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李治峰

[摘 要] 当前,甘肃省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已从传统的单纯种植中药材发展至种植、加工及康养一体化。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陇南市中药材栽培产业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现阶段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地建设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中药材商贸体系不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对此,陇南市需要通过采取建设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构建现代化中药材加工体系、网络化中药材商贸体系、产业化中药科技研发体系、科学化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及智慧农业与中药材产业融合体系等措施,以促进中药材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设施栽培;加工;质量监督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4

1 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陇南市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当地的野生中药材种类繁多,人工栽培中药材已有1 000多年历史。陇南市进行中药材基地建设时,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生长特性进行分类栽植,并将企业规范化生产与一线农户中药材栽培相结合,打破了不同栽培主体之间的区域及界限,实现了整片连带局部的药源建设,种植规模明显扩大。同时,陇南市在中药材良种选育、种子繁育、设施栽培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技术探索。其中,中药材良种繁育制度及繁育体系的建设已初见成效;设施栽培技术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有效实现了对中药材生长环境的改善及生长条件的优化,缩短了中药材生长周期,降低了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率。

在藏红花栽培中,采用温室大棚栽培技术可对棚室内的湿度、温度、水肥及光照条件进行人工调节,满足其生长需求,降低球茎病害发生率,稳定藏红花的生长速度,提高其花柱头产量[1]。

在金莲花、杜仲、茅苍术及黄精等中药材栽培中,采用穴盘育苗技术能节省用地,加快中药材的生长速度,提高幼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和壮苗率等。石斛等名贵中药材的野外存有量逐渐降低,加之野外生存环境逐渐变差,种子发芽率逐年下降,采用基质栽培技术能为石斛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配合采用温室大棚技术,可实现对石斛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能满足石斛药材加工的生产需求;对于荆芥、灵芝、远志及麦冬等中药材,采用基质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其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并避免出现化肥、农药使用不当问题[2];对于山药,采用基质栽培技术能避免出现传统大田栽培导致其采收时受损率高的问题,同时能减少地下害虫对块茎产生的影响。一般常见的无机基质为珍珠岩、蛭石、炉渣、砂土等,常见的有机基质为发酵动物粪便、泥炭、菇渣及椰糠等[3]。在车前草、蒲公英、艾、荆芥、鱼腥草、山茱萸及益母草等中药材栽培中,采用水培技术能降低连作障碍及病虫害的发生,缩短中药材生长周期,并节约栽培空间、简化操作模式[4]。例如,水培蒲公英的生长速度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明显加快,蒲公英定植后15~20 d便可采收;水培鱼腥草的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大大增加;水培山茱萸叶片的活性成分及生物量均有明显提高,根系发育速度明显加快,根系总量有所增加,但以须根系为主;水培益母草的质量有所提高,生长周期明显缩短,整年均可获得鲜品益母草。

2 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及计划

2.1 发展目标

预计到2023年,陇南市跻身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资源库和药源生产基地,构建现代化的中药材加工体系、网络化的中药材商贸体系、产业化的中药材技术创新体系、科学化的中药材质量监督体系和循环化的中药材综合利用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5]。通过努力,预计到2023年末陇南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定在7.33万hm2,总产量达24万t,一产产值达35亿元,加工、销售综合产值达100亿元;建成武都红芪、宕昌当归、文县纹党、礼县大黄、西和县半夏、康县天麻和优质小杂药等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4.00万hm2;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0.67万hm2。

预计用1~2 a的时间,通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现陇南市中药材初加工比例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高30%,中药工业总产值在40亿元以上。陇南市引进、培育、规范提升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药工业企业,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1家、5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家、1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2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发展至12家,规范性中药材农民合作社发展至500家,加工大户发展至400户;预计到2025年饮片加工能力达12万t,深加工能力达4万t。

陇南市规划建设2个以上大型综合中药材交易市场,改扩建5个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0亿元;建设仓储物流群,中药材仓储能力达10万t。

陇南市将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中药材+旅游”模式,在阳坝、官鹅沟等风景区及各县县城,推进农业、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绿水青山、康养陇南”。

2.2 年度实施计划

通过多方支持,到2023年末,陇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7.33万hm2,标准化基地新植面积达3.87万hm2,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0.60万hm2;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户,运营规范性合作社达100户,初加工能力达8.0万t,深加工能力达2.5万t。2023年,陇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需继续保持在7.33万hm2,标准化基地新植面积达4.00万hm2,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0.67万hm2;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户,运营规范性合作社达100户,初加工能力达12.0万t,深加工能力达4.0万t。

3 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

3.1 种植布局

按照气候特点完善产业基地建设,在陇南市分品种、分区域打造西北部药材种植区、南部药材种植区、中部药材种植区、东南部药材种植区和东北部药材种植区5个中药材高质量种植示范区。

3.2 加工布局

陇南市中药材加工布局以2个方向为主。一是中医药高端发展区,包括康县王坝工业园区、武都吉石坝物流园区,以独一味、佛仁两大制药企业为主,稳定发展胶囊、浓缩丸等中成药,大力开发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等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和配方颗粒产品,研究开发新型复方制剂。二是饮片加工区,包括各县(区)中药材加工企业集中区,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主,稳定发展陇南市道地药材的饮片加工,大力开发以淫羊藿、白及野生药材为主的饮片加工。

