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助力当代乡村治理研究
作者: 陈艺颖 李元应[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乡村要振兴,治理是关键。作为当代乡村自治的协助者、乡村法治的推进者、乡村德治的引领者,新乡贤自身具备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社会价值可以更好地助力乡村治理。将新乡贤引入乡村治理中,有利于强化乡村治理内生性基础,有利于重构乡村社会道德体系,也有利于弥补当前乡村治理体系的不足。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各地应基于“三治结合”,大力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创新新乡贤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助力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新乡贤;乡村治理;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三治结合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0-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了国家对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立足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发展,人们对乡贤赋予了时代含义,出现了新乡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1]由此可知,新乡贤可以助力当代乡村治理。因此,有必要理解新乡贤的内涵、作用及价值,同时把握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探索新乡贤助力当代乡村治理的路径,完善基层乡村治理体系,更好地发挥新乡贤对于助力乡村治理的现实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1 新时代背景下新乡贤的内涵
“乡贤”一词最初源于东汉,是传统自然经济下农耕社会的产物,特指自身对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官员或社会声望较好的人士。一般而言,我国古代社会传统的乡贤群体指本土范围内的或者与本土有一定渊源的、可以促进本土发展的那些有资产、有名望、有知识、有深爱故土之心的阶层。古代乡贤群体在处理乡村事务、维系传统礼法、维护地方稳定、促进地方发展、联系地方与中央、保证国家基层政权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乡村发展要求下,新乡贤孕育而生。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结合《意见》所提内容和时代发展需求,新乡贤可以概括为:新时代下,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文化知识、社会声望,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服务奉献精神,能够积极促进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群体。具体来说,当代新乡贤群体主要包括优秀老党员、退休干部、优秀模范人物及知名小企业家等,其以自身独特性致力于服务乡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 新乡贤的作用与价值
2.1 文化价值
作为助力当代乡村发展的力量,新乡贤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高尚的道德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能立足本土文化,自觉鉴别并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中的优秀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来文化和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有效融合,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通过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感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向心力和引导力。同时,新乡贤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和家风,有助于建设新乡村文化。简而言之,新乡贤助力乡村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传承,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对改善乡村文化环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2.2 经济价值
与普通村民相比,新乡贤的视野、见识、经济敏感度更胜一筹,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新乡贤能结合乡村特色与实际情况,研究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通过自身学识、经济基础、人脉资源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例如,吸纳外商投资、发展本土旅游、发展养殖业与林业等,从而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体来说,当前很多乡村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种植果树,不仅可以在成熟时节售卖水果,而且可以通过新鲜果实采摘的方式吸引游客,进而发展旅游业,从而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新乡贤能借助自身优势,利用社会关系吸引投资,并与村“两委”、村民齐心协力,优化乡村内部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借助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拉动经济,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3 政治、社会价值
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与普通村民相比,新乡贤的政治觉悟更高。他们往往会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和信任,征集村民的看法和建议,作为“中间人”代表村民向上级政府传达其诉求,继而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新乡贤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恰当的渠道参与当代乡村政治活动,并以其政治觉悟和素养对乡村政治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推进乡村政治生活规范化、民主化、先进化进程,增强村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觉悟,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同时,广大乡村地区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法律难以调和的问题,如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土地承包纠纷[3]等,新乡贤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加之村民对其信任度较高,可以利用自身身份优势成为乡村问题的调解者。
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
3.1 强化乡村治理内生性基础
维持乡村社会的稳定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内生性权威才能实现,仅依靠外部行政力量的嵌入是无法保持长久稳定的[4]。可见,乡村内部的社会关联至关重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发展转型引出了乡村本身薄弱的内在性基础,从而弱化了其内在性权威,导致乡村内部社会关联不稳定和不持久,具体体现在两点。一是原有乡村共同体意识消减。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固有的聚居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村民开始大幅度流动,社会关系从乡村转向城市,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更加明显,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所降低,消减了乡村共同体意识。二是乡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就业机会更多,因此,对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强。这使得乡村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乡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活力,从根本上弱化了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基础。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一方面可以改变乡村人才流失的现状,填补空缺;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社会价值,强化乡村内外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乡村治理的内在性权威。
3.2 重构乡村社会道德体系
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文化、政治的变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受到了极大冲击。这直接影响了乡村传统的集体价值观、个人功利观,导致乡村共同体衰落,不利于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因此,重构乡村社会道德体系迫在眉睫。“新”寓意新时代新要求,“贤”寓意贤德、智慧,新乡贤以自身的独特性将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宣传新型道德风尚,践行优秀道德文化,以身示范,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重构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社会道德体系。
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对乡村社会伦理道德而言,涉及最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作为乡村德治的引领者,新乡贤可引导村民加强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升整个乡村社会的道德环境,以自身促进整体,引领乡村新风尚;同时,可借助网络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孝老爱亲感人事迹,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最大程度上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乡村中存在的啃老、不养老等现象予以批评引导,建设乡村新道德,重构乡村社会道德体系。
