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标准与示范区建设探究
作者: 康如斯庆[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肉类和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对畜牧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逐步改变传统草原牧场的管理和养殖方法。为实现草原牧场的轻污染和低工业化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极为重要。因此,阐述草原生态牧场的建设意义,分析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标准化的要求,并论述建设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标准;示范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2;S812.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4
0 引言
在我国草原牧区,草原生态系统为肉类、奶类等畜牧产品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此外,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基于此,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草原牧场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并将其视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全面实现对我国生态系统统一管治、对自然资源统一配置的基础,更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
然而,我国草原牧场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重建与养殖业发展及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的矛盾,严重阻碍了草原牧场的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和草原牧场经营者应该凭借现有的畜牧业生产基础和草原生态牧场保护成果,在充分衡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牧场环境容载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无害化生产方法和生态化经营、管理模式,建设现代化、天然的草原生态牧场。而基于草原生态牧场发展畜牧业,需以生态保护为先,以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高效生产为目标。基于此,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寻求和当地农业大学的合作,并且从自身多年经营和管理家庭牧场的经验出发,考察和勘测了草原牧场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内容制定了管理草原生态牧场的建设标准。同时,该公司还根据制定的标准建设了4处草原生态牧场,为其他草原生态牧场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1 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的意义
1.1 保护草原生态的需要
近年来,相关地区各级政府都在持续增加草原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开展了退牧还草和防风治沙等工作,同时还制定了草原生态牧场保护奖惩制度,以此为草原畜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相关地区各级政府为保障草原生态稳定,还建立了草原防火体系,建设了草种繁育基地等重大草原牧场工程。通过落实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和工程建设,缓解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提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然而,站在宏观立场上观察,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依然面临着失衡风险,草场资源、畜牧业和养殖者三者间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部分草原牧场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处在进一步失衡的风险中。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养殖方将现代化的养殖和管理模式引入牧场经营,进而打造生态化草原牧场,以此取代目前完全利用草原自然资源进行畜牧业生产的经营模式[1]。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避免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为我国畜牧业转型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增加牧民收入的目标。
1.2 加快生产绿色优质畜产品的需要
在草原牧场地区的经济发展构成中,畜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同时是当地牧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在13个拥有大规模天然草原牧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了草原生态牧场保护补助制度。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截至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创建140个国家标准化畜牧养殖示范场,拥有家庭牧场3.5万个。相关数据表明,在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产品供应系统中,草原牧场畜牧产品所占比重超过8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畜牧产品的供应对于草原牧场有着极高的依赖性。因此,要想促进绿色、优质畜牧产品的生产,必须要加强对草原生态牧场的规范化管理,同时推进草原生态牧场示范区建设。
但是,现阶段草原畜牧生产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对草原自然资源的长远利用带来了很大影响:没有制定标准化的饲草料管理机制,草原面积减少,牧场地区缺乏完善的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没有采用精细的养殖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和养殖方就应该进一步打造草原生态牧场,采用无害化草原牧场管理方法,引入生态化畜牧业生产模式,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畜牧产品生产,同时积极打造品牌形象,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绿色产品[2]。唯有如此,才能保障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牧场经营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增加牧民收入的目的。
1.3 提升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近年来,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体系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有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家庭牧场与合作社、养殖企业的合作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之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环境差等问题屡见不鲜。而加强原生态牧场建设恰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采取草地改良、疫病防治等措施,能够更好地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打破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瓶颈,而且对促进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至关重要。
2 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标准化的要求
2.1 环境质量要求
