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青创农场”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 郑雨佳 周笑笑[摘 要] “青创农场”是由共青团浙江省委组织实施的一个品牌项目,通过整合各类农业服务资源,吸引、培育、孵化优秀的青年农业人才、产品和项目,为有志从事农业领域创业的青年提供场地、技术、培训、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针对台州市“青创农场”发展中存在的缺少新型创业人才、创业孵化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及线上宣传缺乏等问题,提出强化青年人才支撑、拓展融资渠道、科学整合土地资源及加强青农品牌建设宣传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 青创农场;共青团;台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4.1;D2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4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青创农场”是由共青团浙江省委提出并组织实施的“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中的一个项目,是依托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企业等平台建设的青年农业创业孵化基地[1]。“青创农场”以共青团组织为主导,提供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运作方式,为有志于从事农业领域创业的青年提供场地、技术、金融、培训和渠道等全方位服务,是推动广大青年认识和参与农业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加强对“青创农场”的研究,对激发青年创新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意义[2]。
1.1 研究背景
“三农”工作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共青团工作是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创农场”项目是农村共青团组织服务“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共青团以其自身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使“青创农场”在正确的政治引导下稳步发展[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同时,在“逆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青创农场”发展问题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如何为农村创业青年搭建平台,整合涉农资源和政策,吸引、培育、孵化优秀的青年农业创业人才、青年农业创业品牌和青年农业项目,为农创青年提供场地、技术、金融、培训和渠道等方面的服务,成为当前的难点和热点。
1.2 研究意义
调研组通过调研浙江省台州市“青创农场”的优秀做法和成功经验,探索“青创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助于激发农村创业青年的创造活力,提高其创业兴业能力,充分发挥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有助于使农村创业青年成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使其在“青创农场”这块热土上,持续释放创造、创新、创业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4]。
2 台州市“青创农场”发展成效
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共青团台州市委积极整合农村创新创业资源,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全力推进“青创农场”建设,鼓励青年参与农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2017年10月,天台县“创享+青创农场”正式投入运营,是浙江省首批、台州市首家“青创农场”。截至2021年底,台州市已建成“青创农场”15家、“青农之家”30家,整合土地超1 333 hm2,建设投入资金6 500万元,推出3项青年主题兴农项目,培育92家青年农业产业化促进会成员单位,吸引135名青年返乡创业,安排农业就业青年320人。共青团台州市委围绕“青创农场”建设目标,为推动“青创农场”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第一,共青团台州市委不断优化培育体系,按照“一园、多核、众点”的工作要求,在全市建立“青创农场”项目库,打造产业圈,织密孵化网,系统培育农创产业项目。台州市黄岩区通过宁溪镇乌岩头村、屿头乡沙滩老街,以点带面,推动全区“青创农场”发展;温岭市坞根镇探索打造“青春小镇”,成立文创青年联盟,引进青企协会会员单位;临海市创立“青农之家”阵地,通过青创大赛、青年农舍等载体,吸引资本、技术、青农人才资源向乡村集聚,全面打造“青创农场”“青年货栈”等青创基地。
第二,共青团台州市委注重青年人才回归,助力青创服务提质增效。台州市椒江区以“农村电商培训”“青农人才培育计划”等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年到乡村创业。台州市路桥区加强“田埂青年”队伍建设,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田埂青年”队伍10支,为“青年兴乡”提供了人力支持;同时推出“田埂青年”人物系列报道,引导青年回农村就业创业。台州市仙居县以“村村都有好青年”行动为抓手,通过构建“选好、管好、用好”的“三好”机制,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和培养了286名在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四好农村优秀青年”(乡村产业发展好青年、乡村社会治理好青年、乡村志愿服务好青年、乡村孝老爱亲好青年),成为广大青年身边可学可比的典型榜样,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农村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共青团台州市委加强品牌塑造,推动青创产业焕新发展。玉环市结合乡村振兴工作重点,梳理乡风文明内容,制定了包括“爱国爱乡”“家庭和美”等8个篇章的新青年乡风文明公约,并进行宣传;临海市推进“走读临海”寻根行动,成立大学生走读团和青年寻根队,打响“归”“心”“益”“动”等寻根行动品牌,引导青年成为美丽乡村推介者;台州市椒江区推出“青垦+”系列活动,打造青垦文化周边产品,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对广大青年的精神引领作用。
3 台州市“青创农场”发展优势
台州市作为浙江省首批“青创农场”培育试点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台州市的“三农”工作基础相对比较扎实。1994年撤地设市以来,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有了跨越式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高。通过对台州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青创农场”进行调查走访,调研组总结出“青创农场”发展存在的优势。
3.1 “一站式服务”体系的构建
台州市“青创农场”依托众创空间打造销售、包装设计、劳务服务、物流仓储等“一站式服务”体系,达到劳动力与生产科技紧密结合的目的,实现科学、有效的一体化生产,深化产业链服务。例如,天台县突出“青”字号招牌,整合全县青年文明号资源,让“跑小青”定期“进农场、到田间”全方位服务农业创业者,实现农业创业零次跑。这项举措惠及许多“青创农场”创业人,为其更好地建设“青创农场”添砖加瓦。
3.2 融资渠道的打通
通过金融服务站、资金对接等方式,解决农资投入低、资金短缺等问题,增强青创产品的生产活力,降低青年创业的门槛,实现青创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台州市积极推进“团银合作”,即共青团和当地银行、金融机构联合,共同研发、推出了一批适合台州市青年实际的“青年贷”,着力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团、银联合组织银行金融专家为“青创农场”创业人服务,积极为创业青年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此外,临海市还通过创立“青农之家”阵地,以青创大赛等为载体,吸引各界资本、人才等资源向乡村聚集,全面打造青创基地。截至2021年底,临海市共吸引17家青创团队入驻,年营业额逾4 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也得到了台州市的重视,台州市正着力以该做法为蓝本,为“青创农场”创业人拓展更加广阔的融资渠道。
