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优质稻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五元聚合协同推广模式创建与实践

作者: 曹帆

[摘 要] 为主动适应农技推广服务新形势、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集聚科研教学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涉农生产流通加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元”力量,围绕稻麦产业发展需求,示范推广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稻麦生产主推技术,探索构建“农技耘/微信公众号/网络培训平台+省级专家+地方专家+经营主体”等多位一体、五级联动、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协同推广模式,实现稻麦主推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的无缝连接。

[关键词] 稻麦生产技术;协同推广模式;“1+N”农业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S511;S512.1;F326.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4

0 引言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6.07万hm2左右,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20万hm2左右,是全国闻名的粮食主产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粮食市场对优质稻麦需求的增加,优质稻麦等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对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目前铜山区仍采用传统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在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满足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方面面临挑战。为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促进稻麦产业绿色、高效发展,2019年以来铜山区创新工作机制,通过优质稻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五元(科研教学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涉农生产流通加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合协同推广模式创建与实践,形成有技术、有人才、有模式、有成果、有典型和有效益的推广模式。

1 徐州市铜山区优质稻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五元聚合协同推广工作措施及创新亮点

1.1 协同推广模式的现实需求

1.1.1 突出“五元聚合”。铜山区应联合涉农高校与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涉农生产流通加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五元”力量,探讨深度合作的可行性与创新突破之处,明晰“技术创新、集成推广、技术落地、链式互利和辐射带动”5个核心元素的协同互补效应,构建“五元聚合”的技术推广架构,联合扬州大学农学院、铜山区(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搭建技术推广平台。

1.1.2 坚持需求导向。铜山区应围绕稻麦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稻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把满足稻麦生产过程中农民急需的技术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把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整体效能、推动稻麦产业整体发展作为检验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加强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探索适宜铜山区应用的稻麦新品种、新技术。

1.1.3 实现优势互补。铜山区应着力破除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之间各自封闭运行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等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的创新资源优势、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生产优势、流通加工企业的链式互利运行优势、社会服务组织的集约化服务优势及各类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优势,推进稻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有机融合,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1.1.4 模式协同推进。根据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求,铜山区应围绕稻麦产业链关键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创制不同侧重点的技术推广模式,多方聚合,协力同心,齐力并推,共同推进技术的普及应用,着力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云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围绕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以“种植技术”为龙头,以“农业品质”和“农产助销”为两翼,通过模式创新打造闭环系统,帮助解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

1.2 协同推广工作的形式

1.2.1 “三地一体”技术推广模式。铜山区应充分发挥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铜山推广示范基地建立的稻麦展示基地技术全、功能强等优势,整合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对接的技术任务,形成“前沿技术试验基地+研究技术示范基地+集成技术辐射基地”三级基地建设工作,构建“试验基地+展示基地+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的协同推广模式进行稻麦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其中,试验基地主要承担稻麦高产高效限制因子的研究任务,综合展示基地主要承担稻麦主要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任务,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主要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任务。

1.2.1.1 试验示范基地。按照技术示范到位、农民培训到位、产业引领到位等要求,聚焦铜山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衔接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至少建设2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规范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运行管理,明确年度任务和考核指标,建立技术示范展示档案。以基地为平台,试验、示范重大引领性技术,开展农技人员现场实训,组织示范主体观摩学习,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1.2.1.2 展示示范基地。与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铜山推广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有机结合,在大许镇建立1个核心展示基地,主要实施内容包括新品种区域性筛选、优质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示范展示、基层人员实践操作培训和专家驻点服务等;与其他市县的稻麦展示基地开展合作,进行技术的辐射应用。

1.2.1.3 推广辐射基地。结合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铜山区建设5个示范推广基地,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多种途径,联合推广应用一批稻麦优质绿色高效技术,促进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稻麦产业重大技术快速应用;不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新型稻麦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稻麦新技术试验示范等,带动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和农户应用稻麦生产新技术。

1.2.2 以云平台为载体的“1+1+1+N”技术推广模式。借助全国性的农技推广平台“中国农技”、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运行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1],区级微信公众号“农情快递”“铜山发布”“三乡工程”等,区级推广部门联合科技示范户建立种植大户的微信群,形成云上“1+1+1+N”(网络平台+省市专家+地方专家+N个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推广模式,实现农业技术服务、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与种植大户“零距离”接触,推动铜山区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发展。

