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椒一号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张慧霞 李随安
[摘 要] 河南省是我国最大的干辣椒原料生产地,朝天椒也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作物。为推动朝天椒技术推广,以柘椒一号为例,总结其育苗、移植、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为河南省其他地区辣椒种植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柘椒一号;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9--3
0 引言
辣椒富含维生素C、辣椒素等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保健等领域。朝天椒又名三樱椒、天鹰椒,因椒果较小,又称小辣椒,其特点是果型小、辣度高、易干制,既可鲜食、泡制,又可作为干辣椒使用。2020年中国辣椒网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朝天椒种植面积17.3万hm2左右,年产销约65万t,是我国最大的干辣椒原料生产地[1-2]。为进一步推动河南省朝天椒产业发展,笔者以朝天椒品种——柘椒一号为研究对象,介绍朝天椒种植技术规范。
1 品种介绍
柘椒一号[登记编号:GPD辣椒(2018)410094]由河南红满天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品种来源于日本枥木三樱椒选系,常规种,鲜食、加工兼用。该品种为无限分枝类型,植株高大(株高70~90cm),主茎直径1.2 cm,侧枝较多;椒果朝天半簇生,果长6.5~7.0 cm,果径1.1~1.3 cm,果实角形,青果期浅绿色,熟果红色。每100 g椒果维生素C含量157 mg,辣椒素含量0.19%,干物质含量25%;生长势强,抗逆性较好,中抗病毒病、炭疽病、疫病;适宜在河南省、山东省春夏季温床育苗移栽或大田直播种植。
2 育苗
春茬于2月下旬阳畦育苗,4月下旬移植;夏茬3月中下旬4月上旬阳畦或小拱棚育苗,5月中下旬或6月上旬移植。不同地区辣椒种植户应因地制宜选择育苗时间。
2.1 育苗基质
育苗基质应选用质轻、保水透气性好、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的材料配制,达到降低育苗成本的效果。育苗基质选用应遵循以下几点:基本不含病菌和虫卵,不含有害物质;基质应以有机和无机材料科学配制,以更好地调节基质的通气、水分和营养状况;选择当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轻质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基质成本[3]。播种用的基质宜选用草炭、珍珠岩及蛭石配制,草炭、珍珠岩、蛭石体积分别占基质总体积的60%、30%、10%,另加入1%的酵素菌(109孢子/g)和5%貂粪。基质的pH值为5.5~6.8,EC值应小于0.75 mS/cm(1∶2稀释法)。为保证育苗质量,辣椒种植户应对基质消毒。播种前20 d,用40%福尔马林200~300 mL兑水25~30 kg后与1 000 kg基质充分混匀,并盖上塑料薄膜,堆闷7 d,然后揭去覆盖物,晾晒14 d左右,待基质中福尔马林气味散尽后,即可使用。或者在夏季高温时节,把配制好的基质放在密闭棚室中摊开(厚度在10 cm左右较适宜),接受阳光的暴晒与棚室的蒸烤,使室内基质温度达到60 ℃,连续7~10 d,可杀灭基质中的部分病菌。
2.2 播种
辣椒种植户应选用纯度高、净度高、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充实饱满、均匀整齐且无检疫病虫害的种子。包衣种子可以直接进行播种,未包衣的种子用4%农抗120(瓜菜烟草专用型)100倍液浸种2~4 h,将种子捞出晾至半干后直接播种。或用清水浸种1 h,再用50 ℃温水浸种10 min,用清水洗净,冷却后催芽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 h,用清水洗净后播种。通过机械方式将种子点播至孔穴内,播种深度控制在0.5~0.8 cm,播种后浇透水。
2.3 苗期管理
夏秋育苗宜采用遮阳网进行降温,冬春育苗宜采用多层覆盖保温。播种后应浇透水,使基质含水量在最大持水量的200%以上,以利于出苗。秧苗出齐后不需要过多的水分,从子叶展开到2叶1心,基质水分含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5%~70%;3叶1心后,水分含量以60%~65%为宜。秧苗出齐后,辣椒种植户需每天结合喷水进行一两次叶面喷肥,两种营养液[(m)N∶(m)P2O5∶(m)K2O=20∶20∶20和(m)N∶(m)P2O5∶(m)K2O=17∶4∶17]交替施用。高温季节需要多喷水时,可以喷1次清水,以利于降温、增湿,防止病毒病发生。高温季节秧苗生长较快,易徒长,应视秧苗大小喷施10~20 mg/L多效唑以控制秧苗徒长。短日照和低光照条件下,秧苗嫩弱且易发生徒长,应通过补光系统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3 移植
3.1 移植时间
辣椒苗苗龄35 d,株高14~16 cm,茎直径0.20~0.25 cm,叶片数六七片时就可移栽。移栽时优先选择壮苗,标准是茎秆短粗,节间密,叶片肥厚,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根毛浓密,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春茬于4月下旬移植;夏茬于5月中下旬或者6月上旬移植,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移植时间。
3.2 大田准备
3.2.1 选地。种植地应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通风良好,前两三年未种过辣椒、番茄等茄科类作物的田块,前茬作物以豆类或粮食作物为宜。若选择近两三年种过茄科类作物的田块,必须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可结合整地667 m2施生石灰150~200 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抑制病菌的发生。
3.2.2 整地、施肥。精细整地是柘椒一号高产的基础。定植前7~10 d需将土壤翻耕耙匀、耕深20 cm,结合耕地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667 m2施用腐熟优质农家肥3~5 m3、硫酸钾复合肥20~30 kg、过磷酸钙20 kg,也可667 m2施三樱椒专用肥50~70 kg[4]。
3.2.3 做畦。田间种植要高起垄、开深沟,合理密植。畦宽(连沟)1.4~1.6 m,畦高25~30 cm。整地做畦后,于移栽前1~2 d在畦面喷施除草剂,每667 m2用33%二甲戊灵乳油100 mL+90%乙草胺乳油45 mL,或氟乐灵乳油150~180 mL,加水30~40 kg均匀喷雾,喷后耙地。
3.3 定植
一般连畦带沟宽150 cm,双行种植,每穴种1株,株距40 cm,畦高25~30 cm,667m2栽2 200~2 300株。定植前苗床浇足水,淘汰病弱苗。用打孔器在地上打直径为6~10 cm的定植孔,小心取出营养钵(穴盘)苗放入定植孔,定植孔边用土封严,并使营养土与土壤紧密接合,营养土面与畦面相平。定植后浇透定根水。定植后7 d内若发现死苗,及时补种。