3.3 康养产业布局

陇南市应按“一大中心主城、三大主题板块、八大特色片区”进行康养产业布局。“一大中心主城”指的是陇南市健康产业特色发展集散中心,为武都区。“三大主题板块”指的是历史文化型健康产业特色发展主题板块,分别为礼县、西和县、成县;民族风情型健康产业特色发展主题板块,为文县;红色胜地型健康产业特色发展主题板块,为宕昌县。“八大特色片区”包括古道寿茶特色片区(康县)、禹王银杏特色片区(徽县)、张果老仙蜜特色片区(两当县)、羲和乞巧特色片区(西和县)、帝王神鸡特色片区(成县)、秦人铨黄特色片区(礼县)、白马纹党特色片区(文县)和红色康养特色片区(宕昌县)。

4 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目前陇南市中药材种植以农户种植为主体,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中药材质量不稳定,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小而散,组织化程度低,集约化示范作用弱,土地利用率低。二是陇南市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中药材产业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中药材精深加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尚未明确,整体产业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三是陇南市中药生产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研发能力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尚未培育出对产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四是陇南市有关中药材的科技研发技术较为薄弱,研发体系不完善,缺少中药材栽培及管理技术研发机构。五是陇南市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在中药材种植及收购售卖等工作开展中存在一地一标准的情况,各地中药材检验检测部门也不够完善,导致存在低质量中药材混入市场的情况,会对中药材的药物价值及作用发挥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中药材产业长期、稳定发展。六是当前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并未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等相融合,导致中药材生产及管理模式仍然较为传统落后。

5 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5.1 建设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

陇南市应以市、县(区)标准化生产示范点为标杆,以纹党、红芪、大黄、当归和半夏等道地药材为主,兼顾羌活、秦艽、猪苓、桔梗等特色中药材,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优质中药材;积极开展红豆杉、淫羊藿、贯叶连翘、穿龙薯蓣等珍稀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及人工驯化扩繁研究,逐步实现珍稀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在珍稀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小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繁育基地,实现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生态保护。例如,在礼县建立淫羊藿野生驯化、野生大黄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宕昌县建立九节菖蒲、黄瑞香、羌活、秦艽驯化和野生当归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武都区建立白及、穿龙薯蓣野生驯化、野生红芪、黄芪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文县建立野生纹党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西和县建立淫羊藿野生驯化、野生半夏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康县建立贯叶连翘、五味子野生驯化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徽县建立野生苦参、黄芩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成县建立野生桔梗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在两当县建立野生猪苓种质资源圃和扩繁基地,共建立扩繁基地66.67 hm2。

5.2 建立稳定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生产基地

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研究手段落后等原因,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在良种繁育、对珍稀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栽培等方面严重落后。就长远的发展来看,建立长期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中药材种植的需要,从源头上克服种质退化、种苗混杂的现象,在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提高中药材的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发展中药材种苗这一中药材产业的附属产业,向其他省份及市县提供优质的中药材种苗,从而扩大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想建立长期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陇南市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大投入,鼓励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并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合作,吸引项目,创造更多的机会建立基地。其次,重点建立长期稳定的红芪、当归、大黄、纹党等道地中药材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加强道地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再次,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对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中药材进行引种和栽培。最后,制定中药材种苗标准,建立检测中心,加快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由市、县、乡的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民进行培训,并在中药材的工厂化育苗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5.3 强化设施栽培及穴盘育苗技术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

设施栽培中药材主要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实现对栽培地小环境的调节,能够加快中药材的生长速度,从而起到缩短生长周期的效果,且能够降低病虫害活动对药材生长产生的影响。温室、大棚等栽培设施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建造温室大棚时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为硬质塑料板、玻璃或者塑料薄膜等,利用上述材料对棚室进行覆盖,能够实现对棚室内湿度、温度及光照等条件的人工调节和控制。蔬菜、水果栽培中温室、大棚设施的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栽培水平的提升均有促进,比如番茄、草莓等农作物栽培中温室、大棚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通过大棚等设施栽培方式,能够促进中药材生产性能的提升。比如石斛经人工育苗之后栽植在温室、大棚内进行统一管理,能够为其营造更为优质的生长环境;用松树皮以及松树锯末混合作为栽培基质,能够促进铁皮石斛生长性能的提升以及产量的增加。锯末、菌渣等混合而成的基质在各类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藏红花,能为其生长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避免各类不良环境因素对于藏红花生长产生的影响,降低球茎的病害发生率,从而稳定藏红花的生长速度,对于其花柱头产量的提高也有帮助。在中药材栽培中应用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能降低对于土壤资源的应用,使中药材的生长速度更快,与传统直播栽培相比移栽幼苗成活率有明显提升,壮苗率也有所增高。穴盘育苗技术在各类蔬菜以及林木栽培中的应用已经较为常见,在金莲花、杜仲、茅苍术以及黄精等中药材栽培中也逐渐开始应用。基质育苗常用的基质材料为蛭石、泥炭以及珍珠岩等,通过科学比例的配合并加入适量的营养液,能够加快中药材植株的生长以及成苗速度,与传统大田栽培相比优势极为显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