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作者: 赵梦迪 李春明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0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国内大量农产品进入外贸市场,为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机遇。通过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 5.7软件,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以期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农产品贸易;CiteSpace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2--5

0 引言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出的战略倡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把“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为国家顶层设计。农产品贸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探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农产品贸易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学者研究动态,能帮助学者厘清该领域在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主题包含农产品贸易的中国期刊论文,时间范围为2013—2021年,论文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共检索到相关论文927篇。

1.2 研究方法

笔者利用文献计量学中的软件CiteSpace 5.7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现状进行直观的分析,并绘制出用于分析关键词的知识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2013—2021年农产品贸易研究发文量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2013—2021年,有关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论文数量共计927篇,整体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趋势。2013—202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相关研究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平稳增长期(2013—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在2015年达到高潮,当年发文量为135篇;波动发展期(2016—2019年),该阶段的年发文量波动较大,呈凹形发展趋势;发文量下降期(2019—2021年),年平均下降率达22%。

2.2 文献作者知识图谱分析

将筛选出来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5.7软件中,时间片选为1 a,阈值选择标准为g-index,系数k值为25,对农产品贸易研究的作者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见图2。

从合作团体角度来看,对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相关研究,各学者之间在不同年份、不同学科的交流合作相对比较密切。其中,以李先德和朱晶为中心的共线关系网是该领域最大的合作团体,累计发文71篇;其次是以肖海峰为核心成员的团体,其也对我国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高产出作者角度来看(见表1),以农产品贸易为主题,发文量最多的是华东理工大学的杨逢珉,共发文24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1],是研究我国农产品在亚洲进出口贸易方面较为经典的论文。排名第二位的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肖海峰,发表论文18篇,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中国与“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特征分析》[2]。排名第三位的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朱晶[3]。此外,佟光霁、刘艺卓、田志宏、孙致路和李先德的发文量均在10篇及以上,也属于高产学者。

2.3 研究机构分析

2013—202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见表2。由表2可以直观地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是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已发文章数量达57篇。

从研究机构名称来看,国内对农产品贸易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机构大多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市场研究和信息相关。同时证明,大多数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发文量大的大学都是农业类大学,而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科研型大学对农业贸易兴趣不大。

2.4 农产品贸易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提取2013—202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相关研究文献中共现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研究热点分析如图3所示。图中三角形越大,表示文献被引次数越多;节点连接代表文献之间的相关性。从图3可以看出,“农产品贸易”这一关键词节点最大,而与农产品贸易联系最紧密的是“农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及“农业合作”的影响也较大。2013—202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数量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数量波动较大。2013—2014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初期,研究侧重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贸易出口国互补性不足等问题;2015年,关键词数量迅速达到该研究领域的高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力建设自由贸易区,学者着重分析我国与贸易合作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结构特征、比较优势及贸易潜力等;2017年和2019年再次出现关键词共现数量峰值,学者对农产品贸易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研究内容呈现多样化,贸易增长潜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一带一路”发展、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生猪产品等问题受到关注,反映了我国对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正向量化、深入化态势发展。

2.5 农产品贸易热点词聚类分析

农产品贸易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和具体子聚类如图5和表3所示。其中,表3中的轮廓值大小反映的是轮廓内部节点的紧密和分离程度,通过聚类得到的轮廓值按大小顺序排列[4]。从图5和表3可知,农产品贸易关键词聚类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农业国际合作、产业内贸易、农产品出口和贸易潜力。

2.5.1 #17贸易创造效应。该聚类主要包括农产品转移效应、福利效应、贸易区等子聚类。余洁等[5]基于贸易转移与创造效应视角研究了中美经贸摩擦对大豆进口的影响。曾华盛等[6]阐释了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农产品贸易及福利效应的内在机制,然后运用PSM-DID和DDD等方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的农产品贸易效应进行了估计,并通过分解农产品贸易效应进一步分析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福利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热潮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全力推进农产品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应对少数发达国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公平政策。

