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包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作者: 拉才杰

[摘 要] 在牦牛饲养过程中,一旦饲养方式不当,或者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较差,就会导致牦牛包虫病大范围发生,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甚至阻碍当地畜牧业发展。基于此,针对牦牛包虫病的类型、流行特点、危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等进行简要总结,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牦牛;包虫病;诊断;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2--3

0 引言

牦牛一旦感染包虫病,短时间内其肝脏和肺组织会遭受损害,最终甚至死亡。包虫病的发生不但会对牦牛造成损害,甚至可以在人群间进行传播,危害极其严重。牦牛养殖业是部分地区畜牧业中的重要部分,一旦大量牦牛感染包虫病,就会导致牦牛养殖业发展受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牦牛包虫病防治至关重要。

1 牦牛包虫病的类型、流行特点及危害

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或草食动物后引起的疾病。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生命力顽强、传染性极高,不但会感染牦牛等畜牧动物,而且会在人群间进行传播。棘球绦虫的虫卵可在牦牛饮水时进入肠道,并进入牦牛血管内,随血液流向全身脏器。随着疾病进展,患病牦牛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

1.1 牦牛包虫病类型

牦牛包虫病可以根据疾病进展速度分为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急性牦牛包虫病好发于幼龄牦牛,起病急骤,多由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进入幼龄牦牛脑内所致。幼虫进入牦牛脑组织后会侵袭脑内神经组织,刺激脑组织,从而引发严重的神经症状。此类患病牦牛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和食欲下降。疾病发展后期,患病牛常常出现体质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难以站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医治,就会导致病牛死亡[2]。慢性牦牛包虫病在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所以难以及时发现和诊治。疾病发展至中后期,患病牦牛会出现肺部感染,如呼吸困难和咳嗽。同时,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会侵袭牦牛肝脏,在触诊过程中可发现牦牛肝脏区域肿胀,出现疼痛表现[3]。患有慢性包虫病的牦牛也会出现食欲下降、体质量下降现象,诊断、治疗不及时则会出现死亡现象。

1.2 牦牛包虫病流行特点

偶蹄类牲畜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主要宿主。牦牛极易患包虫病,幼年牦牛免疫力较为低下,所以患病率更高。研究表明,牦牛等偶蹄类牲畜属于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而犬类为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狗吞食携带包虫囊的动物内脏后,原头蚴会侵入狗小肠肠壁,经过24 d可发育成成虫,一旦细粒棘球绦虫完成生活史,就可选择狗、狐作为终末宿主。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可随终宿主粪便排出,可以污染土壤和水源。一旦牦牛饮用含有虫卵的天然水或者食用污染土壤牧草,就容易感染包虫病[4]。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随饲料或者天然水进入牦牛肠道,随后进入牦牛血管,随牦牛血液流经全身,孵化后的幼虫会进入牦牛体内脏器;肺脏和肝脏的感染率较高,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主要侵袭部位。

1.3 牦牛包虫病危害

细粒棘球绦虫对于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繁殖速度快,并且牦牛患病早期很少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导致此病容易在养殖场内大范围扩散。牦牛感染包虫病后,食欲下降、体质量降低速度加快,同时细粒棘球绦虫会严重侵袭牦牛体内器官,尤其是牦牛肝脏和肺部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及时诊治甚至会造成牦牛死亡,严重影响牦牛养殖业发展。另外,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如果检疫工作落实不到位,病牛流向市场会扰乱市场环境,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一旦细粒棘球绦虫进入人体,会严重侵袭人体器官,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5]。

2 牦牛包虫病临床诊断方法

对牦牛包虫病进行诊断时,可以仔细观察牦牛的异常表现,对牦牛的体温、呼吸和心率进行测量。观察牦牛是否出现精神萎靡症状,是否呼吸异常,对肝脏处进行触诊,观察牦牛是否出现疼痛症状和肝部肿大[6]。将牦牛的体征与包虫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对,可以初步确定牦牛是否患有包虫病。但是,牦牛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容易与脑膜炎混淆,两种疾病都会使牦牛出现精神症状,但是相较于包虫病,牦牛脑膜炎的精神症状更为严重,发病极重,死亡率较高。因此,要想对牦牛包虫病进行确诊,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对病牛进行解剖,将病牛肝脏内包囊样本进行送检,如果在包囊内发现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或者幼虫、成虫,就可以对该病进行确诊[7]。