3.3 技术支持的重视
台州市通过设立专家团,联合高校和社会各界专业人士,为各县(区、市)“青创农场”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健全“青创农场”培养体系、构建准入退出机制等方式,解决青创产品资源整合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优化“青创农场”的管理体系。此外,台州市也十分重视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智慧农业新业态。台州市天台县“创享+青创农场”对创业项目实施专家对口帮扶,给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帮助;台州市路桥区田埂“青创农场”也引入了农业创业和科技研发的青年团队,为“青创农场”的建设提供相关资源和技术支持,助力青年创业创新。
3.4 特色产品的开发
台州市通过打造共青团元素产品、乡村振兴相关产品、青年创意产品、红色旅游产品等特色产品的方式,解决青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创业项目形态单一等问题,实现创新率、竞争力优于同类项目的目标,以此实现青创产品创新化、差异化,继而走可持续的特色发展道路。在这方面,路桥区田埂“青创农场”通过设置农业文创板块,以花田市集和扶雅书院等项目为载体,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及文化创意类产品研发,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活力及激情,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青创农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台州市各地“青创农场”也纷纷吸取路桥区田埂“青创农场”的成功经验,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文创活动,从而推动全市“青创农场”良好发展。
4 台州市“青创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青创农场”缺少新型创业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是“青创农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但目前,“青创农场”建设并没有专业对口的人才。“青创农场”的发展时间较短,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够完善,加之“青创农场”大多位于农村,经济和交通并不发达,对青年人才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吸引力不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创业和就业模式,“青创农场”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因此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导致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人才支撑。
4.2 “青创农场”的创业孵化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台州市政府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对降低“青创农场”创业人的创业门槛、提供创业资金扶持、激发相关人才的创业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整个创业孵化体系缺乏持久的保障机制。一是对资金保障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在打造“青创农场”初期,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较少,加之银行贷款利息较高,导致很多青年人因担心创业失败而主动放弃。二是激励机制不充分。通过调研发现,“青创农场”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青创农场”对人才吸引力不够高,难以留住人才。
4.3 “青创农场”的运营缺少对土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的使用、流转问题是影响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的关键。通过调研发现,台州市“青创农场”的发展受农村土地面积不足、土地使用碎片化等问题的限制。路桥区田埂“青创农场”以新桥镇金大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数村,涉及土地面积广,但在其建设初期,对各村土地的流转整合是困扰建设者的一大难题。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部分农民因身体状况不好、土地种植效益不佳等原因不再进行土地耕种,导致农村大片土地严重荒废;而愿意从事“青创农场”事业的创业者,因土地流转困难重重,无法得到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用于开发。这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出现了利用紧缺和浪费有余的矛盾情况。如何让愿意从事“青创农场”事业的创业人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让农民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目前“青创农场”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4.4 “青创农场”线上宣传缺乏和品牌塑造不足
通过调研可知,社会公众对台州市“青创农场”项目的了解程度较低,大部分青年群体并不了解“青创农场”。这从侧面说明了“青创农场”对品牌产品的宣传投入和整合传播力度较弱,尤其线上宣传薄弱,人们只能凭借一些新闻和相关论文了解“青创农场”。天台县在建设“青创农场”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该问题,并试图通过引入第三方线上专业宣传团队塑造农场品牌。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线上宣传平台缺乏、第三方宣传团队宣传方式同质化,导致天台县“青创农场”宣传效果不佳,品牌塑造并没有取得良好的进展。
4.5 监管“青创农场”运营的体系不够完善
台州市“青创农场”多以种植、采摘、养殖、民宿等单体产业的模式运营,产业单一。例如,椒江区、路桥区、温岭市等地的“青创农场”都打造了“青创农场集市”。集市的内容大同小异,以拍照打卡吸引游客,通过售卖文创产品获得效益。此外,台州市“青创农场”多业态集合的形式较少,缺少与互联网、交通运输、餐饮、医药等产业的跨界联动。同时,部分“青创农场”的不同活动由不同的外包团队完成,使得整个“青创农场”建设由多个团队完成,每个团队专长不同,负责的内容不同,从而造成“青创农场”各个区块分散,运营的产业体系不完善。
5 台州市“青创农场”发展建议
5.1 强化青农人才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创新创业关键。“青创农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有情怀、有引领能力的新型创业人才,从而带动农村更多人就业。政府应完善就业政策,搭建切实有效的农村就业平台,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具体来说,可依托各级“青创农场”,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继续开办乡村大学堂、乡村振兴学院,通过到校集中教学、研讨交流、实践案例教学、创业园参观学习、定向跟踪指导服务等方式,提升农村青年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农村致富“领头雁”。实施“青年新农人三年养成”计划,加强团队孵化,以农村青年、返乡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和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建立起青年新农人成长体系,加快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激励更多优秀城市人才下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