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镇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研究

作者: 蔡晓骝 靳元丽

[摘 要]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陵阳古镇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对徽派古建筑保护水平不高、特色化古镇品牌打造力度不足、城乡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存在不足、居民传承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对此,陵阳古镇需要从科学统筹、保护为先,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布局规划、一体互补,品牌打造、创新推广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陵阳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延续陵阳古镇的历史文脉,确保陵阳古镇经济与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文化景观;保护;传承;新型城镇化;陵阳古镇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4

0 引言

陵阳古镇地处安徽省青阳县,发展历史已超过2 000a,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的古镇。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综合协调处理好历史、文化、环境、城乡与人的多重关系是推动古镇特色旅游经济发展、延续古镇历史文脉、保护文化景观的关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内涵品质等新发展视域,为笔者探索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陵阳古镇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1 文化景观概念

文化景观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即“附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其内涵就是人为开展社会生活与人文活动,通过创造、改造、影响周边的客观物质与环境,并将相关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寄托其上,通过历史不断传承发展的产物,是人与自然、人与物质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1]。文化景观既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建筑等文化凝聚物,也可以是服饰、饮食等文化创造物;既可以是雕塑、工艺品等物质文化景观,也可以是语言、艺术、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景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总的来看,文化景观的核心在“人”,缺少“人”的互动的文化景观是没有灵魂的,是丧失核心价值的。因此,对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根本原则,坚持将古镇历史文脉的遗产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延续和变迁相融合,探索在原有保护“物”的基础上,突出保护“人”与“文化核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性古镇文化景观保护模式[1]。

2 新型城镇化与古镇文化景观保护和传承的内联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及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城镇化。相比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农村、牺牲生态环境、牺牲文化传承为代价,不以“盲目造城、千城一面”为目的,是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保护与传承古镇文化景观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推进文化景观传承与保护的必要路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1 新型城镇化与古镇文化景观保护和传承都要求将“人”的因素摆在首位

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更要追求“以人为本”,即要重视在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人对于经济利益、舒适生活的合理追求,不能以牺牲、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为代价[2];要保持“人”与“文化”的高度互动,不能为打造热点盲目仿造,不能将“人”从文化景观中强制性驱离,不能脱离古镇的生活习俗打造所谓的“特色文化”,要在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中留住村民、留住传统。

2.2 坚持文化传承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内在要求

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不能忽视人对于文化的寄托与追求,不能因盲目发展而丢弃城镇的“魂”。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将文化传承与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原真性传承、系统性保护的原则,构建基于历史文脉、宗教文化、民风习俗、语言文字和建筑特色等多种要素一体性传承和保护方略,走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3]。

2.3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的重要路径

文化传承和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不可调和,国内外均有将古镇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有效融合的先例。从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来看,要用发展的眼光推动文化保护,通过独特文化品牌带来的市场效益助推古镇高质量发展,通过经济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反哺文化传承和保护,形成地区产业与文化品牌“双促进”的良性闭合回路[4]。

2.4 坚持文化内核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关键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镇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城乡互促互补、一体发展,实现路径在于将文化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统筹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协调兼顾。老城区作为文化核心区,主要担负历史文化风貌的传承与展示任务,打造品牌形象,通过文化创收获取发展;新城区作为文化支撑区,担负承载文旅压力、配套服务保障、保护生态环境等任务,也可以依托文旅产业的品牌效应发展特色第三方产业[5],通过服务保障获取发展,实现城乡在发展中互为依存、均衡受益。

3 陵阳古镇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陵阳古镇地处“两山一湖”的交汇地带,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质突出,区域优势明显,资源物产丰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其文化景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3.1 历史文化要素

从历史发展来看,陵阳古镇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已置县,自古水陆通衢、人才辈出。屈原在此曾写下“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的诗句,董必武曾盛赞“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悠久的历史为陵阳古镇注入了厚重且独特的文化底蕴,也为挖掘、传承和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旅游古镇文创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化风俗来看,陵阳古镇是古时徽商的重要集聚地,呈现出浓厚的徽商文化气息。建筑上,陵阳古镇保有各式徽派古建,现有各式古民宅居约156栋、古桥40余座、古代宗祠10余处;民俗上,陵阳古镇有青阳民间观音、地藏等佛俗文化,也有漆器、雕塑、盆景、制笔等徽商文化,文化气息独特、内涵丰富,具有较显著的地域特色;饮食上,陵阳古镇有百家宴等特色仪式文化,也有“陵阳一品锅”、毛豆腐等特色地方美食。总体来说,陵阳古镇拥有较好的历史文化禀赋,但受历史因素影响,部分遗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损毁严重,目前已经开发为文化符号的历史遗存较少,有宁氏祠堂的“天下粮仓”1949景区、太平山房等,部分祠堂文化景观缺少保护,存在被侵蚀、被破坏的风险。

3.2 地理环境要素

陵阳古镇的区位较为独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交通便利。陵阳古镇周边有G330、G3京台高速和s225、s325、s219等3条省道,从古镇出发,

1 h内可到达高铁站和机场。二是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陵阳古镇位于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景点的中心地带,周边有自然景点20余处,包括原始森林、山寨遗址、古村古道等,自然风光秀丽。这样的区位条件在保护和传承文化景观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与黄山、九华山等景区组成有机的文旅保护体系,通过主动置入文化景观保护系统架构挖掘更多的文化要素,与其他文化景观体系形成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陵阳古镇文化景观知名度不及黄山、九华山等景区,易在保护和建设中被忽视,难以获取足够的资源投入。

