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病诊断和防治措施
作者: 赵克霞 赵鹏[摘 要] 羊梭菌病可分为5种,分别是羊快疫、羊猝疽、羊黑疫、羊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对羊危害较大,可以造成大量羊只死亡,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总结羊梭菌性疾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深度剖析羊梭菌病的诊治方法,以供广大羊养殖场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羊梭菌病;羊快疫;羊猝疽;羊黑疫;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2--3
1 病原简介
羊梭菌病的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体积为(1.0~1.5)μm×(3.0~5.0)μm。该菌体两端钝圆,通常呈单个或者成对排列,有时还可见链状排列[1]。该病菌通常存活于动物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动物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易发生应激反应,导致其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该病原菌就会在动物体内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因毒素中毒而出现异常,病原菌自身却并不具有侵袭力。该病原可分为5个亚型,分别是A、B、C、D、E型。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导致动物发生坏死性肠炎,还可引起绵羊的黄羊病等[2]。B型病原菌可以引发羔羊痢疾以及动物的坏死性肠炎,甚至肠毒血症。B型病原又名魏氏梭菌,通常存在于污水和土壤中,属于厌氧菌。该病原可产生出12种酶类和外毒素,这些毒素具有严重的致死性和导致局部坏死等特征,但抵抗力较弱,可被常规的消毒药物杀死。然而当其芽孢形成后,该病菌就会对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通常需要在超过95 ℃的温度下作用2.5 h以上才能够将其杀死。C型病原主要引起坏死性肠炎和羊猝疽。羊猝疽的病原又名短小杆菌,外观呈两端钝圆的椭圆形。此外,其在繁殖的过程中可以在动物机体内产生外毒素和荚膜等,如果感染绵羊,则可在绵羊体内形成芽孢,而此时的病原抵抗力较强,并能长期保持感染力,而且形成芽孢的病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活。D型病原主要引起肠毒血症。该病原通常也被称为荚膜梭菌,可以产生多种外部毒素,尤其是其中的C毒素可以造成羊严重发病并出现死亡。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感染引起,腐败梭菌的菌体较大,适应厌氧环境,但在有微量氧气存在的情况下也能生长。其通常存在形式是芽孢体,在繁殖过程中不会形成荚膜,可以产生多种毒素,能够导致羊只在感染后出现死亡和机体局部坏死的情况,可通过消化道传播。羊黑疫的病原为B型诺维氏梭菌,适应厌氧环境,而且其可以形成芽孢,但通常不会产生荚膜。
羊梭菌病的病原可以通过培养基在体外培养。为保证培养效果,实验人员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鲜血和葡萄糖,并保证其生长温度为43~47 ℃。该病的病原可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为表面凸起、边缘整齐的半透明菌落,直径为2~4 mm。该病原对高温和紫外线等较为敏感,通常经过太阳照射就会很快失活,当周围环境温度有所上升时,也会迅速死亡;但其在低温和潮湿环境中会长期存活,并且能够进行大量繁殖。动物体内病原大量繁殖,会导致动物呼吸和消化系统受到损伤,严重时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动物出现神经症状而死亡。
2 流行病学
羊梭菌病的传染源为发病动物。除羊外,牛、马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此病,甚至人也会感染发病。此外,该病可经消化道感染。因此,当健康动物接触到感病动物或人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时,就极易受到病原的侵袭而发病。通常患病动物排出的病原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及饲料、饮水等,而这些被污染的物质被健康动物所采食和饮用后,病原就会随之进入其体内,造成感染。
羊梭菌病的发生具有地方流行性,常发生于低洼潮湿地段,如养殖户在沼泽地带放牧时极易导致羊群发病。这是因为潮湿环境中极易滋生大量病原在这些地方放牧,容易导致羊群接触到病菌而发病。此外,羊梭菌病的发生还与饲养管理有关。例如,当环境过于脏乱时就会导致大量病菌滋生,羊群发生羊梭菌病的概率明显升高;饲料配比不合理,营养物质不足容易引起羔羊痢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尤其是高蛋白饲料容易导致羊发生肠毒血症;气候或环境突变时,管理不到位,羊群易出现应激反应,导致羊自身免疫力下降,从而对病原抵抗力不足,最终引起发病。
