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作者: 张丹

玉米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0

[摘 要]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提高玉米种植田间管理水平,合理把控玉米种植提质增效的影响因素。基于此,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当地地理和气候特点,从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3个方面介绍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关键词] 玉米育苗;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4

0 引言

河南省属于平原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属于温带亚热带气候。河南省四季分明,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玉米栽培。河南省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据相关统计数据,河南省平原和盆地面积共9.3万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2。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环境,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河南省也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玉米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从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1]。

1 播种

1.1 土地选择和整地

1.1.1 土地选择。玉米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根系发达,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为了确保玉米高质、高产,种植人员应根据玉米喜肥水、好温热、需氧多、怕涝渍的特性,选择pH值5~7、肥力中等或以上的土壤进行玉米栽培,同时要保证灌溉和排水方便,以便于开展后期管理工作[2]。

1.1.2 整地。整地是保证一播全苗的基础前提。在前茬作物收割后,种植人员要对土地进行深耕耙平,保证耕作层深30 cm以上,使种植地满足“地平、土细、墒足、肥高”的要求[3]。若当地以种植夏玉米为主,在小麦收获后,种植人员可采用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免去整地的过程,节省生产成本。具体做法:收获小麦时,用带有粉碎秸秆装置的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小麦留茬高度在20 cm以下,秸秆切碎长度应不大于15 cm,抛撒均匀,以满足玉米播种机械作业要求。如果在收割小麦时所选用的收割机不具有粉碎秸秆的功能,种植人员还需要借助还田机对小麦秸秆进行粉碎处理,然后均匀抛撒于田地。

1.2 种子选择和处理

1.2.1 选种。优良的品种是保障玉米高产、高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在品种的选择上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保证所选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和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相符合;二是选择具有耐密、高产、抗倒和抗逆性强、抗虫性好、籽粒脱水快的品种,能够抵御当地的病虫害和一些自然灾害;三是选择全国或者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品种,进而确保种子品种的优良性。例如,在河南省,种植人员可以选择郑单958、浚单20、中科4号等品种。另外,超高产品种具有株型紧凑、穗大等特点,一般穗行数16~18行,穗粒数600粒左右,百粒质量超过35 g,平均每个单穗籽粒质量约200 g,在品种选择上可以此作为参考因素。

1.2.2 种子处理。播种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先进行种子处理。首先,需要在晴天的时候对种子进行晾晒,种子摊铺厚度应控制在5~10 cm,需要持续晾晒两三天,以确保晾晒效果。其次,当完成种子的晾晒后,需要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水温控制在55 ℃左右,持续浸泡5~6 h。对种子进行浸泡的目的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并且使种子吸足水分,进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4]。最后,种植人员还需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二次包衣之后的玉米在苗期受害的情况较轻。将包衣剂和种子按质量比1∶40的比例拌匀,晾干成膜后即可播种,可促进幼苗生长,并对病原菌和地下害虫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3 播种和补种

1.3.1 播种。夏玉米应提前播种,确保能够充分借助光热等资源延长玉米的生长期,减少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低温或者洪涝影响,更好地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在播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可在足墒条件下采用机械进行播种,或者选用免耕播种的方式进行播种[5]。一般情况下,在固定的范围内,玉米的叶面积系数越大,其所能利用的光能就越多,玉米的产量也会随之提高。要想提高玉米的叶面积系数,必须控制好玉米的种植密度,确保玉米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此外,玉米的种植密度还与玉米的品种及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关系。在播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来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而确保玉米整体的产量。

当前,常见的玉米株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平展型和紧凑型。针对平展型的株型,种植人员需要将玉米的种植密度控制在每667 m2田地3 000~3 500株;如果是紧凑型株型,则需要将玉米的种植密度控制在667 m2田地4 500~5 500株。在进行玉米播种时,常见的播种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等行距播种和宽窄行播种。如果是等行距播种的方式,则行距需要控制在75 cm左右;但不同品种的株距不同,如紧凑型的株距可控制在20 cm左右,平展型的株距可以控制在25 cm左右。如果选用宽窄行的播种方式,则需要将宽行距离控制在140 cm左右、窄行距离控制在40 cm左右;紧凑型品种株距需控制在17~20 cm,平展型品种株距需要控制在25~30 cm。当前,河南省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大都是紧凑型,在种植时可以参考上述种植密度,从而更好地提升玉米产量。在播种时,应将播种的深度控制在3~5 cm,并且要确保播种深度的均匀性。完成播种后,种植人员还需要对种子进行适当力度的镇压,确保播种后出苗整齐一致[6]。

1.3.2 补种。在进行补种时,选择的玉米品种生长期要比原品种短15 d左右。如果播种时环境温度较低,玉米的出苗时间也会延迟,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生长期相对较短的品种。同样,种子需要经过选种、包衣、晾晒,然后用扎眼器补种。人工补种需先对种子进行催芽,然后再播种,注意播种一定播在湿土上,少量覆土(低于3 cm)后踩实,防止出现“芽干”现象[7]。如果行间缺一棵苗,不需要进行补种;如果行间缺两棵苗,则需要补种一棵;如果行间缺三棵苗,则需要补种两棵,以此类推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按照正常的行距进行种植即可。

2 田间管理

2.1 苗期管理

玉米苗期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玉米的根系管理。因为玉米的根系主要是在苗期形成的,所以在玉米苗期,种植人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保证玉米茁壮生长,为之后的发育奠定重要的基础。

