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中的推广效果
作者: 韦应敏 李定超 留青
[摘 要] 为大力推广应用鼠害绿色防控技术,2019—2021年,贵州省安龙县举办了3间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90人。学员测试总体正确率由训前的65.56%提高至训后的86.11%;质量控制指标总体良好,“是”质量控制指标占92.06%;学员对培训过程非常满意率为96.22%,满意率为3.78%,无不满意评价;学员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年来,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人才培育活动,安龙县共开展成果技术培训31期次,培训人员4 864人,带动全县推广应用鼠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成果面积达1.15万hm2,防治效果达81.36%,总经济效益1 995.10万元,减少鼠药使用量31.5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农区鼠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下田落地,为乡村实用人才培育探索了新的培训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 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人才培育;推广效果;安龙县
[中图分类号] G725;S4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0--5
0 引言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南盘江北岸,1994年被列为贵州省农田鼠情监测网点县,每月定期开展鼠情监测工作,常年开展鼠害绿色防控面积约0.97万hm2。近年来鼠情监测结果表明,农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种群数量高峰期为每年4—7月和9—10月[1-2],该时期也是鼠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因此,该地区每年3月、8月举办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提高当地群众科学防控鼠害的技术水平。2018年4—6月,安龙县选派1名鼠情监测防治技术人员参加了由贵州省植保植检站、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组织举办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贵州鼠害控制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业生态安全项目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TOT)。通过23 d的培训,该鼠情监测防治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为安龙县举办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人才保障。近年来,国内农民田间学校已广泛推广应用,在水稻、玉米、马铃薯、茶叶、草莓、甘蔗、柑橘、葡萄、番茄、蚕桑、玫瑰花等多种农作物[3-5]和农业技术方面已有相关报道。对于贵州省鼠害控制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成效,目前余庆、息烽、都匀、三都等县(市)已有相关报道,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县未见开展类似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报道[6-8]。2019—2021年,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贵州鼠害控制项目、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防治协作项目等鼠害科研项目,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举办了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旨在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的绿色灭鼠技能,减少鼠害损失,确保粮食安全,助推乡村发展,实现“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的新时代鼠害防控目标。
1 基本情况
1.1 培训地点
2019—2021年,安龙县分别在龙山镇下坛村、招堤街道办陇西村和海庄村举办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3个村的典型特点为住宅区房屋密集,人口密度大,总农户数为2 153户,共9 250人,总耕地面积为625.6 hm2。该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高粱、玉米、蔬菜和果树等,鼠害发生较为严重,农民对灭鼠技术需求较高。
1.2 培训时间及人数
培训时间安排在每年8月中下旬。2019—2021年,安龙县共举办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3间,每间培训农民学员30人,共培训3次,每次3期,共9期 ,培训农民学员90人。
1.3 学员选择
学员自愿参加,年龄为20~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是家庭生产的决策者;优先对女性、村组干部、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和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要求学员须全程参加各阶段培训,不得中途退出。
1.4 学员组成
3间农民田间学校共培训农民学员90人。男学员40人,占学员总数的44.44%;女学员50人,占55.56%。30岁以下6人,占6.67%;31~40岁14人,占15.55%;41~50岁34人,占37.78%;51岁以上36人,占40.00%(见图1)。小学学历28人,占31.11%;初中以上学历52人,占57.78%;高中学历8人,占8.89%;中专以上学历2人,占2.22%(见图2)。汉族52人,占57.78%;少数民族38人,占42.22%。其中,布依族36人,占40.00%;苗族和仡佬族各1人,各占1.11%(见图3)。可见,当前安龙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老龄化状态,50岁以上人口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且学历水平相对偏低,主要劳动力普遍为小学至初中学历。
2 培训方法及内容
2.1 培训场所及材料
培训场所分别选在培训所在地3个村小学教室内,每间培训学校教室面积为60 m2,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桌椅30套、TBS(Trap-Barrier-System)灭鼠围栏1套,安装田面积1 000 m2,农区生态系统调查田1 hm2。每间农民田间学校准备多种教具材料。制作毒饵站的材料有PVC塑料管5根、铁丝0.5 kg、矿泉水瓶5个、直径5 cm的竹筒5根、简瓦10片;演示及竞技竞赛奖品有粘鼠板90张、木板鼠夹60个、鼠笼30个、塑料毒饵盒100套、手套30双;训前、训后票箱法(BBT)测试等材料有彩色绘图笔5盒、记录本30个、100 cm×80 cm大白纸10张、A4纸100张、铅笔10支、玉米粒0.25 kg;互动小游戏材料有水盆2个、一次性纸杯100个等。
2.2 培训方法
