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猪渗出性皮炎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作者: 胡波 陈俊

[摘 要] 渗出性皮炎是乳猪的一种常见病,也被称为脂溢性皮炎。其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严重危害乳猪健康生长,严重的甚至导致乳猪死亡,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积极做好乳猪渗出性皮炎预防与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针对乳猪渗出性皮炎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和防治措施展开深入探析,为养殖场(户)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乳猪;渗出性皮炎;猪葡萄球菌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1--3

0 引言

渗出性皮炎多发于5~10日龄乳猪,其病原菌为猪葡萄球菌,患病猪临床症状为眼睑、腹部等少毛部位出现红色斑点,并逐渐发展为黄色水疱,水疱破裂后结痂,患处有恶臭味,48 h内可遍布全身。渗出性皮炎传染性强,严重影响乳猪的健康生长。因此,养殖人员要密切留意乳猪生长情况,及早发现并予以治疗,提高乳猪成活率,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1 病因分析

1.1 营养不良

刚出生的仔猪身体虚弱,器官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差。如果此时营养补充不足,仔猪没有吃足初乳,则无法获得抗体,极易感染猪葡萄球菌诱发渗出性皮炎,威胁乳猪健康。

1.2 环境不良

环境是影响乳猪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圈舍环境卫生清洁不及时、通风不佳、光照不足、粪污清理不及时、蚊蝇滋生及病原菌繁殖等,均会对乳猪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夏季,疥螨等寄生虫增多,可传播猪葡萄球菌导致乳猪患病。

1.3 管理不当

乳猪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乳猪相互争斗导致皮肤受损,此时猪葡萄球菌入侵即可诱发渗出性皮炎。同时,乳猪剪牙、断尾、去势时,如果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极易造成伤口感染引发渗出性皮炎。

2 流行特点

渗出性皮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性别及品种的猪,尤其是哺乳仔猪发病率更高。患病猪、带菌猪是关键传染源。哺乳仔猪中,以5~10日龄乳猪发病率最高,且症状最为严重。日龄越小,则发病率越高、死亡率越高。耐过的病猪生长发育迟缓,长期带菌严重威胁其他猪只的健康生长。断奶仔猪也有一定的发病率,但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乳猪渗出性皮炎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如争斗、阉割、断脐、哺乳等;也可通过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如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等。此外,该病可通过生殖道感染,母猪分娩时如果皮肤出现创伤,也可感染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散发为主,相比较而言,卫生差、密度大、管理不良的猪场发病率更高[1]。

3 临床表现

乳猪渗出性皮炎潜伏期为4~6 d,潜伏期过后开始发病。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结膜发炎,全身少毛部位(如眼睑、腹部、肛门等)出现大量红色斑点,红色斑点不断扩大进而形成黄色水疱,后期水疱溃破并流出一些液体。水疱内液体流出后会与溃疡组织、皮屑、污染物等混合结痂,呈龟背样,散发出难闻气味。触摸结痂部位可发觉异常油腻,因此,该病也被称为油皮病。痂皮脱落后露出创面,创面有脓性分泌物,呈暗红色。如果治疗不及时,48 h内即可遍布全身,症状严重的3~10 d死亡,部分耐过的猪生长发育迟滞。

4 病理变化

病死乳猪的尸体消瘦,皮肤增厚,脱水现象严重;将患处皮肤痂皮剥离后,会发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创面;眼部和脸部异常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肾脏髓质切面有尿酸盐结晶,并且伴有肾炎表现;输尿管肿大,肾脏出现囊肿,其他脏器变化不明显。

5 诊断要点

5.1 常规诊断

对于乳猪渗出性皮炎,结合病猪日龄(5~10日龄哺乳仔猪)、临床典型症状(眼睑、腹部等少毛部位出现红色斑点,并逐渐转为黄色水疱,水疱破裂后结痂,患处有恶臭味等)、尸体解剖变化(消瘦、皮肤增厚、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等),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5.2 鉴别诊断

乳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与猪皮疹、接触性湿疹、疥螨病、水疱疹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为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做好鉴别诊断工作至关重要。其中,猪皮疹大多是因环境卫生条件不良、通风情况差、饲料污染等因素应激造成的,病猪皮肤表面出现连片豆子般大小的红疹,有剧烈瘙痒感,可见猪摩擦墙壁止痒。猪接触性湿疹多发于潮湿寒冷季节。该病无传染性,病猪腹下、大腿内侧出现扁平丘疹,大小如黄豆,丘疹逐渐变为水疱,之后溃破、溃疡。猪疥螨病多发于温暖季节,可接触传染,病猪头部、眼部、耳部、颊部、腹部、四肢和背部等部位皮肤增厚、脱毛、脱屑、瘙痒,导致病猪摩擦溃破并形成痂皮。猪水疱疹属于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猪口鼻、乳房、蹄部呈水疱性病变,蹄部出现病变后导致水肿跛行。

5.3 实验室诊断

5.3.1 涂片镜检法。取病死猪患处病料制作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利用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有蓝紫色葡萄串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即可确诊。

5.3.2 细菌分离培养法。无菌采集病死猪结痂位置创面分泌物,将其接种于琼脂平板上,恒温培养1 h,会发现出现灰白色圆形菌落。将菌落制作成涂片染色镜检后可发现葡萄球菌,即可确诊[2]。

6 防治对策

6.1 预防对策

6.1.1 科学选址建场。养殖生猪前,认真做好选址工作尤为关键。养殖人员应尽可能将猪场建在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水电资源充足的位置,要尽可能远离化工厂、屠宰场、交通要道,避免相互污染;要科学规划养殖场,生活区、养殖区应设置在上风口位置,隔离区、粪污区设置在下风口位置;要设置完善的消毒设施、饲养设施、清洁设施等,为后续开展养殖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养殖场四周应设置隔离沟,撒布生石灰,做到场内净、污分离,防止污染。