3.3 空间布局要素

陵阳古镇沿河而建(南流河自西向东穿越古镇),主体以陵阳老街为核心,布局相对局促。陵阳老街是陵阳县衙旧址,在南流河沿岸,总体长度较短,文化元素较为紧密,历史韵味较为浓厚,中间建有南流古桥,站在桥上可以纵览古镇风貌。老街路面为青石老路,历史氛围浓厚。由于陵阳古镇古时商贸活动比较频繁,因此,老街周边保留诸多传统风貌的酒庄客栈等,与老街构成“街区—店铺—居所”的总体布局,呈现出典型的徽式古街风格特点。陵阳古镇南麓是谢家村,与自然环境契合较紧密,风格静谧恬静;沿岭南路向东是所村,有国家重点保护建筑太平山房,村内建有古民宅居30余栋,文化建筑保护较好。总体来看,陵阳古镇文化景观分布区域集中、各有特色,但各区域间衔接不够紧密。

3.4 建筑风貌要素

陵阳古镇整体建筑风貌具有较为浓厚的徽派古建特色,是徽派建筑的“博物馆”和“活化石”,突出表现在民居、牌坊与祠堂等方面。陵阳古镇建筑以木质建筑、砖质建筑、石质建筑为主,外部虽不宏大,但气势轩昂,石雕、砖雕精细考究、古趣盎然,内部主要是抬梁式结构,布局合理精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目前,陵阳古镇中新旧建筑风貌割裂较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主要集中在老街和新村一带,特别是受传统工艺失传、建筑制法流失等影响,目前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存在一定困难,易因维修不当造成“修复性”破坏。

4 陵阳古镇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4.1 对徽派古建筑保护水平不高

19世纪中叶,陵阳古镇历经几次战乱,有的古建筑损毁严重,有的建筑在翻修过程中丢失了特色。自21世纪以来,陵阳古镇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但在建设中缺少统筹和文化保护意识,通过规划建设商业小区和功能性建筑,几次压缩古街面积,同时根据商业需要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重建,但与古街风格差异较大;部分古居根据舒适性需要进行了翻修,使内部文化元素被严重破坏。

4.2 特色化古镇品牌打造力度不足

陵阳古镇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但当地相关部门对文化底蕴的挖掘力度不够、文创品牌创立意识不强,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相关部门对陵阳古镇缺乏总体性、系统性建设统筹,文旅品牌发展目标不明确,与周边景观没有形成明显的互补;二是古镇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各文化景区统筹关联度不高,古镇文旅服务承载能力较弱;三是相关文化宣传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工作力度和创新性不强,导致陵阳古镇知名度不高,对外旅游形象不鲜明,没有形成突出的爆款产品,成为“被忽视的历史风光”。

4.3 城乡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存在不足

陵阳镇政府正积极致力于抓规划布局、抓文化发展、抓长效管护,但目前古镇保护与区域发展、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发展模式还在持续构建中,存在部分商业模式同质化、产业结构传统化、建设规划分散化等问题,特色经济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文化宣传与科技创新结合程度不高,“旅游+”市场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与优化,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4.4 居民传承保护意识不强

当地居民对文化景观传承保护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当地年轻人的文化传承意愿不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走出老镇、进城务工,有的传统手艺、传统艺术面临传承断代等问题。二是商业发展对传统文化景观的冲击较大。有的商铺追求短期效益,在古建筑改建、门店设计、房屋布局、建筑用料等方面缺少统一规划设计和科学指导,不注重古街古路保护,使古镇部分文化景观遭到破坏。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陵阳古镇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分析

5.1 抓好科学统筹、保护为先

对陵阳古镇文化景观的发展、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科学统筹原则,具体需要做到“三个一体”。一是分析规划一体。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充分分析、评估陵阳古镇文化景观的市场背景、旅游环境、游客来源等,将陵阳古镇置于黄山—九华山旅游体系的总体框架内,科学确定陵阳古镇旅游产业定位,明晰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针和目标[6]。二是组织管理一体。可以参照乌镇等成功案例,通过政府牵头、集团化运营的策略,做到古镇文旅产业统抓统管;对社区居民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各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社区居民在民宿、餐饮、商贸等方面提供规范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保护传承一体。当地政府制订了陵阳古镇文化景观传承与保护的相关规划,明确了文化景观保护细则。通过政府塔台,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建立集监管整治、培训传承、修缮保护于一体的文化保护体系,如鼓励当地居民学习石雕、砖雕等传统手艺,学成后进入市场,成为古镇风貌整治的主体,在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就业的同时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6]。

5.2 抓好文旅融合、协调发展

陵阳古镇应按照“全域旅游、文旅共建”的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在区外,积极探寻陵阳古镇在地区旅游体系中的差异化优势,开通“黄山—陵阳古镇—九华山”旅游快车,借助周边景点的名气,加强旅游市场的“引流工作”,使周边游客到古镇“歇歇脚”成为常态;在区内,要因地制宜打造养生村寨、精品民宿等,提升古镇的宜居性和承载力,同时通过建立特色的公共交通系统,打通陵阳老街、太平山房等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实现古镇“一站式旅游”[7]。当地应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扩大古镇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民俗文化产品的销售范围,带动经济收入增加后,重点用于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实现以旅促文、以旅促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