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花卉夏季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作者: 陈杰明

苗木花卉夏季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0

[摘 要] 夏季气候往往闷热、潮湿,苗木花卉的生长环境易出现通风不畅的情况,导致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一旦出现,轻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重者直接导致植株死亡。通常,苗木花卉夏季常见的病害有黄化病、黑斑病、煤污病、白粉病、灰霉病,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粉虱、叶蝉,养护人员需要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关键词] 苗木花卉;夏季;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9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2--4

0 引言

对我国苗木花卉种植行业来说,夏季是各类植物病菌、害虫最活跃的时期,主要是因为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为其扩散与繁衍提供了便利。为了降低夏季病虫害对苗木花卉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的病虫害类型及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对苗木花卉影响,保障苗木花卉健康生长。

1 苗木花卉夏季常见病害

1.1 黄化病概述及其防治

黄化病有病理性黄化病和生理性黄化病两大类型[1]。前者主要是因为致病微生物入侵植株,使苗木花卉的叶片黄化并不断蔓延扩散;后者主要是受外在因素如气候、土壤等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受阻,导致叶片进一步黄化。无论哪种类型的黄化病,都会影响苗木花卉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苗木花卉死亡,因此,需要针对两种类型黄化病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防治。

对于病理性黄化病,具体的防治方法如下。该类型黄化病的防治方向是尽可能消灭致病微生物,可以喷洒黄化病专用药物四环素、土霉素等。养护人员在防治时要秉持根源防治的原则,确保病害治疗彻底,有效降低黄化病再次发生的概率。同时,为了从根源上提升苗木花卉对病理性黄化病的抵抗能力,可加大抗病品种的培养力度。此外,在引进苗木花卉时,需要进行全面消毒,杀死其中潜在的致病微生物。

对于生理性黄化病,主要从改变苗木花卉所处的生长环境入手进行治疗。若致病原因是水涝,需要及时进行排水,同时做好日常排水管道建设;若致病原因是干旱,则需要及时对苗木花卉浇水,尤其在干旱天气;若致病原因是土壤缺乏必要元素,则应根据土壤具体情况进行施肥,但要注意肥料的用量。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导致的黄化病,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施加硫酸亚铁肥料,要求每150 g硫酸亚铁兑60 kg水及50 g尿素,10 d为一周期喷洒一次,坚持3~4次即可。若致病原因是施肥过多,则应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灌溉,冲洗出土壤中过剩的肥料。

1.2 黑斑病概述及其防治

黑斑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该病害主要危害苗木花卉的叶片、枝条和果实,易致使植株落叶、落果,降低产量或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2],这会对某些经济作物种植业带来致命打击。在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上呈现水渍状小斑,随后颜色逐渐加深,形成直径2 mm左右的病斑,在此基础上病斑会进一步扩大,严重破坏叶片的组织结构。

黑斑病细菌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会在感染植株上越冬,当次年气温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发病,且在高温潮湿的天气易扩散,通过植株伤口或叶片呼吸孔进入植株体内。

对于黑斑病的防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药物防治。当气温开始升高时,需要以15 d为一个周期对苗木花卉进行药物喷洒,连续喷洒4次即可,尤其是在降雨前后,应及时落实喷洒工作。通常选择的药物为质量比1∶1∶100的波尔多液+瑞农800倍液、1 000万国际单位的链霉素2 000倍液、40%的氧氯化铜700倍液、78%的科博700倍液。但在进行药物喷洒时切忌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这样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需要在喷洒的过程中轮换使用药剂。另一方面,重剪防治。在发现黑斑病后,需要标记好患病植株,在春季气温升高时及时剪去患病枝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枝条重剪,直至剪到二级分枝为止,同时需要及时清除枝条上的叶片,使其重新发芽,以此有效减少致病细菌的数量。

