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作者: 赵洪清 陈友山

[摘 要] 玉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但是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而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此,对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简要总结,为种植户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玉米;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3

0 引言

玉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和开发价值,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工业等多个领域。在此背景下,传统玉米种植方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逐渐被淘汰。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员应对农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不断加强对玉米保护性耕作和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而有效突破传统玉米栽培模式的桎梏,实现玉米高效生产。

1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价值

保护性耕作主要是指从农作物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尽可能减少土地耕作,并将作物秸秆覆盖在田地上,以有效减少外界环境中的水侵害和风侵害,全面提升土壤的抗旱能力和整体肥力的一种新型耕种方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1]。在玉米栽培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玉米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体来看,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有效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

在我国干旱少雨的地区,玉米种植需要依靠天然降雨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但是,在自然降雨的过程中,雨水并不会全部渗入土壤,其中一部分会随地势流走,另一部分会在地表直接蒸发,剩余部分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补给。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人员要想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就要解决降雨的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问题。在玉米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10%左右的蒸发量和60%左右的径流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的实际含水量[2]。

1.2 切实降低玉米种植的成本投入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模式区别较大,保护性耕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玉米耕作的作业次数,切实减少种植的成本投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667 m2能够节约农民劳动力8 d时间,节省种植工序5道;在其他条件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的保苗率能提升3%左右[3]。

1.3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当前,有效减少农业种植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保护性耕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能够在最少的工序下完成播种、施肥、秸秆残茬覆盖、秸秆残茬还田等工作,有效减少外界环境对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进一步降低沙尘暴发生率;

②能够为玉米秸秆提供良好的处理渠道,从根本上解决玉米秸秆燃烧问题,切实防止玉米秸秆燃烧对大气造成污染;③能够让土壤处于“越种越肥”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减少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需求,为玉米生产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减轻肥料流失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④能够在不翻耕土壤的前提下,实现机械化深松和机械化播种等操作,达到少翻耕、蓄水保墒和保护土壤的根本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提产。

2 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的价值

全程机械化已成为种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保护性耕作大有裨益。在玉米种植中也是如此。首先,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种植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切实减少人为因素对土壤造成的各种破坏,全面优化土壤的肥力和存水量,有效提高玉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全程机械化种植能够促进玉米生产规模化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全程机械化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田地中的扬尘,切实增加土壤孔隙率,全面强化土壤的蓄水能力,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

3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3.1 灭高茬整地栽植

灭高茬整地栽植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即秋收时保留玉米的高茬,保留高度为25 cm左右[4],而后进行深翻整地,使玉米的高茬如其他杂草、枯叶一样在土壤中腐烂,成为来年春播的肥料。在灭高茬整地栽植过程中,栽培人员要注意高茬深翻的深度,同时第2年注意玉米田病虫害发生情况,避免因留茬而导致第2年病虫害暴发,以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灭高茬整地栽植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含水量,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切实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灭高茬整地栽植技术在降雨较少的区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3.2 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

在玉米种植中应用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技术,就是使玉米栽植的窄行间距变窄,并增加宽行距,从而形成更明显的宽行和窄行。宽行通常用于追肥、深层疏松、蓄水,有效提升土壤水分含量和肥力,有效减少耕作期间的耗水量。采用该技术时,种植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①宽行应控制在90 cm左右,窄行应控制在40 cm左右,全面落实宽行深松及窄行播种管理工作[5];②收割玉米时,窄行(苗带)应高留根茬,确保留茬高度在30~40 cm,留下的根茬可在自然腐烂后达到还田的效果,为下一年玉米的茁壮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③第2年春季在旋耕过的宽行播种,形成新的窄行苗带,追肥期在新的宽行中耕、追肥,即完成了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的宽窄行耕种。

4 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4.1 精选玉米品种

在应用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过程中,精选玉米品种是保障各项作业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种植人员应始终坚持“发芽率高”“存活率高”的玉米选种原则,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4.2 玉米秸秆机械化处理

玉米秸秆处理主要是指玉米果穗成熟后,利用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并且将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处理;或者通过人工摘穗和人(畜)力运穗出地的方式,再利用秸秆还田机进行还田处理。利用联合收获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玉米穗收获工作,同时能将玉米秸秆进行有效粉碎,留茬高度保持在10 cm左右。在玉米秸秆处理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尽可能在玉米穗收获后立即进行,全面落实就青还田措施,从而有效保留秸秆腐烂所需的水分。

