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 王红梅[摘 要]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四五”时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生产效率不高;缺乏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科技创新力不强,生产方式落后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全方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坚持以“双循环”为框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品牌为引领,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方向,提质增效;以社会化服务为突破,补齐短板;以园区建设为关键,形成产业集聚。
[关键词] 双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4
1 “双循环”发展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概述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专家座谈会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国内外环境变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1.1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涵
“双循环”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经济将依靠内涵型增长实现“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联通国内和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匹配的内源性动力和外向型动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新体系。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第二,以深化改革为基本手段,通过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实现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第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渠道,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1]。
1.2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罗斯托经济成长理论,我国经济正处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此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质量、高品质产品的追求来推动经济发展[2]。
高品质需求的满足关键在于高质量产品的供给。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迫使产业结构重新进行调整。因此,应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关注需求侧管理,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打通堵点,补齐短板。
1.3 “双循环”新格局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重构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河南省农业倒逼式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是倒逼提高农业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提质增效的新机遇。河南省农业要想契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局面,必须透视现状、锚定未来、战略前瞻、科学规划,寻求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提升农业整体水平。
2 关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有文献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城镇化水平和数字化等方面,研究其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产技术的新旧更替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是人类社会跳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实现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3]。刘涛等[4]认为,农业绿色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是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黄修杰等[5]通过构建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国际竞争力、农民收入、绿色发展共7个维度23个指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一些学者开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农业等主题探讨农业发展质量提升路径。夏显力等[6]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满足高质量需求为方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王可山等[7]认为,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产业的交易模式与流通渠道发生深刻变革,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显著提升。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从“双循环”角度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及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找出影响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准突破口,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3 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供给质量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加速转型,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快速发展。
3.1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河南省种养业正在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发展迅速。2021年,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万km2,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6,居全国第一位。2022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2022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要发展到1.07万km2以上,油料种植面积1.6万km2,其中优质花生种植面积1.27万km2以上,优质林果种植面积1万km2以上。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质小麦产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养殖集约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8]。
3.2 农产品加工业加速转型
河南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面、肉、油、乳、果蔬等重点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截至2021年底,河南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 344家,营业收入1.21万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超过70%。近年来,河南农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截至2021年底,全省规划建设了500多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渐形成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产业链,以双汇、牧原为代表的猪产业链,以及奶产业链、牛产业链、禽产业链、果产业链,集群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50%[9]。
3.3 产业融合正快速发展
河南省乡村产业正在由单纯的农产品供给向休闲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转变。2018年,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超9 000万人次,营业收入为440亿元,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6万个。河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迅速,双汇生鲜电商、郑州鲜易供应链、万邦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等纷纷提档升级,许昌市、焦作市、商丘市和11家企业被商务部分别确定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此外,河南新农邦电子商务公司开发的豫农宝等农产品电商平台,让当地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4 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1年12月10日,河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数据发布:河南省粮食产量已连续5 a超650亿kg。但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省农业发展与高质量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不高、农业品牌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科技创新不足、生产方式落后等。
4.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表现出不合理、不协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粮经饲结构、农林牧渔业结构不协调,高品质农产品供应较少。在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所占的比重小于种植业,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较大且品种单一。随着农产品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当前的种养结构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供应不足,而低端农产品却供大于求。
4.2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生产效率不高
分散化经营仍然是当前河南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农业生产者观念滞后以及土地流转制度的不规范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进程。据测算,2020年河南省土地产出率约为5.7元/m2,远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1.8万元/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10]。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业经营者实际所耕种面积占全省总耕种面积的14.1%,碎片化、分散式仍然是大部分农户采取的主要经营模式。目前,河南省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初具规模,但实际运营状况并不理想,仍有部分合作社是为套取项目资金而设立的“空壳社”,也有部分由于无力继续运营而荒废的“僵尸社”。
4.3 缺乏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弱
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4 679个,数量居全国第12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0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29%。河南省生态农产品结构单一,天然绿色粮食作物、绿色水果和菌类相对较多,绿色肉蛋奶制品及水产品总体较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辐射力及辐射范围有限,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11]。
4.4 农业科技创新力不强,生产方式落后
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服务供给模式无法反映农民真正的需求,小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逐渐转向对综合性农业服务的需求。河南省还存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效率不高,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供给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另外,科技服务体系畅通性欠佳,全面的、“一条龙”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科技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衔接性有待提高。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5.1 以“双循环”为框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从河南省基本省情出发,以“双循环”为框架,坚持以粮食生产为核心,不断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河南省应加强以玉米、优质小麦为主的南阳、周口、鹤壁等粮食生产加工产业基地建设,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扩种马铃薯、苜蓿等耐旱作物,并根据市场需要适度扩大花生、大豆、饲草的种植面积,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河南省应继续推进洛阳牡丹、鄢陵花卉、中牟大蒜、开封菊花等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河南省应以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绿色食品,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
河南省应构建用地和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发展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等作物和牧草生产,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共赢。各地可结合区位优势,在近郊环城地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重点建设郑州市沿黄高科技观光农业风景带;在丘陵山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供生态农产品,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发展结构。
5.2 以品牌为引领,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品牌的核心是品质。河南省应坚持把发展“三品一标”放在农业品牌建设的核心地位,培育壮大带动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发挥其引领作用,提升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的整体实力。河南省要按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市场”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河南省农业相关部门要开展农业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关键领域技术的集成和协同创新,引导农业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扩大“三品一标”基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