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羊肚菌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
作者: 田建霞 顾昌华 袁瑞 杨佳琪
[摘 要] 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治羊肚菌病虫害,可减轻病虫害对羊肚菌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羊肚菌产业健康发展。基于此,对铜仁市油菜套种羊肚菌及枇杷林、桃林、油茶等林下仿野生栽培羊肚菌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危害情况等进行调查,并简要概括其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病害;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6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4
0 引言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食药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多肽、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癌、抗疲劳、免疫调节等作用[1]。目前,羊肚菌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羊肚菌种植业发展十分迅速,种植地遍布各县(区),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约200 hm2增加至2021年的近333.33 hm2。然而,随着羊肚菌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很多种植户却无法稳定盈利。其主要原因是栽培过程中病虫危害导致羊肚菌减产和商品性降低,从而导致羊肚菌种植收益减少[2]。栽培实践表明,羊肚菌种植不能长期连作,如果连作3 a,将会引发严重的病虫害,甚至导致羊肚菌减产,从而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羊肚菌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越来越突出,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笔者对铜仁市油菜套种羊肚菌及枇杷林、桃林、油茶等林下仿野生栽培羊肚菌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危害情况等进行调查,并探究其防治措施,以期能为铜仁市羊肚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1 羊肚菌主要病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羊肚菌病害主要有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类。侵染性病害具有可传染、不断蔓延等特点,如经常出现的羊肚菌白霉病等。近年来,笔者对铜仁市羊肚菌栽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羊肚菌病害发生比较严重,特别是真菌性病害,如白霉病在林下和大棚栽培中发生较为严重,蛛网病在油菜套种羊肚菌栽培中发生比较严重[3]。在羊肚菌栽培过程中,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外,还会遭受人工栽培管理不当、环境污染、农药过量使用、外源营养袋灭菌不彻底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侵染性病害。铜仁市常发生的羊肚菌非侵染性病害有高温引起羊肚菌子实体被灼烧枯顶、低温引起原基和幼菇冻死而腐烂、通风不好引起子实体畸形等。非入侵型病害不具有感染性,一般不会从发病子实体传染给其他健康子实体,而且当生产管理中环境因子控制得当,病害会得到改善且不会持续发生[4]
1.1 羊肚菌白霉病
1.1.1 危害症状。羊肚菌幼菇(如菌柄与菌盖,见图1和图2)及成熟的子实体均会遭受白霉病的侵害,尤其是子实体,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受害部位生长有白色菌丝物,遇25 ℃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3~5 d可长满整个羊肚菌子实体,最终导致发病部位萎蔫、子实体畸形,从而严重影响羊肚菌的品质[5]。
1.1.2 防治措施。羊肚菌白霉病防治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羊肚菌播种前30 d,对土壤进行翻耕暴晒,并且667 m2撒施生石灰50~75 kg,可有效杀死白霉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出菇期间,注意厢面通风,防止积水,尽量采用弥雾状喷雾增湿;发现白霉病后,及时摘除病菇,即见白就采,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采收时从菌柄基部拔起,避免留下残体而滋生病原菌[6]。
1.2 羊肚菌蛛网病
