫。通常情况下,后备母猪在配种前21 d、经产母猪在产前14 d、种公猪每180 d、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14 d左右,均需接受1次预防性驱虫。

3.5 科学治疗患病猪只,防止疫病传播

针对发病猪群,养殖人员需及早在饮水、饲料中添加敏感抗菌素、免疫增强剂、多种维生素,提升猪只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如果患病猪采食量降低,尽可能采用饮水给药。例如,可以在饮水中添加骏感克、加康、拜固舒与白糖。如果患病猪食欲不振或废绝,可进行药物肌注,如连续肌注4 d左右的板蓝根、头孢类药物。如果患病猪喘气较为严重,可以使用阿托品注射治疗,或者是使用氨茶碱注射治疗。如果患病猪只感染弓形虫、链球菌等,可以使用磺胺六甲氧嘧啶治疗[5]。如果患病猪关节肿大,可以使用地塞米松、青霉素治疗。如果患病猪体温上升,可以肌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柴胡。如果患病猪是母猪,可静脉滴注头孢噻呋钠1 g、鱼腥草注射液3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复合维生素B 20 mL。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证每注射1头猪,对针头进行1次更换。与此同时,养殖人员也可对患病猪只进行中药治疗。例如,用野菊花、鱼腥草、薄荷适量煎水,冷却去渣,且加入适量的电解多维、红糖、抗菌药物,以有效提升患病猪抗病力,提升治疗效果。针对患病后机体虚弱、消瘦、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的猪只,可以利用肌苷、维生素B12、维生素B6每天注射治疗1次,连续治疗4 d左右,且可额外肌注牲血素,有助于增进猪只食欲,促进猪只恢复健康。如果患病猪没有治疗价值,需要果断淘汰,避免疫病传播。

此外,养殖人员还可利用血清疗法防治猪呼吸道综合征:可以无菌采集猪场中老龄健康母猪或感染过猪呼吸道综合征的育肥猪血液,对血清进行分离,且把适量青链霉素加入其中,保存在2~7 ℃环境下备用;使用前,在血清中添加2.5%恩诺沙星注射液,剂量控制在每100 mL血清中加入6 mL注射液,混匀后立即使用。在仔猪断奶当天,腹腔注射5 mL,21 d后再注射10 mL;如果是患病猪,每次需要注射6~40 mL,隔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4次。

3.6 注重饲养管理,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可以有效避免猪只由于环境等因素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养殖人员需结合不同季节,对猪群养殖密度进行调整,注重猪舍通风,保证猪舍内空气清新;注重猪舍内的温度调节,做好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定时清理粪便等污物,定期进行灭蝇、驱蚊、灭鼠等工作;科学合理安排仔猪去势、断奶等,尽可能降低混群次数、猪群转栏次数,以防由于应激因素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为猪群营造安静、干燥、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此外,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养殖人员需注意实时观察猪群健康情况,如果有可疑病猪,需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通过上述饲养管理措施,可以对各种应激源进行消除,提升猪只抵抗力。

4 结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做好猪呼吸道综合征防治工作非常必要,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猪呼吸道综合征防治水平,还可有效保证猪群健康,提升养殖人员经济效益,促进生猪养殖业长期稳定发展。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猪呼吸道综合征频发,直接影响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养殖人员需加强猪呼吸道综合征防治,从多个方面入手,制订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保证猪只健康发育生长,减少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生率,提升猪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肖悦来.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吉林畜牧兽医,2021(10):12-13.

[2]余牧航,王志俊,韩洁茹,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2018(24):114.

[3]李海霞.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治[J].农家参谋,2018(16):110.

[4]林坎婴.猪蓝耳病引起呼吸道综合征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8(6):47-48.

[5]杨美荣,靳玉珠,柴磊,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7(9):32-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