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实践成效分析

作者: 许兴亮 田勇 王天毅 黄棠 符蓉

岑巩县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实践成效分析0

[摘 要] 为推广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构建一支新型农民科学灭鼠队伍,贵州省岑巩县于2018—2021年开设了4间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学员120人。参训后,农民学员在鼠害防控意识、传统防控技术、新型防控技术、农业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测试正确率分别提升了40.14个百分点、39.79个百分点、35.14个百分点、35.00个百分点,正确率整体提升幅度达38个百分点。同时,学员的灭鼠能力和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提升,岑巩县基本建成了农区新型灭鼠团队,周边鼠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鼠害防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 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岑巩县

[中图分类号] S4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4

0 引言

农民田间学校(Farmer Field School,FF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率先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1-2]。目前,我国江苏省[3-4]、甘肃省[5]、浙江省[6]和山东省[7]等多地都在探索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并且在火龙果[8]、蘑菇[9]和核桃[10]等诸多产业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但在农区鼠害防治技术培训上的应用仅有贵州省[11-19]有相关报道。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理条件优越,是贵州省山地农业县。岑巩县农田区鼠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20]。为此,岑巩县始终坚持开展系统监测工作,常年承担贵州省农区鼠情系统监测任务。据统计,岑巩县每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平均为0.69万hm2,鼠害发生形势严峻,控制鼠害迫在眉睫。为了提升鼠害控制水平,必须培养一批灭鼠能手。利用传统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不仅知识传递效率低,而且农民接受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革新传统培训方法,引进科学、创新、农民易于接受的培训方式,大力培养鼠害防控专业人才,全面推广鼠害防治技术,消除鼠害隐患。2018年4—6月,贵州省余庆县举办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贵州鼠害控制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业生态安全项目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该项目旨在控制贵州省鼠类危害、降低农民粮食损失率及保护农村生态系统平衡[16]。岑巩县共派出2名技术干部赴余庆县参加了辅导员培训班,他们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考核,成功取得了培训班结业证书,顺利成为合格的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2019—2021年,岑巩县又派出2名技术干部前往余庆县参加第二期、第三期农区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学习,两人通过考核成为合格的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目前,岑巩县已经拥有4名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初步构建了鼠害防治培训师资队伍,具备了农民田间学校举办条件[3]。2018—2021年,岑巩县先后在注溪镇小堡村、哨坪村、面溪村和周坪村成功开设了4间农区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圆满完成了培训项目要求,培训方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由此,笔者对贵州省岑巩县2018—2021年举办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举办农民田间学校提供经验。

1 基本情况

1.1 举办数量及地点

2018—2021年,岑巩县先后在注溪镇小堡村、哨坪村、面溪村和周坪村成功开设了4间农区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这4个地点都是鼠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村落。2018—2021年,参与培训的辅导教师4人,参训学员共120人。

1.2 培训学员

2018—2021年,岑巩县共培训学员120人。从年龄来看,学员平均年龄为47.57岁,30岁及以下有15人,占所有学员的12.50%;31~40岁15人,占所有学员的12.50%;40~50岁35人,占所有学员的29.17%;51岁以上55人,占所有学员的45.83%。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45人,占所有学员的37.50%;女性学员75人,占所有学员的62.50%。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60人,占所有学员的50.00%;初中54人,占所有学员的45.00%;高中5人,占所有学员的4.17%;中专以上1人,占所有学员的0.83%。从民族来看,汉族57人,占所有学员的47.50%;侗族44人,占所有学员的36.67%;土家族14人,占所有学员的11.67%;苗族3人,占所有学员的2.50%;壮族1人,占所有学员的0.83%;仡佬族1人,占所有学员的0.83%。

1.3 培训方式

培训班运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倡的成人易于接受的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每间田间学校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学员平均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举荐1名组长。学员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新疑问,可以在小组中讨论,组长要收集所有学员答案进行探讨。辅导员要对小组讨论进行总结点评,使各小组学员相互学习、自我提高。同时,培训班还引导学员到田间进行实践,以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

1.4 培训内容

培训班主要围绕鼠类基础知识、鼠类危害、TBS捕鼠器+围栏系统(Trap - Barried System,TBS)灭鼠技术、毒饵站灭鼠技术、农田生态系统分析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内容设置培训课程。主要课程内容为: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贵州鼠害控制项目及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目标;组织“打破坚冰”游戏,引导学员进行自我介绍;对学员进行分组;训前票箱法测试;介绍鼠害对我国粮食造成的损失及讲解鼠类基础知识;介绍鼠夹、粘鼠板使用方式;介绍鼠药类型和鼠药的安全使用方法,并宣传正规购买途径;播放湖南省洞庭湖鼠害视频;介绍毒饵配制方法及使用技术;介绍不同类型毒饵站制作技巧;开展协作运水游戏;毒饵站田间安装展示及学员现场实践;介绍TBS灭鼠技术;通过“头脑风暴法”总结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然后进行讨论;开展农田生态系统调查,绘制田间生态系统图,分析田间生态系统图;训后票箱法测试;学员满意度测评;培训总结;结业典礼等。