1.2.1 危害症状。在羊肚菌出菇期间,栽培地常会蔓延一类菌丝粗壮像蜘蛛网丝般的真菌。该类病原菌引发的病害被称为蛛网病。蛛网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前期在外源营养袋内定殖生长,当后期温度回升、空气湿润后向四周蔓延[7]。该病病原菌菌落呈白色,菌丝比较粗壮,在地上蔓延后呈蜘蛛网状。该病原菌从羊肚菌的菌柄基部向上侵袭,直至将羊肚菌整个子实体吞噬,侵害之处“片菇不留”。被侵害的羊肚菌根部被白色浓密的杂菌覆盖(见图3),随后羊肚菌子实体发育受阻、变软,严重时使整个羊肚菌的子实体被白色绒毛覆盖、倒伏死亡[8]。
1.2.2 防治措施。羊肚菌蛛网病要提前预防,将病菌基数减少到不发病或无害状态。首先,对羊肚菌种植地进行预处理,即采取高温暴晒、轮作、生石灰消杀等措施,将土壤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减少至无害状态;外源营养袋摆放到出菇之前,如果发生大比例的外袋污染,必须在出菇前进行撤袋,可选择出菇前5~10 d撤袋,并对外袋摆放位置明显有杂菌外溢的地方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杀;出菇环节,当发现有蛛网病蔓延时,可用生石灰将蔓延区域覆盖消杀,也可用50 mL施尔康兑水40 kg喷洒感染部位,间隔2 d喷洒1次,连续喷洒两三次,即可有效控制蛛网病的蔓延[9]。需要注意的是,施尔康只能对发病区域进行喷洒,避免羊肚菌也被杀灭。
1.3 羊肚菌软腐病和红体病
1.3.1 危害症状。软腐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发病后羊肚菌的菌柄腐烂、子实体倒伏,发病部位呈脓状和水浸状(见图4),散发出恶臭味,发病区域内不再生长新的羊肚菌。羊肚菌红体病与软腐病不同,当羊肚菌子实体感染红体病后,子实体停止发育,但不变软,整个菌体泛红色,具有臭味。该病病原菌会随着人员走动、雨水和风传播,所到之处大小菇体均会被感染,发病区域也不会生长新的羊肚菌。
1.3.2 防治措施。羊肚菌接种前要对培养料进行高温灭菌;营养包铺设前也要进行灭菌;菌种下土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一般667 m2喷洒益富源土壤消毒液3~5 kg,菌种下土后定期喷洒菌菇生态宝抑制病菌、杂菌生长,保护羊肚菌。一旦发现羊肚菌出现软腐病和红体病,可用50 mL锈枯灵兑水50 kg喷洒菇床,间隔2 d喷洒1次,连续喷洒两三次即可;羊肚菌出菇期感染软腐病和红体病,可用生石灰撒施整个发病区,达到灭菌效果[10]。
2 羊肚菌主要虫害类型及防控措施
2.1 蝇蚊类
2.1.1 危害症状。蝇蚊类属于双翅目害虫。羊肚菌菌丝生长和出菇阶段都会被菌蝇蚊类害虫侵害。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菌蝇蚊类的幼虫生活在外置营养袋下方或钻进营养袋内危害羊肚菌的菌丝(原基)和子实体,导致羊肚菌刚萌发的菌丝衰弱或死亡[3-6]。羊肚菌出菇时期,菌蝇蚊类幼虫可危害菌柄部分,会使幼菇因营养不足而出现畸形或死亡的情况。菌蝇蚊类成虫可危害羊肚菌子实体,使羊肚菌发育畸形,导致其商品性降低。
2.1.2 防治措施。菇农要保持菇室整洁、卫生,随时清除残菇、垃圾等;菇房的通风口和窗户都要设置防成虫飞入的纱帘;栽培料应按照要求用石灰水处理,并严格加温消毒。
对于菌蝇蚊类幼虫,先用喷雾器向菇床喷洒适量雾状清水,再每667 m2喷洒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24 h内羊肚菌种植地的蝇蚊类幼虫杀灭率在90%以上。
对于菌蝇蚊类成虫,可利用其趋光性,采用灭蚊灯和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黄色粘虫板悬挂在离地约1 m高的地方。通常,在羊肚菌与油菜间作地每25 m2悬挂1片粘虫板,每667 m2地悬挂1盏灭蚊灯。在菇房供料前期,使用15~20 g/m3硫黄熏蒸24~48 h,或使用15~20 mL/m3聚乙醛熏蒸24~48 h,继而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并在黑光灯光下放置一个盛有洗衣粉溶液的水盆,以诱导成虫进入盆内。
2.2 蛞蝓
2.2.1 危害症状。蛞蝓喜欢栖息在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环境中,昼伏夜出,但惧怕阴雨天气或白天太阳直射,对环境反应灵敏。羊肚菌出菇阶段常常会遭到蛞蝓的危害。蛞蝓常在潮湿的雨季大规模发生,被蛞蝓危害后的幼小羊肚菌子实体将停止发育,导致羊肚菌整个菌体畸形。子实体被危害的部位破损后易遭受细菌或者真菌侵害,从而导致羊肚菌产量损失巨大[5]。
2.2.2 防治措施。一是人工捕杀。二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用炒熟的棉籽饼或豆饼与敌百虫按质量比10∶1的比例制成毒饵,傍晚时每667 m2撒施4~5 kg进行诱杀;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前,可在厢面撒施6%四聚乙醛颗粒剂。
2.3 跳虫
2.3.1 危害症状。在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当土壤中含糖分的废弃物如玉米秸秆较多时,易引发跳虫危害。跳虫在土壤的缝隙内活动,咬食羊肚菌的菌丝;有时会钻进外源营养袋中,在营养袋内繁衍,造成羊肚菌菌丝被破坏和营养流失。在温暖湿润的春季,大量的跳虫会危害子实体,导致其发育受阻。同时,跳虫的成虫和幼虫体表可携带大量的病菌和螨虫,随着跳虫产卵、取食等活动,病虫害迅速蔓延,常给羊肚菌的生产带来损失。