按照2018年在贵州省余庆县组织的“联合国粮农组织贵州鼠害控制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业生态安全项目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培训方式,采用学员互动参与体验、辅导员进行启发引导的非灌输式说课方式,以田间调查、实践操作为主,利用多媒体穿插PPT演示的方式进行实例教学。每间农民田间学校由2名辅导员负责培训。学员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个小组推荐1名组长。在培训全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技术总结等,共同配合完成任务。辅导员在培训期间起引领作用,组织完成每期“以学员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学习循环的新型培育任务。
2.3 培训内容
根据各镇(办)村居鼠害发生特点和近年来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情况,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种养殖实际,按照农民田间学校课程要求设置培训内容,每间农民田间学校分3次进行培训,课程内容如下。
第一次:开班仪式,主要介绍项目来源和培训目的及要求;开展训前票箱法(BBT)测试;引导学员进行自我介绍;对学生进行分组,定组名、画组标;利用PPT演示当地鼠害发生和危害情况,以及鼠类基础知识、鼠笼、鼠夹、粘鼠板安全使用技术;在课间休息中穿插开展相关鼠害知识小游戏等活动。
第二次:上期培训回顾,训前测试结果反馈,毒饵选购、配制方法和科学使用技术、毒饵站灭鼠技术、不同类型毒饵站展示;引导学员进行农田生态系统观察,使其绘制农田生态系统循环图,并分析绘制的农田生态系统;课间穿插开展PVC管毒饵站制作、塑料毒饵盒安装等技能竞赛。
第三次:上期培训回顾,TBS灭鼠围栏安装应用技术和鼠类农业防治、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展示,训后票箱法(BBT)测试,学员满意度测评,结业典礼;期间开展TBS灭鼠围栏、鼠夹、鼠笼安装讨论活动,以及学员谈新型培训感受、期望等交流表达活动。
3 培训效果与分析
3.1 学员综合能力提升情况
3.1.1 学员训前训后测试成绩明显提升。2019—2021年,安龙县3间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在训前、训后采用票箱法(BBT)各测试10道选择题,学员测试总体正确率由训前的65.56%提高至训后的86.11%,测试题正确率提高13.66%~26.34%(见表1)。按照训前、训后鼠害防控意识、鼠害传统防控技术掌握、鼠害新型防控技术了解及农业环保意识4种类型测试题分别进行统计,训前正确率分别为70.74%、60.56%、68.33%和64.44%,训后正确率分别为94.44%、87.78%、78.52%和85.56%,训前、训后鼠害防控意识、鼠害传统防控技术掌握、鼠害新型防控技术了解及农业环保意识依次提高23.70、27.22、10.19、21.12个百分点(见图4)。训前测试中,学员有一定的鼠害防控意识,但对传统防控技术掌握情况较差,农业环保意识相对较低。经过实操和参与互动后,学员在鼠害防控意识、传统防控技术掌握、农业环保意识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
3.1.2 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增强。为了让学员真正理解“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培训过程中,组织开展制作灭鼠毒饵站、团队协作运水、悄悄话信息链传递等团队协作活动,并将鼠夹、鼠笼、粘鼠板等作为奖品,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在每次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总结比赛取得良好成绩的原因。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员的语言组织和交流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学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3.1.3 环保意识得到提升。为提高学员环保意识,引导学员近距离了解和学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在课程安排中,设置了农田生态系统观察和绘制农田生态系统循环图。在田间调查中,学员在辅导员引导下观察田间小气候变化、鼠类对作物危害特征、当季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形态特征、害鼠天敌等。调查结束后,学员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农田生态系统循环图,并对所绘制的循环图进行交流。通过田间调查,学员不仅了解了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从外观上识别了病虫害鼠特征和害鼠天敌,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环保意识,保障了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3.2 质量控制指标分析
3.2.1 质量控制指标总体完成情况。为确保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开展,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摸底,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笔者分别对3间农民田间学校开办之前、实施过程、培训后期的42项质量控制指标进行统计。3间农民田间学校质量控制指标共计126项,完成“是”质量控制指标116项,占总质量控制指标的92.06%,“否”的质量控制指标10项,占7.94%。可见,质量控制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开班之前准备充分,实施过程辅导员引导、启发执行到位。
3.2.2 培训前完成情况。开班前的质量控制指标设置共计48项,完成“是”的质量控制指标43项,占总质量控制指标的89.58%,完成“否”的质量控制指标5项,占10.42%(见图5)。可见,农民田间学校开办之前准备充分。但是,部分学员对培训课程准备设置中的“培训是全生育期培训吗”有异议,说明乡村发展中群众更渴望新知识和新技能,希望针对作物整个生育期进行培训,以有效提升病虫鼠害综合治理能力。
3.2.3 培训实施过程完成情况。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指标设置共计57项,完成“是”的质量控制指标56项,占总质量控制指标的98.25%,完成“否”的质量控制指标1项,占1.75%(见图5)。可见,在培训过程中,辅导员引导、启发良好,学员非常珍惜培训时间,对培训中各项活动均能积极参加,对培训方式乐于接受。
3.2.4 培训后期完成情况。开班后期质量控制指标设置共计21项,完成“是”的质量控制指标17项,占总质量控制指标的80.95%,完成“否”的质量控制指标4项,占19.05%(见图5)。部分学员对于设置“在农民学校结束后,农民是否制定了后续活动的计划”存在争议,因为辅导员在培训结束后因客观原因未开展后续跟踪调查工作,因此,下一步需要做好培训后续指导工作。
3.3 满意度测评结果分析
2019—2021年安龙县农民田间学校学员满意度测评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学员对培训过程非常满意,非常满意率为94.00%~98.00%,满意率为2.00%~6.00%,无不满意评价(见表2)。其中,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非常满意率为97.78%,对培训方式和组织情况的非常满意率均为96.67%,对授课教师的非常满意率为98.89%,对项目成果指导农户情况非常满意率为91.11%(见表3)。可见,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活动中,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采取的参与式、互动式、引导启发式的培训模式易于学员接受。通过培训,学员对害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会了使用新型环保灭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