只有在确保草原的自然资源满足相关环境指标的情况下,才能确保草原生态牧场的养殖环境适合家畜生长。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根据草原牧场地区现状制定了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的环境标准。根据《草原健康状况评价》(GB/T 21439—2008)的规定,只有草原健康状况评估为3级以上,才能达到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的要求。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则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在Ⅴ类以上,才能达到草原生态牧场的建设标准。
2.2 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为保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在建设草原生态牧场的基础设施时,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建设。根据《牧区牛羊棚圈建设技术规范》(NY/T 1178—2006)可知,草原生态牧场的棚圈透光性必须良好,同时还必须容易封闭,以此为换气和通风提供有效保障。贮藏干草时,应该执行《牧区干草贮藏设施建设技术规范》(NY/T 1177—2006),干草贮藏设施应选建在避风良好、管理方便、干燥向阳的地段。建设青贮设施时,需根据《青贮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青贮窖》(NY/T 2698—2015)建设,其建设位置应该较高,并保持干燥,应该避开水源或污染物[3]。草原生态牧场的围栏建设、建设材料选择也需要符合相关规定,即《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NY/T 1237-2006)。
2.3 草场利用要求
杜绝草原面积减少是生态化经营和管理草原牧场的目标之一。《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 635-2015)是测算牧草用量和牧草利用率的主要执行标准,在测算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季节和牧草面积的影响。《草原划区轮牧技术规程》(NY/T 1343—2007)则是放牧时间和规模的执行标准,同时还必须根据相关规范合理安排畜牧放、轮、休的时间。《天然割草地轮刈技术规程》(GB/T 27515—2011)能够为草原牧场刈割提供标准,以此防止牧场草地面积缩减。除此之外,在开展施肥和松耙等工作时,同样需要遵守相关标准。
2.4 家畜管理要求
在草原生态牧场家畜管理过程中,也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主要体现在防疫措施落实、养殖模式应用、家畜选种、管理架构改善、分群养殖及放牧区域设定等方面。在放牧方面,应该选择在春夏季节展开,秋冬季节则应该采用舍饲的方法。在草料方面,应该选择天然的牧草,如可以从人工草场或者其他渠道获取草料。除此之外,养殖者还应该从家畜的各个生长环节出发,并且根据季节的变化科学配制草料。针对繁育期间的家畜,还必须要在草料中添加其所需的营养物质。投放牧场草料和添加营养物质时,可以参考《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 5032—2006)。在选择家畜方面,养殖者应该从牧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家畜种类及生产周期优化畜群结构;按照牲畜性别、生产阶段进行分群饲养;根据牧场的养殖能力确定种畜保留数量,在此基础上淘汰老弱病残家畜,从而提高家畜管理水平。而在家畜防疫防病方面,养殖者需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及标准,对患病家畜开展治疗等处理。
2.5 环境管理要求
为做好草原生态牧场建设,养殖者应该科学规划基础设施、放牧区域和水源位置,并且确保畜牧生产中的用水能够得到有效供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中,水源必须远离污染源,同时确保两处饮水点之间不超过3.2 km,便于牲畜饮水。此外,为提升草原生态牧场环境质量,养殖者应及时清理畜舍,保持合适的湿度,同时确保其能够有效通风,并且定期消毒作业,保障养殖牲畜健康生长。与此同时,疫病隔离区域不应该建设在养殖区和生活区
300 m范围内,且必须位于下风口处。养殖者应立足草原生态牧场内的实际养殖情况,依据《畜禽场环境质量及控制卫生规范》(NY/T 1167—2006),建设家畜排泄场地等相关设施,确保粪污合理和无害化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粪污治理区域必须在生活区域的下风口处,并且确保周围100 m范围内没有存储草料及地表水[4]。
2.6 信息化管理要求
为提升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养殖者应该打造畜产品溯源系统,便于实现草原生态牧场信息化管理。养殖者应该凭借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设施打造溯源系统,从而为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并以此打造草原生态牧场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相关标准规定养殖者应该给家畜佩戴电子耳标,同时建设草原牧场环境和家畜防疫防病的电子档案,记录畜产品的生产和配送信息,为相关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
3 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点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制定了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标准,并据此建成了4处草原生态牧场,取得了良好发展成效。以该公司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为例,总结草原生态牧场建设要点。
3.1 选定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示范区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根据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标准,分析现阶段草原生态牧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同时针对这些难题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和协调,最终在内蒙古自治区选定了4处草原生态牧场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经营和管理,采用精细化的管治模式,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并建设了人工草地,从而有效解决了原草原牧场的草原资源和畜牧业冲突问题,降低了草原牧场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草原资源的利用率[5]。除此之外,上述草原生态牧场内还建设了粪污治理设施,构建了产品信息溯源系统,从而确保了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流程能够被实时监控。
3.2 根据生态、生产条件制订管理方案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地勘测并采集了原草原牧场和周边合作社的草原养殖相关信息,主要勘测对象为冬春羔出栏量、草场种类、草原生态牧场自然资源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草原载畜能力、草地利用情况及畜群结构。根据勘测和采集的数据信息,对草场使用情况和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基于此整合草原资源,最终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方案,并绘制了建设图纸。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全面衡量了4处草原牧场的面积和生产力,从而确保草原资源利用和畜牧业生产实现平衡,为建设后的草原生态牧场资源合理利用奠定基础。
3.3 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严格落实草原有偿使用保护制度,严格遵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严格执行禁牧制度,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下达的禁牧指令,采用舍饲圈养的养殖方式;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明确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区域和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