4 田间管理
4.1 追肥管理
追肥时期为初花期、坐果期和盛果期,采用穴施方式,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少量多次,施肥深度在10~15 cm。施肥量因施肥技术和具体地力不同、追肥时期不同而调整。另外,种植户还可加入一定量的硼、锌等微量元素,以满足柘椒一号生长的营养需求。
4.2 中耕培土
适时中耕、除草,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幼苗定植成活后及时浅锄1次,可破除板结,免生杂草。在初果期可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使行间形成一条小沟,既可以防止倒伏、防旱,又便于灌水、排水。进入盛果期,田间已经封垄,应停止中耕;若有杂草,应及时拔除,建议人工除草,避免化学除草剂对柘椒一号产生影响。
4.3 植株调整
去除植株上过密枝,及时摘除第一花序节位以下所有无效分枝,提高植株通风透光性。及时摘心可增加有效分枝数,利于提高产量。一般在顶端出现花蕾时,及时将顶部分枝和花蕾摘除。
4.4 科学排灌水
柘椒一号喜水又怕渍,湿度过大会引发病害,甚至出现死苗情况。为节约水资源,不可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水方式,可采取顺沟泅浇的方法,保持土壤相对湿度50%~60%,见干见湿,以防田间积水。此外,在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低洼地积水。
4.5 病虫害防治
柘椒一号生长过程中常发生病害有枯萎病、青枯病、白绢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烟粉虱等[5]。为保证防治成效,农户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4.5.1 农业防治。为防治柘椒一号病虫害,农户可采取以下5种农业防治措施。①合理轮作。将柘椒一号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如大蒜、白菜等;对于有严重发病史的大田,提倡采用水旱轮作。②深耕土壤。深耕可将表层土壤中的病菌翻入深土层,病菌的菌核在深土层中难以萌发,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深耕还能增加耕作层深度,有利于根系生长,促进植株健壮。③清洁田园。耕种前清除前茬辣椒残体和田园杂草;生长期适时中耕除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病穴及周围土壤上撒石灰消毒,所有清除物及时带出田外,集中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源。④注重种子消毒。⑤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性。通过农艺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切忌偏施氮肥,合理补充钙、镁等中微量元素。切忌大水漫灌,提倡喷灌或滴灌,不可补水至土壤过饱和。添加谷壳、腐熟的粪肥等有机物料可改善土壤质地、营养状况、碳氮比等,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也可绿肥还田,保育土壤。
4.5.2 物理防治。农户可用黄板诱杀蚜虫、烟粉虱、斑潜蝇等害虫;可每0.67~1.00 hm2悬挂1盏离地高度1.2~1.5 m的太阳能杀虫灯(12V,15W)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
4.5.3 生物防治。农户可利用蜘蛛、寄生蜂、七星瓢虫等天敌防治虫害,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以减少害虫数量,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4.5.4 化学防治。农户可用70%恶霉灵悬浮剂1 400~1 800倍液或1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0.3%多抗霉素水剂80~100倍液防治枯萎病,667 m2药液用量125~250 L,可于发病初期灌根防治,每穴灌药液250~500 mL,隔七八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防治青枯病应以苗期用药预防为主,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辣椒移栽后开始用药,隔7~10 d用药一次,连续施药三四次;或用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处理,每667 m2用量500~1 000 g,5~7 d用药一次,连续三四次。防治白绢病时,可选用15%恶霉灵水剂、25%吡唑醚菌酯水剂2 0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咪鲜胺500倍液,隔5~7 d施用1次,连续使用两三次;部分药剂联合施用效果更好,五氯硝基苯+醚菌酯复合药剂,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复合菌剂较好。防治蚜虫时,每667 m2施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33.3~40.0 mL或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4 g兑水喷雾,重点喷施叶片背面。防治粉虱时,每667 m2用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6~8 g或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30~40 mL或20%吡虫啉可溶液剂15~20 mL兑水喷雾,每7 d喷一次。
5 采收及后续处理
柘椒一号成熟期不一致,收获时要分批摘收。春椒可分三四次收摘,夏椒可分两三次收摘,成熟一批、收摘一批,避免影响上层结果,减少养分外流。此外,使用过的地膜、棚膜、喷管、秧盘、遮阳网、肥料袋和农药瓶(袋)等农田废弃物要及时清理出田园,并做好垃圾的分类投放与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佚名.柘城辣椒[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9):46.
[2]李景鑫,王进文.打造柘城辣椒品牌 做强做大辣椒产业:柘城县辣椒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J].农业科技通讯,2020(7):235-237.
[3]张梦恩,冯雪锋,安志远,等.不同培养基对朝天椒幼苗生长的影响[J].农业研究与应用,2021(6):34-38.
[4]付永强,希仁古丽·库迪热提,喀斯木·司马义,等.不同追肥处理对辣椒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22(4):49-51.
[5]朱叶.无公害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