6.1.2 控制饲养密度。乳猪渗出性皮炎属于接触性传染病。如果猪群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不仅会提高发病率,而且会加快传播速度,导致更多乳猪患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人员应严格控制好饲养密度,结合乳猪日龄,灵活调整圈舍猪只数量,一般每只哺乳仔猪占地面积控制在0.4~0.6 m2为宜。密度过大会影响空气质量,并且极易造成挤压;密度过小会导致空间浪费。只有合理设计、控制饲养密度,方可保证乳猪健康生长,降低乳猪渗出性皮炎发病率。

6.1.3 减少皮肤损伤。乳猪皮肤受损,极易导致葡萄球菌入侵,进而诱发渗出性皮炎。所以,养殖人员要认真做好对乳猪的管理工作,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石块、碎玻璃、铁钉、棍棒等坚硬异物,避免损伤乳猪皮肤;对乳猪及时做好剪牙、断脐带、剪耳号、去势等各项工作,避免乳猪相互撕咬受伤,防止引发渗出性皮炎[3];密切留意乳猪健康状况,如果发现皮肤有损伤现象,要及时涂抹紫药水、碘伏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伤口感染。

6.1.4 加强环境管理。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工作,为乳猪营造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要保证圈舍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及时排出圈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保持环境干燥、空气质量良好;要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和污水,统一发酵处理形成沼气,应用于生火做饭、农业生产,减少资源浪费,避免污染;要定期更换垫草,避免垫草潮湿导致病原菌繁殖;要定期消毒,制订完善的消毒计划和方案,合理选用消毒剂,如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对墙面、地面、槽具、走道等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做到不留死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确保乳猪健康生长,降低乳猪渗出性皮炎发生率。

6.1.5 重视驱虫。疥螨等寄生虫也可导致乳猪渗出性皮炎发生,所以农户要重视驱虫工作,制订可行的驱虫方案,并选用广谱、高效驱虫药,如双甲脒、伊维菌素等。伊维菌素可拌料喂给驱除猪体内的寄生虫,双甲脒可稀释后喷洒在体表驱虫。尤其是临产母猪,应在临产前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驱虫后再进入分娩舍,避免携带寄生虫和致病菌,防止乳猪渗出性皮炎发生。

6.1.6 药物保健预防。药物保健预防是降低乳猪渗出性皮炎发病率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母猪,可用中药拌料保健,取甘草50 g+双花100 g+黄芩150 g+板蓝根150 g,将上述中草药研磨成粉末状后拌入饲料中,每只母猪每次服用30 g,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7 d。同时,要加强营养补充,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满足猪生长对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其抵抗力,降低发病率。针对仔猪,在开食料中添加适量抗菌肽、溶菌酶,每天喂三四次,连续喂2周,可显著提升其免疫力,确保仔猪健康生长[4]。

6.1.7 加强隔离管理。仔猪出生后应吸足初乳,进而获得被动抗体,提高其抗病力。养殖人员应密切留意乳猪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观察;确诊为渗出性皮炎的,应及时治疗。被病猪所污染的圈舍、场所,要充分进行消毒,杀灭潜藏的病菌,防止病情扩散。针对病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等,禁止随意丢弃到河流、荒野中,避免传播疫情和污染环境。

6.2 治疗方法

6.2.1 西药治疗。①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因此,治疗乳猪渗出性皮炎之前应认真做好药敏试验。试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治疗时应优先选用,保证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②将板蓝根注射液0.1 mL/kg+头孢噻呋钠5.0 mg/kg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3~5 d。③将金根注射液4.0 mL/kg+恩诺沙星2.5 mg/kg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3~5 d。④将鱼腥草注射液5.0 mL+阿莫西林0.05 g/kg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3~5 d。⑤针对乳猪皮肤上的病灶,可先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充分冲洗,然后擦干并喷洒碘伏,或者涂抹磺胺软膏,每天1次,直至痊愈。⑥为避免乳猪脱水,提升其免疫力,可配合使用口服补液盐+葡萄糖水+免疫球蛋白溶液,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3 d即可。

6.2.2 中药治疗。采用中药治疗乳猪渗出性皮炎具有安全、无抗药性、无残留等优势,可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治疗时,以清热泻火解毒、抑菌抗菌、凉血止痢、消肿散结、补气升阳、滋养机体及提高抵抗力为主,具体可使用下述药方予以治疗[5]。

6.2.2.1 黄蓝解毒散。取黄连30 g+栀子45 g+黄芩60 g+黄檗60 g+金银花60 g+板蓝根60 g,研磨成粉末状后加入适量开水冲调温后灌服,每只病猪每次服用30 g,每天1次,连服3~5 d。该方具有抗瘟祛邪、扶正解毒、袪风除湿、清热凉血、消肿镇痛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

6.2.2.2 清热渗湿汤。取黄芩24 g+黄檗24 g+苦参24 g+滑石24 g+白鲜皮24 g+车前子24 g+生地30 g+板蓝根30 g,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温服,每只病猪每次服用50 mL,每天1次,连服3~5 d即可。

7 结语

乳猪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在乳猪渗出性皮炎高发的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乳猪渗出性皮炎发病原因,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乳猪发病率。针对患病猪,则要认真做好诊治工作,采取科学、正确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帮助病猪尽早恢复健康,助推养猪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建波.一例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和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8(5):45-46.

[2]李爽,李立山.猪渗出性皮炎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治疗[J].饲料博览,2018(10):42-43.

[3]罗来鑫,童战江,张家峥,等.猪渗出性皮炎及其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2017(11):96-98.

[4]杨彦芬.仔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2):152.

[5]王俊如.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160-1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