2.1.1 间苗和定苗。在进行间苗和定苗时,种植人员需要掌握相关原则,如“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当玉米长出三四片真叶时,种植人员需要进行间苗工作,按照每穴保留两株壮苗的原则进行定苗。第一,确保玉米苗茁壮生长。因为玉米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粗缩病,或者会受到害虫的危害,通过间苗及定苗可保留更加健壮的玉米苗,同时可以控制好玉米的种植密度。第二,节省土壤养分和水分。提早间苗可以使土壤中有限的速效养分集中供给所保留的健壮植株,协调植株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使二者互相促进,达到地下部分根系健壮发达,地上部分植株粗壮而不徒长。需要注意的是,间苗时应动作轻柔,避免伤根、断苗。间苗早,小苗次生根短,易于拔出,不至于伤害相邻的苗。若过晚间苗,由于苗主根密而长,不易拔出,间苗时易折断幼苗,同时会把相邻的苗一起拔出,从而影响定苗质量,给后期管理带来困难。

一般情况下,种植人员应选择在晴天的下午开展间苗和定苗工作。因为经过中午的日晒,一些生长不良的玉米苗会发生萎蔫,方便人员进行鉴别。在间苗过程中,应保留健壮的植株;针对一些缺苗的地方,可以进行带土移栽。

2.1.2 除草。在进行除草时,种植人员需要结合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选择科学的除草方式。例如,在种植夏玉米时,如果播种后出现雨水较多的现象,可以选择封闭除草的方式;如果出现雨水较少的现象,则可以选用茎叶除草的方式。如果选用封闭除草的方式,可以选用40%乙·莠悬浮剂或者40%异丙草·莠悬浮剂进行除草;如果选用茎叶除草的方式,则可以选用4%烟嘧磺隆油悬浮剂+38%莠去津悬浮剂进行除草。

2.1.3 水肥管理。苗期施肥要在畦中间开沟条施,然后盖土,追肥一定要注意氮磷钾及微肥的配合施用。可根据目标产量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如每667 m2生产600 kg玉米、中等肥力未施基肥的田块,一般追施尿素40 kg左右,磷酸二铵25 kg左右,硫酸钾15 kg左右,并补施适量锌肥。第一次施肥一般在玉米7叶期,施入全部磷酸二铵和40%氮肥,基肥没有施锌肥的要补施锌肥。第二次一般在玉米八九叶期,施入余下的60%氮肥。重点针对因播种偏晚、苗小、苗弱的田块和补种、移栽的小苗、弱苗进行施肥,可适当多施,促进幼苗生长发育[8-10]。

2.2 穗期管理

2.2.1 水肥管理。种植人员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苗长势情况确定水分和养分的供给。一般长势好的玉米田可适当少施或推迟施,反之则应多施、提前施。当玉米苗长出13~15片叶时,需要进行施肥。此次施肥是为了促进玉米穗的生长,施肥量应控制在总肥量的35%左右,每667 m2田地施肥量为复合肥20 kg、氯化钾10 kg。玉米进入拔节或者抽穗期时生长旺盛,此时种植人员必须要确保玉米的水肥供给充足,避免玉米由于缺水而出现发育不良的现象。

2.2.2 中耕培土。通过开展中耕培土工作,可以进一步改善玉米地的水肥供应情况及土壤的透气性。种植人员需要结合玉米的生长阶段来进行中耕,当玉米处于拔节和抽穗前的生长时期,需要进行一两次中耕;当玉米处于穗期,则需要进行深中耕,切断部分毛根,刺激新根的生长,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抗旱、抗倒伏能力[11]。

2.3 抽穗结实期管理

玉米抽穗结实期决定了有效果穗的数量。种植人员可以在该阶段做好追肥工作,如可适当追施尿素,每667 m2田地追肥量为10 kg,并且做好抗旱和抗涝工作。当玉米开花时,种植人员要做好灌溉工作,保证土壤处于湿润的状态,进一步满足玉米开花对于水分的需求。如果玉米在开花时遇到不良的天气,可以开展人工授粉,减少玉米缺粒现象。

3 病虫害防治

玉米主要病害有叶斑类病害、根腐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及纹枯病等(见图1),虫害主要有玉米螟、黏虫、玉米蚜、棉铃虫等(见图2)。种植人员要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情况来制订针对性的措施,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要坚持分类指导和联防联控的原则,尽量选用绿色技术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成效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3.1 玉米病害防治

针对不同的病害,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如针对叶斑类病害,种植人员可以种植一些抗耐病的品种;在玉米心叶末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下药剂:30%己唑醇悬浮剂、10%枯草芽孢杆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丙环唑及恶醚唑(世高)等药剂,具体视发病情况每隔7~10 d喷施一次。在褐斑病重发区,应于玉米8~10叶期开始用药防治,确保植株茁壮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针对根腐病及其他土传病害,种植人员要做好排涝工作,并且选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处理剂来进行种子处理。针对玉米纹枯病,种植人员可以选用抗耐病品种,并合理密植;可选用含有噻呋酰胺成分的药剂来处理种子;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每667 m2用5%井冈霉素水剂400~500 mL,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 g,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 g,兑水50~70 kg喷雾防治,视发病情况每隔7~10 d喷施一次。另外,针对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可每公顷施用40%水胺硫磷乳油450~750 mL,兑水300 kg喷雾防治;也可用1.5%甲敌粉30~45 kg喷粉防治,每隔7 d喷粉一次,喷两三次即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2 玉米虫害防治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还易受到各种害虫的危害,如甜菜夜蛾、蚜虫等,种植人员可以采用合适方式进行处理。例如,玉米6叶期前最易受到甜菜夜蛾危害,可在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每667 m2田地用菊酯类杀虫剂25~30 mL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30 g,兑水40 kg喷雾防治,注意需在地表进行喷洒,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每隔5~7 d施药一次,连续喷施两次即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