3 牦牛包虫病防治技术

3.1 治疗措施

3.1.1 药物治疗。通常,药物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病牛。对牦牛确诊后,养殖人员可以根据牦牛的体质量和病情程度合理用药。治疗牦牛包虫病时通常使用阿苯达唑,可将阿苯达唑混入牦牛日常饮用水或者饲料中,让牦牛食用[8]。此外,可以对患病牦牛注射盐酸嘧啶黄(黄色素)溶液,同样需要根据病牛的病情程度和体质量科学确定用药剂量,防止药物过量导致牦牛产生抗药性或者药量不足难以根治疾病。进行治疗时,可以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提升治疗效果,尽量防止单一用药使牦牛抗药性增强。在牦牛包虫病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格外留意囊泡,避免囊泡破裂,以免对牦牛神经造成压迫和影响。倘若牦牛出现体温异常、精神状态不佳、饮食量减少等症状,就要采取针对性疗法,如肌肉注射甘露醇,尽可能降低大脑内部压力,预防继发感染现象的发生。

3.1.2 手术治疗。通常,手术治疗适用于临床症状较重、药物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病牛。由于细粒棘球绦虫可以寄生于病牛的不同部位,因而手术之前需要确定细粒棘球绦虫的侵袭部位。确定牦牛体内棘球绦虫位置后,即可进行手术。

若清洁不到位,牦牛体毛内可能会存积大量的病菌,因此,正式进行手术之前,需要进行手术部位的剃毛及消毒处理,以免病菌影响手术安全性。剃毛完成后可以使用碘伏进行消毒,消毒后进行酒精脱碘。剃毛及消毒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常用药物为2%普鲁卡因。麻醉起效后,在病牛皮肤及骨膜部位直线切开,并进行骨膜分离,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止血处理,止血成功后方可使用圆锯切开牛头骨。操作时需要控制好速度,以从慢到快再到慢的速度进行,操作力量也应由大到小进行调整。如果包囊恰好寄生于切口附近部位,则包囊会因脑内压力的作用而自行脱出;如未出现此情况,可以捏住牛鼻子,辅助进行闭气,稍做停留后松手,在牛吹鼻时便能使包囊弹出。如果包囊组织较大,则可使用镊子固定包囊壁,使用注射器插入包囊内部,将内容物抽出后牵引取出。如果包囊位置与手术切口之间的距离较远,或者已经寄生于大脑组织深层部位,则需要根据实际寄生部位,使用22号针头进行进一步探查。探查时需要控制好探查位置,应由浅至深逐步加深探查,每一次探查之前需要将针芯取下观察,如有液体流出,可判定为包囊部位。此时,需使用稍粗的套管针自包囊探查部位刺入,之后将针芯拔出,再次观察是否有无色液体流出,确定为包囊部位后使用左手对针管进行牢牢固定,避免发生套管针移位情况。另外,使用装有橡皮管的玻璃注射器与套管针相连,将包囊液抽出。抽包囊液时,因为此操作有一定的刺激性,病牛大多会出现躁动情况,所以需要做好病牛头部的保护固定工作。当注射器抽吸费力时,表明液体已经全部抽完,包囊壁已进入套管内部,此时应将针向外适当拔出。如果发现包囊壁显露时,需要迅速使用止血钳将其固定住,此时方可松懈注射器,并取出套管针,可使用捻转的手法对包囊壁进行牵引,确保其全部拉出,避免存在破碎或落入的情况。如果其不慎落入脑内,则可使用小镊子取出包囊壁。