具体来看,铜山区建立“农技耘”地方专家库,各位专家适时网上交流解答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21年以来,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和防疫要求,农业科技服务面临巨大挑战,为进一步开展生产技术指导服务,铜山区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以不见面“云指导”的方式,为广大农户送科技、送服务,在“农技耘”平台及时推出“云课堂”,在“农技耘”上适时发布实时稻麦生产管理信息。“云课堂”的推出受到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的欢迎。铜山区农业农村局和徐州新闻综合广播联合举办“麦田管理不松懈,确保夏粮好收成”专题直播活动,邀请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冯国华研究员讲解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措施,云上听课人数超过1 000人次。目前微信已成为当前人们学习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构建以微信为载体的网上农技信息交流群,以便于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农业技术交流。铜山区已建立的稻麦科技示范户交流群有500人,群成员包括省级专家、区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种植大户、稻麦加工企业和农资经销商等。该交流群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农业政策及稻麦种植、收烘、加工技术,交流种田大户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家技术咨询服务,推介优质农资产品。

1.2.3 技术专家“直接到田、到点、到户”的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模式。铜山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培训项目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遴选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等作为科技示范户,以乡镇农技员为主遴选责任农技员,对接科技示范户,鼓励责任农技员直接进村入户,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和关键环节,主动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对接,进行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对示范主体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继续发挥《农家致富》、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平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作用,培养乡土人才。

1.3 创新亮点

1.3.1 创建多元化技术推广模式,提高技术普及率。铜山区充分利用各类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展示基地、辐射带动基地)、各类信息化平台(农技耘、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新闻媒体),进行现场授课、网上直播等多样化技术指导,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1.3.2 集聚多元技术力量与成果,合力加速技术落地,满足农民需求。联合省市级科研院所,铜山区根据稻麦产业发展需求、稻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生态安全要求,示范推广一批稻麦绿色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主要包括机插优质丰产杂交稻品种筛选与示范、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示范展示与筛选、不同专用型小麦缓释肥料减施增效技术试验[2]、秸秆全量还田碳氮互作小麦作物简化施肥技术示范、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的验证完善与示范、小麦产品品质预测技术示范、优质稻麦周年绿色生产技术等,并通过技术示范、技术推介、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促进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稻麦产业重大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推进构建区级稻麦产业特色联合体,形成特色产业,促进稻麦特色产业发展。

1.3.3 协同组织培训观摩,培养乡土农技带头人。为促进技术模式的应用,铜山区通过科技示范户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每年组织科技示范户、农技人员技术培训交流等活动,推进技术落地。每期培训均发放稻麦生产技术资料。2021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通过“云课堂”“网上直播”、发布田间管理措施等形式开展培训,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次。

1.3.4 线下云上互动指导交流,拓宽技术推广形式。铜山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功能,通过云课堂、云培训、云观摩、云指导等方式,强化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技术的示范推广[3]。尤其是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通过农技耘、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并积极回答农技耘中大户提出的问题。

1.3.5 加强媒体宣传报道,提升模式应用的影响力。通过开展技术推介、技术培训等活动,对典型经验、做法成效,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放大效应,营造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支持、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铜山区联合徐州新闻综合广播举办“麦田管理不松懈,确保夏粮好收成”专题直播活动,联合徐州日报报道“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探索乡村振兴‘铜山路径’”,同时在学习强国报道“发展特色农业,破解振兴密码”。通过媒体宣传,加强技术成果的宣传、示范、推广,不断提升集成技术的显示度、推广度。

2 徐州市铜山区优质稻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五元聚合协同推广成效

2.1 创新“1+N”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

铜山区遴选了一批五元协同集成、农民欢迎的稻麦绿色丰产增效技术供广大农户选择使用,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民亟须解决的稻麦生产难题,保障稳产保供,统筹抓好农业生产工作。徐州市言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供、销”全链条精准化服务,探索创新“1+N”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4]。“1”即1个专业合作社,“N”即采用“耕、种、管、收、售”等多种服务方式,全面解决经营主体和农户农资投入高、生产融资难、种植技术弱、销售价格低等短板问题,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五统一”服务模式(统一采购农资农机、统一植保、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财务核算和统一收储),由经营主体和农户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用药、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通过社会化服务平台,每年为3 000户农户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投入品,既节省了生产投入成本,又保障了投入品质量;统一技术服务,开展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术培训,年服务农户2 000余人次;统一订单销售,合作社与多家公司签订“订单式”购销合同,并在收货后进行加工包装,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和农户667 m2平均节约生产成本230元以上,真正让农户在“种什么、如何管、怎样销”的过程中感受到协同推广社会化服务的便利和优势。

2.2 实现科技助力服务升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