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柳侯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作者: 唐琳
[摘 要] 为了解城市公园植物配植情况,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公园植物物种组成、生活类型、观赏特性等现状情况。结果表明,园内植物共81科169属211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1属11种,被子植物75科158属200种;乔木类有42科86属105种,灌木类有35科47属55种,地被草本类有20科35属38种,藤本类有6科5属6种,水生植物类有7科7属7种。根据园内植物配植情况,提出丰富公园植物种类与增加乡土植物应用比例等优化建议。
[关键词] 公园植物景观;物种组成;植物生活型;观赏特性;柳侯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2--6
1 调查地概况
柳侯公园位于柳州市城中区,总面积约16万m2,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座国家重点公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柳州市人民为纪念曾任柳州刺史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建。近年来,柳侯公园不断加强桂花、朴树、天竺桂、苹婆等乡土树种的种植,又逐步引进亚热带、温带等植物以及林下彩叶植物和观花植物,配合柳州市“公园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树一花满地彩”的特色发展道路[1]。
2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2021年,笔者采用实地调查、文献书籍查阅与数据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现场勘察、采集标本、照片拍摄与文字记录等方式全面记录公园植物类别、观赏特性、生长情况及配植情况等内容,利用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汇总与分析。依据《中国植物志》《广西植物志》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等书籍、数据库对调查植物进行类别、生活型、生活习性等内容的鉴定。但由于园内存在山体景观,植物种类的统计可能有所遗漏,期待将来进一步完善。
3 结果与分析
对柳侯公园园内植物进行调查、整理,形成植物资源统计表(见表1)。
3.1 公园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柳侯公园内植物共有81科169属211种,其中被子植物最多,有75科158属200种,分别占园内植物科、属、种总数的92.59%、93.49%和94.79%;裸子植物6科11属11种,分别占园内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41%、6.51%、5.21%,具体为柏科、罗汉松科、南洋杉科、银杏科、苏铁科、松科;全园蕨类植物最少,仅有1科1属1种,为肾蕨,主要应用于园内建筑或大树荫蔽处。通过分析可知,园内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种类数量相差较大,被子植物占领导地位,主要是因为裸子植物在公园植物造景方面可选用种类较少,且多为常绿植物,难以满足公园植物景观多样化需求。
将公园内植物种数含6种以上的科定义为优势科,则柳侯公园内共有优势科12科102种,占总种数的48.34%,其中豆科数量最多,为14种,其余为棕榈科13种,天门冬科10种,禾本科9种,锦葵科、蔷薇科、桑科各8种,石蒜科、桃金娘科为7种,夹竹桃科、天南星科、无患子科各6种。优势科植物多为热带亚热带环境适应品种,在园内生长状况良好,适合公园类绿地种植。
3.2 公园植物生活型分析
植物的生活型是其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后在植物生理、结构,尤其是外部形态上的具体反映[2],是植物生态学的一种分类单位,也是决定群落外貌的要素之一。此次研究根据调查实际情况,将公园植物分为乔木类、灌木类、地被草本类、藤本类及水生植物类5种类型。
根据调查结果(见表2),柳侯公园园林植物资源中,有乔木类42科86属105种,乔木类在公园内应用最多,占总种数的49.76%,约占公园植物种数的1/2。乔木在植物配植中占据上层空间,起到主景或背景衬托的作用。在园内应用较多的乔木品种为小叶榕、蒲葵、洋紫荆、桂花、木棉、一品红等,可见公园内开花乔木较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景观效果。灌木类有35科47属55种,灌木类在植物配植上属于中间层,是乔木与地被的重要过渡空间,也是观赏植物景观的视线焦点。园内灌木应用较多的品种为杜鹃、棕竹、四季桂、朱槿、黄金榕、四季红山茶等,可见园内灌木种类的选择综合考虑了一年四季的植物景观,具有较好的观赏特点。综合来看,柳侯公园在植物选择上较多地运用了乔木类,其他4类相对较少,特别是藤本与水生类植物。因此,柳侯公园应尽可能增加中下层与攀缘类植物种类,均衡植物配植种类,丰富景观空间。
3.3 公园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根据植物观赏部位将园内植物主要分为观花、观果、观形三大类型。根据调查发现(见表3),园内分别有观花、观果、观形植物93种、15种、103种,其中常见观形植物有丝葵、柳树、幌伞枫、水杉、榉树等,常见观花植物有樱花、鸡蛋花、紫藤、月季、鸢尾等。园内观果植物数量较少,只有15种,仅占总种数的7.10%,有龙眼、荔枝、聚果榕、南天竹、芭蕉等。观果植物在公园应用较少,大多作为点景植物运用于植物配植。柳侯公园作为纪念柳宗元的历史文园,因“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徧城隅”的历史典故,故可增加芸香科果树种植,增添园内历史文化氛围。
从表4可知,园内观花植物以红色系、黄色系、蓝紫色系与白色系为主,除红色系植物较多,其余色系植物应用相对均衡。红色系植物主要有樱花、美丽异木棉、朱槿等,黄色系植物主要有金英、黄蝉、黄花风铃木等,蓝紫色系植物主要有蓝花楹、紫藤、蓝雪花等,白色系植物主要有白玉兰、荷花玉兰、泡桐等。色系植物对于公园植物景观来说属于较为重要的观赏因素,为了进一步延长其花期与增强景观效果,公园应注重对植物养护管理水平的提升,并有针对性地制订养护措施。
3.4 公园植物配植分析