2 培训实践成效

2.1 学员参训率情况

2018年9—10月培训5次,2019年10月、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共培训3次。采用全新的培训方式让培训班学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培训。通过实践发现,每期培训开课前,学员都提前到达培训场所。培训期间,所有学员均无迟到早退及中途换人现象。

2.2 票箱法测试学员参训前及参训后的情况

在参训前和参训后,利用票箱法不记名投票测试,分别对120名农民学员进行鼠害防控意识、传统防控技术、新型防控技术、农业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测验,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参训前,农民学员在鼠害防控意识、传统防控技术、新型防控技术、农业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测试正确率分别为56.11%、53.75%、56.25%和35.83%;参训后,正确率分别为96.25%、93.54%、91.39%和70.83%。由此可见,经过培训,农民学员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鼠害防控意识提升了40.14个百分点,传统防控技术掌握提升了39.79个百分点,新型防控技术了解提升了35.14个百分点,农业环保意识提升了35.00个百分点,总体正确率从参训前的53.17%提升到参训后91.17%,提升幅度达38个百分点。

2.3 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

岑巩县2018—2021年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共设置168项总体质量控制指标,评估结果为“是”的质量指标有145项,占比86.31%。其中,开班之前有64项,主要对培训场所选择、培训者选择、课程准备、材料准备、试验调查田准备、辅导员资格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为“是”的指标有57项,占比89.06%;实施过程有76项,主要对农民学员参与情况、参与方法运用情况、课程表履行情况、团队建设情况进行考评,评价结果为“是”的指标有68项,占比89.47%;实施后期有28项,主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为“是”的指标有20,占比为71.43%。评估结果为“否”的质量控制指标共有23项,占总体质量控制指标的13.69%,说明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完成良好。

2.4 满意度测评结果

岑巩县2018—2021年开设的4间农民田间学校,在每期培训结束时安排所有学员进行满意度测评,120名学员对培训班设置的培训内容、采用的培训方式、授课教师、组织情况、项目成果指导农户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非常满意占比为93.33%~100%,满意占比为0%~6.67%,综合满意率为100%;其中,非常满意占比为95.33%,满意占比为4.67%,不满意占比为0%。这充分表明培训班学员对农民田间学校高度认可。

2.5 参训学员综合能力提升情况

2.5.1 学员灭鼠能力显著提高。参与培训之前,相当一部分学员只掌握了一些传统化学灭鼠知识,缺乏系统的鼠害防治基础知识及防治方法。通过参与培训,学员系统学习了旱地、水田、宿舍区鼠害的发生特点,以及常用的鼠夹、鼠笼、粘鼠板、新型TBS围栏捕鼠装置和多类型毒饵站等科学有效的灭鼠方法,掌握了诸多灭鼠技能,增强了绿色防控意识,转变了固有的化学灭鼠思维。

2.5.2 学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培训班课堂上,辅导教师普遍采用了互动交流的方式及团队协作的培训理念,引导学员进行上期课程回顾、课堂总结等,并挑选学员进行发言,提升了其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员协作完成各项PVC管毒饵站制作、团队协作运水及悄悄话游戏等。在该过程中,学员勇于参与,积极表达,重视团队协作,敢于表现,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5.3 基本建成农区新型灭鼠团队。岑巩县共开设4间农民田间学校,有120名学员参与培训。这120名学员成为灭鼠示范二传手,积极组织培训周边群众,传授灭鼠经验,并引导其开展大规模科学灭鼠活动,在严格控制鼠药使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当地鼠密度,保障了粮食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贵州省岑巩县2018—2021年举办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践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参训后,农民学员在鼠害防控意识、传统防控技术、新型防控技术、农业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测试正确率分别提升了40.14个百分点、39.79个百分点、35.14个百分点、35.00个百分点,正确率整体提升幅度达38个百分点。

第二,共设置168项总体质量控制指标,评估结果为“是”的质量指标占86.31%,说明举办农民田间学校期间,质量控制指标总体完情况良好。

第三,学员对鼠害防治农民田间学校非常满意的占比为95.33%,满意的占比为4.67%,不满意的占比为0%。可见,培训班学员对农民田间学校高度认可。

第四,参训后,学员的灭鼠能力和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提升,且岑巩县基本建成了农区新型灭鼠团队,周边鼠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鼠害防治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朱晓明,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发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8(9):83-86.

[2]王明勇,包文新.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发展与创新[J].中国植保导刊,2005(11):39-40.

[3]徐敏,吴飞,郑伟.浅析农民田间学校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J].江苏农村经济,2022(1):59-60.

[4]张丽华,顾媛.田间办学助力乡村振兴:记南通市通州区开心田园生态农场农民田间学校[J].农民科技培训,2021(11):18-20.

[5]苏旺平.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新农业,2022(1):77.

[6]顾媛.田间的希望:记浙江嘉兴神润斋农民田间学校[J].农民科技培训,2021(4):26-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