2.3.2 防治措施。播种前30 d左右,对种植地进行翻耕、暴晒,并每667 m2撒施50~75 kg生石灰,以有效减轻跳虫危害。清除田间的农业废弃料,特别是玉米秸秆等含糖量丰富的杂物,避免跳虫大量繁殖。在跳虫危害比较严重的区域,根据跳虫的喜水习性,可用清水防治,即使用一个小盆盛清水,待跳虫跳入水中后再换水继续使用清水诱杀,反复几次,可以大大减少跳虫数量。在羊肚菌出菇前,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也可以有效杀灭跳虫。需要注意的是,高浓度的菊酯类药物对菌丝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出菇之前或出菇过程中慎用。
2.4 马陆
2.4.1 危害症状。马陆又被通称为“千足虫”,是对节肢动物门、多脚类及倍足纲哺乳动物的通称。马陆种类很多,个体较大,触手和体表呈暗红色。当马陆生长于羊肚菌子囊果的根部或菌丝团内时,会危害羊肚菌菌肉和菌丝网,严重时会导致子囊果生长发育停滞。另外,马陆本身就是传播细菌的重要载体,被马陆咬食的菌丝和子实体部位常会感染其他病害。
2.4.2 防治措施。首先,菇农需对种植地进行翻耕、暴晒,并每667 m2撒施50~75 kg生石灰,可有效减轻马陆危害。其次,可以进行人工捕杀。
2.5 螨虫
2.5.1 危害症状。几乎所有食用菌在种植时都会遭受螨虫危害,如双孢菇、平菇、香菇、草菇和木耳等。螨虫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腐食酪螨、食菌穗螨、蘑菇长头螨。螨虫个体很小,一般肉眼不易看见,常集中在一起跟灰尘一样。螨虫主要危害菌丝体,同时会咬食子实体[11]。
2.5.2 防治措施。为预防螨虫,要加强生产场地清洁;菇房需与粮仓、饲养间和鸡舍等保持一定距离;每个养殖间和菇房使用前都要进行消毒处理;播种羊肚菌之前,用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6 000倍液喷洒土壤;栽培料经过杀虫处理后用3%~5%的生石灰水浸渍,再通过常压或高压的蒸汽高温蓄积发酵杀菌灭螨。如果在发菌期出现螨虫,可喷洒50%马拉硫磷、50%氧化乐果100倍液或50%辛硫磷、43%氯杀螨醇500倍液防治成虫;在出菇期出现螨虫危害,可以使用磷化铝通过熏蒸或毒饵杀死螨虫,并防止螨虫繁殖[12]。
3 结语
在羊肚菌栽培方面,铜仁市常采用油菜套种羊肚菌及枇杷林、桃林、油茶林等林下仿野生栽培羊肚菌等栽培方式。由于羊肚菌生长于自然环境中,因此,其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会受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同时,随着羊肚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对此,加强羊肚菌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
羊肚菌病虫害的防控方针与其他食用菌类似,均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羊肚菌整个生长周期,应根据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提供适宜羊肚菌生长、不适宜其他致病菌生存的栽培环境。做好生产管理工作,是羊肚菌病虫害防控的工作重点,可有效减少疫情发生。同时,菇农需要根据羊肚菌病虫害的类型,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以减轻病虫害对羊肚菌的危害,从而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户增收。
参考文献:
[1]曲洋.食用菌病害的概念及发生原因[J].农业知识,2005(2):30-31.
[2]刘伟,张亚,蔡英丽.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食药用菌,2017(2):77-83.
[3]王耀进.羊肚菌白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病区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30.
[4]南方菌业.羊肚菌常见病虫害及预防方法[J].农家之友,2018(2):56.
[5]高新楼,郜惠苹,李宾,等.羊肚菌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0(9):295-296.
[6]刘伟,蔡英丽,何培新,等.羊肚菌栽培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J].食用菌学报,2019(2):128-134.
[7]周璇.六妹羊肚菌的病害发生原因、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2021(3):75-78.
[8]吴梅.食用菌杂菌的简易识别[J].新农业,2007(10):48.
[9]兰玉菲,张焕利,于清伟,等.金针菇黑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J].中国食用菌,2020(10):117-119.
[10]熊川,李小林,李强,等.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及功效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5(1):7-12.
[11]林金盛,骆昕,曲绍轩,等.羊肚菌重要害虫跳虫的鉴定与防治药剂的筛选[J].植物保护,2020(5):174-180.
[12]叶倩倩.橄榄树栽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福建农林科技,2015(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