羊只6~18月龄时处于秋冬季节或者早春季节易发生羊快疫。6~24月龄的山羊和绵羊在秋冬季节或者是在天气较为寒冷的早春季节容易发生羊猝疽。羊黑疫主要发生于2~4岁的绵羊。2~12月龄的绵羊在秋冬或春夏季节更替时极易发生羊肠毒血症。此外,在寒冷季节产出的羔羊,如果母羊的营养不良,极易导致1月龄以内的羔羊发生羔羊痢疾。
3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羊日龄的不同,可以将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病分为5种,分别是羊快疫、羊猝疽、羊黑疫、羊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
3.1 羊快疫
羊快疫通常在营养状况良好的羊群中发生。羊只会突然发病,表现为结膜出现潮红,并伴随有不断的磨牙和呻吟,面部肌肉不同程度的痉挛,还可见其口腔内有大量红色泡沫状液体。病羊出现便秘,排出的粪便呈黑色,且其粪便中还可见血液和脱落的黏膜等。病羊还可见有腹部臌气和疝痛的情况。
3.2 羊猝疽
患有羊猝疽的病羊表现为发病急,常会在发病后的3~6 h内就会出现死亡。发病初期,病羊的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后就会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有时病羊也会突然表现出特别严重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周身痉挛、不断咬牙和出现惊厥、眼球凸出等情况,最后死亡。
3.3 羊黑疫
患有羊黑疫的病羊会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体温上升、呼吸急促等情况,并在发病后3~6 h内就会死亡。甚至有的病羊死亡前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就昏迷和死亡。
3.4 羊肠毒血症
患有羊肠毒血症的病羊表现为没有症状而突然死亡,有时也会有一些临床症状,但在症状出现后几小时内也会表现为急性死亡,病死率非常高。部分病羊会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站立不稳、呼吸不畅、喘气、周身肌肉震颤,严重时表现为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的情况,不断哀鸣。触摸病羊,可感知其耳尖和四肢等部位体温下降。病羊倒地濒临死亡时,其口鼻部会不断流出淡红色或红色的泡沫样液体。
3.5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通常发病也比较急,最初发病时,病羊体温会急性升高,甚至体温常处于41 ℃左右。病羊精神不振,常会在角落里呆立或静卧,角弓反张,随后病羊就出现不断腹泻的情况,排出的粪便中带有血液或呈现黄色。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羊逐渐因脱水而更加虚弱,大便失禁,导致肛门周围被稀便所污染,最后倒地死亡。
4 病理变化
4.1 羊快疫
剖检患羊快疫的病死羊后可发现,其皱胃内出现坏死,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部位。此外,病死羊肠道内充满气体,还可见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等病变,有时还可见其胆囊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对死亡时间稍长的病羊剖检后发现其尸体腐败严重。
4.2 羊猝狙
剖检患羊猝狙的病死羊后可发现,其小肠部位出现出血性肠炎病变,有的病例还可见其空肠部位有糜烂或溃疡,肾脏出现肿胀,但触摸不会出现肾脏软化的情况。剖检死亡稍长的病死羊,可见肌肉有气肿疽样的病变,如肌肉出血、肌肉间有气泡。
4.3 羊黑疫
患羊黑疫的病死羊皮肤呈黑色,剖检后可发现其皮下静脉内被淤血所充盈。病羊肝脏内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充血,并有灰黑色的坏死灶,坏死灶周边有充血带,呈红色。
4.4 羊肠毒血症
剖检患羊肠毒血症的病死羊,可见其心脏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肾脏软化,触摸如泥状。因此,该病还被称为软肾病。此外,病羊肠道内会出现卡他性炎症,尤其小肠部位表现明显。
4.5 羔羊痢疾
剖检患羔羊痢疾的病死羊,可见其皱胃内有没有消化完的凝乳,在小肠或回肠部位有出血性肠炎的病变,在肠道内具有鲜红色的血样物质。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红肠子病。剖检病程稍长的病羊,可见其小肠和结肠部位的黏膜上有直径为1~2 mm的溃疡灶,溃疡灶周边会有出血带,并伴随有实质器官变性的情况。
5 诊断方法
针对羊梭菌病,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借助实验室检验技术。通常在实验室进行诊断,采用病原分离培养鉴定、毒素鉴定等方法。
5.1 病原分离培养鉴定
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病死羊的脾脏或者体腔的渗出液进行培养,划线接种于葡萄糖鲜血琼脂上进行培养,经过24 h、43 ℃的恒温培养,可见琼脂平板上生长出菌落,菌落中央隆起。将其经过革兰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视野中出现大量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菌体单个存在,也有呈现成对存在或者呈现出短链状。由此可以确定为羊梭菌病感染。