1.3 煤污病概述及其防治

苗木花卉的煤污病主要是由一种极细枝孢属真菌引起,主要发病部位为叶片和枝梢[3]。在植株患病初期,新生的嫩叶上会出现深色霉状物斑点,之后斑点会逐渐扩大侵蚀叶片、枝梢甚至花蕾,严重阻碍植株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多发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传播的媒介有水、昆虫、风等,其中以昆虫传播最为普遍。为了有效防治煤污病,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养护人员应遵循防治为主的原则,需要在苗木花卉种植前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在此基础上做好病虫害监测,一旦发现潜在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以此有效降低煤污病发生的概率,也减少了煤污病的传播途径。其次,由于煤污病多发生在高温潮湿的夏季,因此,需要控制好种植区域的温度和灌溉。若是大棚种植,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5 ℃,同时采用滴灌技术避免环境过于潮湿;若是露地种植,需要选用合适灌溉方式,要求在满足植株需水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环境湿度。此外,当发生煤污病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煤污病的影响,具体情况和药物使用如表1所示。

1.4 白粉病概述及其防治

白粉病可发生在苗木花卉的各个生长阶段,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有时也会影响茎秆、叶鞘、穗部等,抑制植株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影响养分转化与运输功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白粉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植株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随后斑点会逐渐扩大变成接近圆形的病斑,病斑表面会出现分生孢子,而且叶片背面的患病程度往往较正面更严重,最后病斑会连接成片,使植株叶片全面枯黄。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患病叶片的孢子成熟后会释放到空气中,随气流扩散到其他叶片,造成大面积感染。尤其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不仅有利于孢子的生长发育,也为孢子的扩散提供了便利,这就为白粉病的防治指明了方向。

该病的防治也是以预防为主:一方面,需要检测空气中真菌的含量;另一方面,需要检测苗木花卉的抗菌性,一旦发现潜在的白粉病发生风险,养护人员需要立即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当植株出现白粉病时,需要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在温度逐渐升高的春季,一旦发现患病植株需要单独进行治疗,可使用12.5%烯唑醇或戊唑醇杀死植株上的真菌。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措施。其中,进行生物防治时通常采用EA19菌体抑制白粉病菌孢子的发育,而物理防治主要是及时清除患病枝条,避免病害进一步传播。

1.5 灰霉病概述及其防治

灰霉病属于一种真菌性植物疾病,病原体为灰葡萄孢菌,在露地、保护地苗木花卉中比较常见,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为其病原体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病可发生在果实、叶片、花瓣、梗茎等大部分位置,一般从即将凋落的花瓣或表皮破损处开始感染;一旦病原体入侵成功,感染部位会逐渐褐化并且腐烂,之后会在表面长出一层灰色霉菌层,此时病斑会进一步扩散,最终侵染幼果导致腐烂。在正常情况下,灰霉病的扩散速度与环境湿度成正比。

针对灰霉病的防治,仍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首先,在苗木花卉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资质好、信誉好的企业处理的无菌幼苗,从源头上避免灰葡萄孢菌的侵染;在种植过程中,要及时去除腐烂叶片或衰老叶片,保障种植区域的通风,同时要控制氮肥施加量,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其次,在晴天或雨后,需要及时降低种植区域的环境湿度,可通过加大通风的方式,尤其在花期和结果期,更要加大放风量,也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的形式降低相对湿度。最后,当发生灰霉病时,可喷洒唑醚·氟酰胺、唑醚·啶酰菌、嘧菌环胺等,在患病部位每隔7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三四次即可有效治疗。