3.4.1 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配植方式多元化。柳侯公园南区以特色樱花观赏区域、银杏林为主。在樱花观赏区域,高层乔木以槐树、樟树为主,中小乔木层以樱花种植为主,灌木层以鹅掌柴、海桐球为主,下层地被以冷水花、合果芋为主。其中,在柳宗元衣冠墓区域,乔木以高大松柏树为主,植被生长环境较为荫蔽,缺乏灌木中间层,下层地被主要为沿阶草。从植物季相上,南区春有樱花,夏有栀子花,秋有红枫,冬有银杏,每个季节都有植物景观可以观赏。柳侯公园北区以杜鹃花坡景观为主,花坡大面积种植杜鹃花,乔木以高大朴树、槐树为主,为体现花坡的整体景观效果,基本没有种植中小乔木,地被以草坪、沿阶草为主,在春季花开时具有良好、整体的植物景观效果。植物季相上,北区植物景观春有成片的杜鹃花,夏有湖边成片萱草,秋冬有变叶红枫,植物景观相对丰富。
总体而言,柳侯公园具有多处特色植物景观。在植物结构上,公园多以高层乔木结合低矮地被进行搭配种植,在多个重要景观节点,有乔木、灌木、草本3层植物结构。植物季相景观上,全园以常绿、观花乔木为主,落叶乔木为辅,具有一年四季植物变化景观,整体植物景观效果良好。
3.4.2 骨干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重视地域特色景观营造。调查发现,公园植物景观的骨干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有洋紫荆、朴树、阴香、龙眼、小叶榕及聚果榕等。除公园道路两侧骨干树种成行、成列种植,其他地块均以自然式种植,呈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效果。在植物造景上,棕榈科植物也广泛运用于公园植物景观,呈现出风格明显的亚热带特色,主要应用方式为群植、丛植。如公园内引进的海枣,丛植植物高达4 m,景观效果良好,地域风格明显。
3.4.3 植物文化内涵丰富,营造深远寓意意境。调查期间,笔者发现柳侯公园在植物景观建设方面十分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深挖乡土植物文化内涵。以园内“乐山乐水”花境为例,其主题来自中园内一方叠石“仁智乐”,取名“乐山乐水”,与叠石景观相互呼应。园区植物以彩叶、宿根花卉为主,构成层次错落的景观结构;植物色彩上,使用红、粉、黄、白、绿相互融合渗透,充分展现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效果。
3.4.4 植物空间相对舒适,休闲游憩功能完善。公园植物空间能否给人舒适感是一个集生态、景观、服务多因素综合的主观感受判断。整体而言,柳侯公园植物景观具有较好的舒适性,遵循科学、生态的植物配植原则,根据游园需要形成了舒适的游赏空间。该公园在游人游憩方面也较为重视,设计多处供游人玩耍休憩的广场平台、跑步锻炼的健康步道、游玩戏水的游船、可供休闲拍照的银杏林等,满足了游人与植物景观亲密接触的需求,增加了植物景观的游玩趣味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丰富公园植物种类,打造丰富景观层次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柳侯公园乔木和灌木种类较为丰富,但藤本植物与水生植物应用较少,仅为6种与7种,应用频率较低且多数用于公园角落荫蔽区域或仅在水边点缀种植,同时园内有许多亭廊建筑,是园林攀缘植物良好的攀缘依靠。但在公园植物应用中,景观规划人员忽略了此点,并未结合现有建筑营造良好的垂直景观空间。为进一步强化公园整体植物景观风貌,应增加藤本与水生类植物,协调各类植物比例,丰富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层次,特别是结合园内现有景观墙、历史建筑、湖岸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园林绿化种类,增强公园景观观赏的多样性。
5.2 增加乡土植物种类比例,营造公园特色景观区域
乡土植物是在原产地广泛分布且已经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3],其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较强的抗逆性和降低养护成本等优点。同时,乡土植物之间能形成良性的物种竞争,不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且较容易形成地域性景观[4]。因而增加乡土植物的应用,也是提升柳侯公园植物景观优势的重要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园内乡土植物景观特点。因此,笔者建议在植物景观提升改造过程中多考虑公园荫蔽的小气候特点与植物片区景观特色,加大使用适用于华南地区的乡土植物的力度,尤其是提高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应用比例,增强植物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提高景观效果的观赏性[5]。
5.3 完善植物科普设施,发挥公园科普教育功能
植物景观的形成不应仅有植物,植物相对的科普设施也是植物景观的组成内容之一。公园植物虽承担着重要的观赏、游憩价值,但在人们越来越丰富的生活需求下,植物科普也逐渐受到重视。根据调查,公园内有多株古树名木,所有古树名木均挂上了科普简介牌,但其他植物明显缺乏足够重视,同时植物科普设施不全或设施简陋等问题也应得到关注。植物科普教育应对园内植物一视同仁,教育方式也应进一步丰富扩展,如通过电子屏幕播放植物科普宣传短片、网络参与公园植物知识竞赛游戏、开展学生植物科普教育课堂等,使更多游客、市民参与其中,从而顺利打通寓教于乐、学习植物知识文化和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通道。通过植物知识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银,张建林.成都桂溪生态公园观赏植物调查及配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16):129-133.
[2]高贤明,陈灵芝.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J].植物学报,1998(6):70-76.
[3]张铭亦,黄秋燕.肇庆七星岩景区园林植物调查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22(2):32-40.
[4]徐琴.长沙乡土植物城市园林适宜性指数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253.
[5]施奠东,应求是,陈绍云,等.西湖风景园林植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J].浙江园林,2018(3):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