在农业生产中,秸秆覆盖方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立秆覆盖、倒秆覆盖及粉碎覆盖。立秆覆盖主要适用于沙尘较多的地区,其是指完成玉米穗收获工作后,对玉米秸秆不进行任何处理,让玉米秸秆在田间仍然保持直立状态,待下一年播种时在播种机的作用下让玉米秸秆覆盖在土地上。这种覆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力对秸秆覆盖的影响,但是整体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保水能力和保土能力并不是十分理想[6]。倒秆覆盖主要是将玉米秸秆整齐地铺在土地上。这种覆盖方式具有遮盖严实的内在特征,秸秆不会轻易被风吹到其他地方,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和保土能力,并且能够对田地里的杂草生长起到延缓作用。粉碎覆盖是将玉米秸秆进行有效粉碎,再均匀地覆盖在田地上。这种覆盖方式会使秸秆处于碎屑状态,其易在风力的带动下飘向别处,但整体的保水能力和保土能力相对较好。

4.3 机械化整地

在开展玉米播种工作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全面落实整地工作,从而有效增强田地的蓄水能力,进一步优化土壤结构,为玉米茁壮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对于黏土层较厚的田块,种植人员必须重视深松作业,保证灌溉水及雨水能顺利由地表渗透到地下。在深松作业的具体实践中,会有少量的玉米秸秆散落在田地,这些玉米秸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深松机的作用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种植人员应先使用秸秆还田机将散落在田地的玉米秸秆进行全面粉碎,再利用深松机开展深松作业。进行机械化整地时,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出发点,科学选用深松加浅耕、深松加旋耕的作业方法。开始播种前,种植人员可以利用不小于50马力的拖拉机配套旋耕机,或者重型圆盘耙耱地,有效减少田地表面玉米秸秆的覆盖范围,其浅旋深度应控制在8 cm以下[7]。完成秋收后,种植人员应利用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深度应控制在30 cm左右。在正常情况下,深松作业的频率应是2 a/次,并在下一年春季进行浅旋播种。

4.4 机械化播种

在机械化播种的具体实践中,种植人员应在播种前和播种后分别进行合理镇压。其中,播种前的镇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整地效果,使得土壤能够承载更多的有机物和水分;而播种后的镇压主要是为了增加种子与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种子的发芽速度[8]。在镇压过程中,农业种植人员可以采用拖拉机和镇压器相结合的方式,并利用耢子将土壤耢平。进行播种作业时,种植人员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①通过合理使用免耕播种机,同时完成施肥和播种两项工作;②尽可能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环境、品质优良的包衣种子,以预防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危害,提高玉米成活率;③由于施肥和播种工作是同时开展的,因而肥料类型应选择颗粒肥,并且肥料应长期处于干燥的环境,坚决杜绝使用存在大量结块的肥料。

此外,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严格按照以下步骤操作:①利用拖拉机对免耕播种机进行有效牵引,以此为基础开展施肥和播种作业;②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杂草会与玉米争夺养分和阳光等,因此,应利用自走式喷雾机喷洒除草剂,切实减少杂草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自走式喷雾机的使用温度不得低于10 ℃,尽可能避免在阴雨天开展除草剂喷洒工作,同时要结合土壤湿度及除草剂药液浓度确定科学合理的行走路线和行走速度,有效减少除草剂漏喷或者重喷等不良现象,进一步优化除草剂施用效果[9]。在正常情况下,自走式喷雾机的喷洒角度应与田地地面呈现90°夹角,并且喷头与田地地面的距离应控制在40 cm左右。完成农药喷洒作业后,种植人员应在喷洒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以防止对人、畜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5 机械化收获

近年来,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玉米收获方面的成本,并且提高了玉米收获效率。在利用机械收获玉米的过程中,种植人员不仅要选择适宜的收获机械设备,而且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摘穗收获工艺,有效减少玉米苞叶在田地中的残留量,给下一年的玉米播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5 结语

目前,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农业机械化正在全国各地有序推进,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各地应切实加强对玉米保护性耕作与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玉米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忠宝.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分析[J].南方农机,2020(20):29-30.

[2]卜秀艳.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J].湖北农机化,2020(18):18-19.

[3]杜娟,张大鹏.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5):24.

[4]徐军生.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分析与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5):12-13.

[5]蔡学国,孟凡健,范志国.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探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5):111.

[6]滕鸿雁.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初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166.

[7]孙景莲.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171.

[8]王亚茹.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195.

[9]郑君海.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19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