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峡库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作者: 薛瑾

重庆市三峡库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0

[摘 要] 重庆市三峡库区作为集农村、山区、移民区于一体的典型生态脆弱区和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结构调整缓慢、人地矛盾突出、碎片化经营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百万移民安稳致富,重庆市三峡库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庆市三峡库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应结合自身基础,推进农业经营主体沿着产业链向前后延伸;推进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并培育农业新功能、新业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关键词] 产业融合;现实基础;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4

0 引言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对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结构调整缓慢、人地矛盾突出、碎片化经营、产品商品化率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地推进符合“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关键。

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阐释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而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探索,可追溯到舒尔茨(Schultz)[2]在《改造传统农业》提到的“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路径,探索农村工业化发展理论”。在讨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时,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3]首倡的“第六产业”理念是指农业生产向第二、三产业延伸,通过农业中一二三产业的相互延伸与融合,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中国学术界也曾提出了“农业产业融合”的概念,其主要界定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农业与其他产业在相关交集的地方产生了融合[4];二是同一农业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通过重组结为一体[5]。之后,有学者认为“农业产业融合”这种提法易让人误解农业产业融合仅是农业内部产业间的融合,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应使用“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概念更为合理[6]。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提法被广泛接受。从融合原因视角来看,有学者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创新或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边界模糊[7];从融合表现视角来看,有学者则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细分产业之间出现交叉融合,形成新产业链和新业态的过程[8-9]。笔者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以“三农”为基础,坚持绿色化、便捷化、安全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理念,将原来仅包含农业生产环节的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进而形成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于一体的多元乡村经济模式。这种乡村经济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乡村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乡村生态资源的空间立体开发,从而助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的实现。

2 重庆市三峡库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5°44′~111°39′、北纬28°32′~31°44′的长江流域腹心地带,地跨湖北省西部和重庆市中东部,总面积约5.8万km2,是连接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的咽喉要道,绿色本底厚重。笔者选择的研究对象为重庆市三峡库区,即三峡库区重庆段,主要涉及15个移民县(区),包括万州区、涪陵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开州区、武隆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和石柱县。其中,重点库区指8个重点移民县(区),包括万州区、涪陵区、开州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和巫山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推进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的根本保证

重庆市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和生态涵养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脆弱敏感区。因此,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库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成为库区农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随着城乡居民对绿色、方便、安全、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关于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探索备受重视。事实上,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资源极其丰富:首先,三峡库区是我国流域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备受关注的地区之一;其次,三峡库区是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具有确保国家水体安全的战略价值;最后,三峡库区是古代巴、蜀、楚等多个民俗文化诞生和成长的重要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因此,笔者认为,三峡库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能满足城乡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多元化需求,又能助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最终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从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推进库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迫切需要

重庆市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业空虚化问题突出、缺乏支撑作用较强的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全国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首先,三峡库区农村刚性人口不断缩减,青壮劳动力极其缺乏。相关调查显示,三峡库区农村现存劳动力平均年龄在65岁,农村二代和三代基本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且这种不可逆的态势仍在持续。其次,三峡库区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改善。一方面,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又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为此,笔者认为,重庆市三峡库区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既是推进库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关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3 重庆市三峡库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农业基础

2010—2019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2010—2019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4 977 507万元上升到2019年的11 305 930万元,年均增长9.54%。其中,重点库区农林牧渔业产值从2010的2 806 135万元上升到2019年的6 886 523万元,年均增长10.13%。就库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占重庆市相应总产值的比例而言,2010—2019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从2010的50.77%上升到2015年的53.02%,然后下降到2019年的48.36%。另外,2010—2019年,重庆市三峡重点库区与重庆市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也呈倒“U”形。

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库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村用电量见表2和表3。由表2可知,2015—2019年,重点库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2015的1 129 741 hm2上升至2017年的1 148 440 hm2,再下降至2019年的1 075 543 hm2。其中,开州区、涪陵区和万州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较大。由表3可知,2015—2019年,重点库区的农村用电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15年的137 184万kW·h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152 387万kW·h。这说明重点库区可能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且势头良好,具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基础。

3.2 其他基础

乡村从业人员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作为推进重庆市三峡重点库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其他基础,同样值得关注。相关统计结果见表4至表6。从表4可知,重点库区乡村从业人员数量从2015年的399.91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382.14万人,虽然人数略有下降,但始终保持较大的乡村从业人员基数。从表5可知,2015—2019年,重点库区国内外旅游综合收入呈现大幅度攀升的趋势,从2015年的285.8亿元猛增至2019年的803.7亿元,增幅达81.2%。从表6可知,2015—2019年,重点库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也呈现大幅度攀升的趋势,从2015年的6 294万人次快速增至2019年的14 829万人次,增幅达35.6%。这说明重点库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迅速,亟待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培育机制,从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 重庆市三峡库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推进库区农业经营主体沿着产业链向前后发展

该融合路径适用于农业经营主体实力相对强大的地区。具体来讲,当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为成熟且初具规模后,这些地区自身就能发挥资源优势集聚和资金优势集中的规模效应。此时,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必然会选择将产业链向前后方延伸,向前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向后推动销售、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从而降低成本,拓宽利润空间。重庆市三峡库区中的万州区、涪陵区和开州区等可以尝试采用这种融合路径。

4.2 推进库区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并培育农业新功能、新业态

该融合路径适用于农业资源较为分散的地区。农业资源较为分散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受限于土地、技术、资金等客观因素,较难打通农业全产业链而始终处在价值链中低端。因此,这些地区更倾向于拓展其他产业主体,这些主体可位于农村,可位于城市,或两地兼有,通过构建战略联盟等方式来培育和拓展农业新业态、新功能。同时,深度挖掘与其他产业主体协作分工的可能性,优势互补地拓展横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庆市三峡库区中的巫山县和丰都县可以尝试采用这种融合路径。

4.3 推进库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该融合路径适用于具备创新基础的地区。具体来讲,具备创新基础的地区往往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不断丰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此外,具备创新基础的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往往位于农业优势主产区,其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较强,善于依托资源禀赋和科学技术,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而在思想上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庆市三峡库区中的奉节县、忠县和云阳县等可以尝试采用这种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 [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414-446.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

[3]今村奈良臣.把六次产业的创造力作为21世纪农业产业[J].月刊地域制作,1996(1):89.

[4]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J].晋阳学刊,2005(1):37-40.

[5]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303-306.

[6]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5.

[7]宗锦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13):19-22.

[8]姜长云.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J].经济研究参考,2017(16):3-11.

[9]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1):72-7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