2.5.2 #8农业国际合作。该聚类主要包含农业经济一体化、跨境农业、农业对外开放等子聚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推动中国进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中心,而且促进了中国农产品贸易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7]。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为应对疫情对中国与贸易合作国在农业贸易、投资合作上的影响,加强贸易伙伴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农业国际合作瓶颈,我国以“六个坚持”为指引,强化战略伙伴关系的支撑[8]。“十四五”期间,中国在农业国际合作上除了要解决农产品进出口、农业引资、国际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等问题,还要面向全球建立灵活多变、开放的政策体系[9]。

2.5.3 #3产业内贸易。该聚类主要包含贸易结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间贸易等子聚类。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是提高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0]。曹晓晴等[11]从贸易互补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及潜力。朱婷[12]认为,在跨境贸易背景下,优化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是解决中国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王伶[13]基于比较优势、贸易互补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结构。杨柳[14]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建立了一套测量贸易结构优度的方法和指标,然后选取我国2014—2018年农产品贸易数据对贸易结构展开分析,发现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大于比较优势,且贸易结构出现了进一步恶化,与我国农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地位不符。当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产品贸易结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方面,研究涉及面较广。

2.5.4 #12农产品出口。该聚类主要包含绿色贸易壁垒、优势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等子聚类。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孙红雨等[15]分析描述了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与趋势,中俄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比重与贸易结构,以及俄罗斯的绿色贸易壁垒实施状况,然后将数据导入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俄罗斯农产品贸易额的影响强度。魏海丽[16]认为,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降低农产品出口效率,农产品出口企业经济效益偏低,不利于农产品企业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发展等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数量和质量的监管,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绿色经济意识,健全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多边贸易合作关系等,以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综上所述,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观念、制度、管理等层面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2.5.5 #5贸易潜力。该聚类主要包括贸易效率、海上丝绸之路、农畜产品等子聚类。王凤婷等[17]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估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效率和出口潜力。王凤婷等[17]研究表明:中国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集中在东线的东亚国家,对中线和西线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有较大的开拓潜力;中国与“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效率逐年增长,但出口贸易效率水平较低,未来农产品出口潜力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杨桔等[18]采用贸易潜力指数,从收入角度测度分析了1995—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通过构建包含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等变量在内的扩展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和比较分析了沿线21个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测算出口贸易增长空间。李文霞等[19]通过研究发现,贸易非效率因素是造成实际贸易规模和潜力差异的主因素。王瑞等[20]通过研究发现,贸易非效率的存在制约了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由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效率逐年增长,未来农产品出口潜力大,因而中国应提高对沿线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效率及出口规模,扩大农产品供给,加强双边交流合作,以提升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水平。

2.6 热点词突现分析

突现强度能反映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的热点,可以帮助相关研究者探寻该领域当前的研究重点。农产品贸易研究的热点词突现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排在前八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一带一路”“大豆进口量”“生猪产品”“马来西亚”“贸易便利化”“水产品贸易”“印度尼西亚”“贸易潜力”。

从突现强度来看,“一带一路”的突现强度是11.25。当前,国内学者多关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潜力、贸易特征和贸易效率等,侧重于研究农产品的对外贸易规模、发展空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贸易均衡问题[21]。我国大豆主要进口国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乌拉圭和俄罗斯,从这5个国家进口的大豆总量占99.8%,巴西、美国、阿根廷和乌拉圭进口量均处于增长态势[22]。因此,“大豆进口量”的突现强度较高。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对“贸易潜力”的相关研究时间跨度为2017—2021年。近5 a研究成果表明,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效率受人文因素影响最高,并且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受影响程度不同。建议后期研究着重关注贸易非效率因素对实际贸易规模和贸易潜力差异的影响,以及金融自由度与出口国货币波动与贸易效率之间的关系[23]。

3 结语

笔者对中国知网(CNKI)中的927篇中国农产品贸易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从发文量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关于农业贸易方向的研究在2015年达到高潮,高产出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的杨逢珉。

②从研究机构来看,发文量最多的是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可见我国农产品贸易已在我国研究领域占有一定位置。

③从热点词突现强度来看,今后学者应着重关注贸易非效率因素给实际贸易规模和贸易潜力差异造成的影响,以及金融自由度与出口国货币波动与贸易效率之间的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