手术结束后需要对病牛肌注适量青霉素。如果手术顺利,术后14 d病牛临床症状会逐渐消失,可逐渐恢复健康[9]。

3.2 预防措施

3.2.1 制定严格的检疫制度。为了降低牦牛包虫病患病率,需要完善检疫制度,从根源上预防包虫病[10]。各牦牛养殖场养殖的牦牛需要进行迁移或者出售时,均需要提前向其所属卫生监督机构进行检疫申报,获得合格证明之后才可进行迁移或出售。牦牛及相关制品在向外运输时,需要保证运输地与申报目的地相同。如果需要从外部引进牦牛,要在引进之前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并且办理审批手续,批准后方可引进[11]。

3.2.2 提高驱虫率。春季及秋季均需要重视牦牛养殖中的驱虫工作,可根据牦牛养殖数量,适量使用长效伊维菌素注射液或者丙硫咪唑对牦牛进行驱虫。每年4—5月及10—11月是牦牛包虫病驱虫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驱虫能提升包虫病防治效果,降低牦牛养殖中包虫病的发生率。

3.2.3 加强卫生管理。驱虫期间,需要对养殖场内粪便及时清理及无害化处理,降低粪便中寄生虫卵的数量;科学控制牦牛饲养密度,切不可将不同年龄的牦牛混在一起进行饲喂;牦牛放牧之前需要对放养场地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剂为硫酸铜溶液,以有效减少牧草内及牧场区域的寄生虫虫卵数量;定期对牛舍进行通风,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对于牦牛的饮用水和饲料进行严格杀虫处理,为牦牛提供优良的生长空间;所有进出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车辆均需做好相应的卫生管理及消毒处理,保障牦牛养殖场的卫生品质。

3.2.4 加强野生犬科类动物管理。在对牦牛进行驱虫的同时,需要做好野生犬科动物的杀虫处理,避免犬科动物粪便中的寄生虫感染牛群。可通过诱饵投喂的方式对野生犬类进行驱虫。犬类驱虫之后,需要对其粪便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另外,在牦牛养殖区内切忌养殖犬类动物,所有家犬及牧羊犬等均不可进入牦牛养殖区。

3.2.5 加强宣传工作。各个牦牛养殖地区的畜牧管理部门需要对牦牛包虫病加强宣传,可以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提供技术指导,并发放宣传资料,提升养殖户对于防控包虫病的重视度,帮助其掌握包虫病的发生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合理优化饲养管理技术。同时,科技人员可以组建微信群组,为养殖户介绍和推广包虫病防治方法,帮助更多农户积累相关知识,从而提升牦牛包虫病防治质量。

4 结语

牦牛包虫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十分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并且包虫病的传染性较强,如果不及时控制,会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场(户)应多方面学习相关知识,为牦牛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定时对牦牛进行驱虫,加强犬科类动物管理,降低牦牛包虫病患病率,及早发现养殖场内牦牛的异常表现并合理进行治疗,保证牦牛健康生长,从而提高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山,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多房棘球蚴虫体蛋白介导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1):36-42.

[2]迪丽阿热姆·艾海提,萨拉木·米吉提,马依迪丽·尼加提,等.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肝包虫病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1):133-134.

[3]聂建军,王俊霞,袁六六.HBV感染对肝泡型包虫病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及糖脂代谢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17):2609-2613.

[4]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塔来提·吐尔干,吐尔干艾力·阿吉.阻断NKG2A共抑制分子在抗肿瘤免疫效应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22(4):29-33.

[5]常丽蓉,赵萍,张瑞青.肝包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Th17、CD4+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2):180-183.

[6]田青山,赵新,王向前.自体肝圆韧带血管重建在进展期肝泡型包虫病术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22(1):59-65.

[7]刘文亚,贾文霄,王俭.磁共振IVIM和PWI技术在脑泡型包虫病诊断及其边缘带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1(6):1065-1070.

[8]陈鲜霞,沈淼,张静妮.不同类型肝泡型包虫病病灶边缘区超声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2):85-89.

[9]邵英梅,吐尔干艾力·阿吉,温浩.棘球蚴病临床领域相关中文专业术语专家共识[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1(1):76-84.

[10]卡迪力亚·库尔班,李丰军,严传波.Faster RCNN模型和SCP方法在肝包虫病病灶位置估计中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21(9):91-94.

[11]张占红,刘处处,樊海宁.多房棘球蚴分泌物抗原对脂多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606-6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