2 苗木花卉夏季常见虫害

2.1 蚜虫概述及其防治

蚜虫为半翅目蚜科害虫,种类繁多[5],无论是成虫还是若虫均可对植株造成危害。蚜虫具有聚集特性,一经发现就是庞大的群体,而且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能在大范围内迅速扩散;蚜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尤其在高温的夏季,其繁殖能力更是达到顶峰,不仅生育周期短,而且生殖数量多;在寒冷天气下,成虫和虫卵能在杂草丛、缝隙中越冬,温度升高时开始活动或孵化。蚜虫对苗木花卉的危害主要如下:作为一种刺吸式昆虫,蚜虫会聚集在植株的叶片、茎秆、果实等处吸取汁液,使植株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抑制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就目前来看,防治蚜虫最好的方式是药物防治,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在进行苗木花卉的移栽前,养护人员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土壤处理要与底肥施加同时进行,通常需要在667 m2种植区域施加2%吡虫啉1 000 g或者2%噻虫嗪500 g,与肥料一起施加在种植区域,上述两种药物具有内吸传导性,能被植株吸收并传送至叶片、茎秆、花、果实等部位,直接杀死吸食汁液的蚜虫。其次,由于蚜虫体积小,可潜藏在植株的各个部位,因此,需要对植株进行处理,杀死其中的蚜虫或虫卵,通常会选择70%吡虫啉4~6 g,兑水45~60 kg,均匀喷雾,能够通过内吸传导或者直接杀死蚜虫的方式控制其数量。最后,在苗木花卉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追肥,这个过程中可将药剂融入肥料,结合灌溉方式帮助植株吸收,达到杀虫目的。

2.2 红蜘蛛概述及其防治

红蜘蛛体型较小,肉眼较难分辨,其对柑橘、无花果、蔷薇等植物危害较大[6]。同蚜虫一样,红蜘蛛在各个阶段都会对植株造成危害,通常聚集在植株的叶片、嫩梢及果皮上,吸食植株体内的汁液,严重破坏植株叶片与果实的组织结构,造成叶片和果实掉落。与蚜虫不同的是,红蜘蛛聚集的叶片表面会出现针头大小的灰白色点,当红蜘蛛数量较多时,这些点会进一步扩大,甚至蔓延整个叶片,最终导致叶片脱落。由此可以看出,红蜘蛛对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产量会造成影响,需要对其进行科学防治。

通常,针对红蜘蛛可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时,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消杀:在春季温度升高时按照每叶3~4头、有虫叶率65%的标准或者夏季每叶5~7头、有虫叶率85%的标准进行控制,每叶的具体头数可通过放大镜进行观察;在药物的选择上,需要选择针对红蜘蛛的特异性药物,最大限度降低对其天敌的毒害作用,通常会选择机油乳剂2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等。采用生物防治时,可在苗木花卉上投放红蜘蛛的天敌如捕食螨、蓟马、草蛉等。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需要在红蜘蛛达到一定数量后进行投放,同时注意科学控制投放量,避免投放过多导致出现生态环境问题。

2.3 介壳虫概述及其防治

介壳虫是雌雄异体的害虫,喜阴喜湿,主要寄生在苗木花卉的空气不流通处,且该虫害易发生在炎热的夏季[7]。介壳虫体型较小,行动能力有限,但可以借助风力、其他动物等进行扩散,并且传播范围极广。介壳虫也拥有聚集特性,通常会集中在树叶、枝干、果实上吸食汁液,长此以往导致植株叶片发黄、卷曲、脱落,进一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植株死亡。此外,感染介壳虫的植株也易出现其他病害(如煤烟病),对植株产生极大的危害。

为了降低介壳虫对苗木花卉的影响,需要科学地落实防治工作。一方面,为了保障植株的正常生长,养护人员需要采取恰当的物理防治措施:从每年5月介壳虫繁殖开始,需要检测察看苗木花卉上介壳虫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感染枝条就立即剪下并予以集中销毁;为了破坏介壳虫的越冬环境,需要在冬季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可通过洒水的方式冻住介壳虫,之后将冰敲下使冰和介壳虫一起掉落。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化学药剂进行消杀:在冬季介壳虫休眠期,对苗木花卉喷洒99%矿物油绿颖200倍液+40%毒死蜱·噻嗪酮乳油600倍液,可有效消杀介壳虫成虫与虫卵;在夏季,可以喷洒阿克泰400倍液对介壳虫进行消杀,喷洒2次就可保障消灭率在90%以上,也可以使用30%松脂酸钠300倍液消杀2次,具有同样的消杀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