5.2 毒素鉴定
将病死羊的小肠内容物加入氯仿后,用生理盐水稀释2~4倍,混匀后以3 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15~20 min后取上清液0.5 mL通过腹腔接种的方式接种于小白鼠体内,观察结果。小白鼠在短时间内死亡后,取试管并加入上清液0.5 mL,再加入等量的抗毒素,混匀后在37 ℃的温度下静置30 min,取0.5 mL接种小白鼠,如果小白鼠未死亡,则可以判定为羊梭菌病病原感染。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6.1.1 疫苗接种。为保证疫苗接种效果,养殖户可在接种疫苗前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情况和疾病的发病规律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案。通常,养殖户可在春季和秋季对羊群进行疫苗接种,接种通常采用四联苗或者五联苗,四联苗是预防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五联苗是在四联苗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羊黑疫的预防。接种疫苗时,统一接种5 mL,接种位置为皮下或肌内,接种疫苗时不论羊的日龄大小[3]。针对母羊的接种通常是在配种前,避免配种接触而导致交叉感染,而且母羊要每个月都进行一次补免,以有效降低羊梭菌病的发生率和患病羊的死亡率。
6.1.2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需要放牧的羊群,要进行严格管理,以减少疾病发生率。严禁在潮湿低洼地带放牧,以免感染病原。在春秋季节进行放牧时,要避免羊群出现抢青和抢黄等采食行为[4]。例如,可在羊梭菌病高发季节,将放牧地点转移到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以有效减少羊群接触羊梭菌病病原的可能性。在养殖过程中,应确保羊群圈舍的清洁和卫生,对圈舍要常打扫,不能留有死角,并及时将圈舍内的有害物质清理出去,尤其是圈舍内的粪便等污染物。要保持环境干燥,以免圈舍内滋生病原,尤其是羊舍通风情况不好的情况下,要通过适当通风降低圈舍内温度[5]。饲养过程中,养殖户要避免羊群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饲料,并且适当给羊群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其中需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减少羊梭菌病的发生。
6.1.3 加强检疫。养殖户从场外引种时,要调查清楚引种地的流行病情况,确保引种地不在疫区。此外,要严格检疫引进动物,确保其健康。为减少引种动物出现应激反应的可能,在引种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运输时间,避免长时间运输导致引种动物出现应激反应后免疫力下降。引入养殖场后,需隔离观察30 d后,确保引种动物无发病情况下再次进行检疫,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以免在引种的过程中引进病羊。
6.2 治疗
患有羊梭菌病的病羊通常来不及治疗就会死亡,而对于病程稍长的病羊,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西药通常选用青霉素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而中药一般选用黄连、茯苓、大青叶、苍术、胆草和连翘等煮水后给病羊灌服,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发病羊的病死率。对于病死羊,养殖户不仅要对其尸体做好无害化处理,还要对其食物器具、排泄物和分泌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害传播。
7 结语
羊梭菌病是一类对羊养殖业危害较大的疾病。该病的发生通常是饲养管理不当或者是羊自身免疫力下降所致。因此,为保证养殖场良性发展,养殖户需做好预防,如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加强饲养管理,从而减少或避免羊梭菌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世军.羊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4(15):46-48.
[2]巴图宝力代,曹政.羊梭菌病防控技术[J].兽医导刊,2021(19):38-39.
[3]顾冬花.羊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5(8):46-47.
[4]木拉提别克·托列盖太.羊梭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21(8):91-92.
[5]蒋冬梅.羊梭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业,2021(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