3.3 弥补当前乡村治理体系的不足
我国传统乡村社会受儒家伦理文化影响深远,其“熟人性”特征明显,加之多数村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忽视体系建设的问题,导致当代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在乡村治理模式下,“基层乡镇政府与村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乡镇政府与村之间的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间的熟悉程度,致使政府纵向上的治理能力不足。而地方政府在对乡村进行治理时,其与基层村民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地方政府无法完全了解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导致乡村治理存在悬浮现象”[5]。同时,在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较低,村民的自治权利和相关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乡村治理横向上自治能力缺失。因此,要想改变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悬浮现象和自治能力缺失等问题,必须发挥新乡贤的作用。
一方面,新乡贤在村“两委”和村民之间起到沟通传达的桥梁作用,能及时将村民的想法与需求反映给村“两委”,村“两委”有选择性地落实,从而提升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联系度、信任度;另一方面,新乡贤以自身优势参与乡村治理,可以弥补乡村治理体系的缺陷,提升乡村社会关系的同心性和同向性,为切实助力乡村治理做出贡献。同时,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丰富原有治理体系中关于组织建设新乡贤组织机构的内容,弥补现有治理体系的不足,健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促进乡村发展。
4 “三治结合”视角下新乡贤助力当代乡村治理的路径
“三治”即自治、法治、德治,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三治”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新乡贤的参与。作为乡村自治的协助者、乡村法治的推进者、乡村德治的引领者[6],新乡贤可发挥自身优势,并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监督参与乡村治理具体过程,助力当代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因此,必须在“三治结合”视角下,通过大力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创新新乡贤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等措施,探索新乡贤助力当代乡村治理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助力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1 大力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
“乡贤”一词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贤文化逐渐形成。乡贤文化是在我国乡村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乡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与氏族、村落、家风、习俗等密切相关,蕴含了中国传统乡土伦理和道德。在新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传统乡贤文化注入了新内容,形成了新乡贤文化。
依据时代背景和乡村发展需求,大力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对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尤其重要。首先,乡村要立足传统乡贤文化,吸收借鉴传统乡贤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融入其中,赋予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其次,乡村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多方面挖掘优秀事迹,并通过直播的方式弘扬新时代优秀乡贤文化。同时,乡村可采用合理的奖励手段对新时代优秀乡贤予以奖励和表彰,切实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最后,乡村可组织开展关于新乡贤的情景剧展演或主题演讲活动,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从而扩大新乡贤文化传播覆盖面,提升村民认同度,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文化、经济、政治价值,更好地助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4.2 创新新乡贤激励和保障机制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要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保证参与效果。新乡贤是助力当代乡村治理的有效群体之一,因此,必须在原有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乡贤激励和保障措施,吸引更多乡贤群体扎根乡村,助力乡村发展。具体来说,相关部门要从有利于新乡贤自身发展的角度创新新乡贤激励和保障机制。对于新乡贤个人发展而言,衣食住行是其基本需求。此外,其还注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因此,相关部门要健全“五险一金”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适宜的居住条件,保障乡贤群体基本的物质生活;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等,丰富其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可以提升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引领乡村发展。同时,村“两委”还要结合相关政策为新乡贤发展提供支持,例如,从土地方面为返乡创业的新乡贤提供支持,对助力乡村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新乡贤予以表彰和奖励,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新乡贤群体的综合素质。
4.3 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新乡贤助力当代乡村治理的作用,在大力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和创新新乡贤激励与保障机制的同时,必须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这也是“三治结合”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法治化进程带动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步。为更好地促进乡村持久稳定发展,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必然要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方面,政府要立足现实,结合新形势下乡村治理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建立适合新乡贤群体的组织机构,并明确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责、制度等内容,保证组织机构的正规性,以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逐渐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保障新乡贤群体的权利,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与上述组织机构相匹配的聘任制度,设置相关职位,并通过村“两委”举荐和基层群众选举相结合的方式聘任优秀乡贤相关职位,并制定具体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基层队伍数量和质量。同时,要建立基层群众接受的监督机制,使新乡贤助力当代乡村治理的实践活动实现规范化、公开化。村民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升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可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和品德,也可以加强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推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进程,提升当代乡村治理体系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新乡贤作为参与并助力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影响,能以自身优势发挥独特作用。因此,应顺应时代要求和乡村现实需要,建立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体系,保障新乡贤在助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优势和价值,以促进乡村发展和振兴。
参考文献:
[1]姜亦炜.新乡贤组织助推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12(6).
[2]谭星驰,贺子瑜.新时代背景下新乡贤文献综述[J].区域经济,2020(2):158-160.
[3]李海玉.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N].河南日报,2020-08-22(4).
[4]李宁.乡贤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现代乡村社会权威和秩序重构中的作用[J].学术界,2017(11):74-81.
[5]张兴宇,季中扬.“消极村务”背景下新乡贤参与村治的逻辑、方式及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20(2):74-82.
[6]刘立平.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功能与路径:基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视角[J].湖北农业科学,2021(4):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