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作者: 任春林[摘 要] 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应用套作模式,例如,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基于此,简要论述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并提出推广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措施,以期能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作物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13;S565.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3
0 引言
大豆和玉米均为重要的粮油作物。为实现大豆和玉米增产增质,要不断研究大豆、玉米新型栽培技术,确保单位面积内大豆和玉米产量提升。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提出。此种植技术既能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农作物生产模式。有研究表明,充分利用玉米种植空间种植大豆,每667 m2玉米产量不低于500 kg,大豆产量在150 kg以上,是促进玉米和大豆增产增效的有效技术措施[1]。
1 大豆与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优势
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在当前耕地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大豆和玉米间作更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不会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充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二是大豆与玉米间作能够起到互补效果,能避免光能、热能等资源的浪费。三是大豆与玉米间作能够形成良好的复合群体,在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的基础上,强化大豆和玉米的生产能力,进而减少复合群体间的生产矛盾,构建良好的复合种植体系,确保两者产量与效益综合提升。四是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而且可满足大豆对游离态氮的需求以及玉米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进而起到水分与养分相互协调与补充的作用。五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其根部可分泌一定的酸性物质,并且能有效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最终形成能够满足大豆、玉米生长需求的高效养料,充分凸显双作物种植的优势[2-3]。不仅如此,由于玉米属于高秆农作物,大豆能在玉米植株的遮盖作用下健壮生长,并阻碍各类昆虫的侵害,进而起到增产增效的积极作用。
2 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1 选地和整地
选择良好的耕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环境,一般要以肥力适中、蓄水保墒能力好、土质疏松的地块为主。选地后种植人员还需完成精细化整地作业,待收获上一茬农作物后,借助机械开展深翻整地作业,通常整地深度在25 cm左右,确保土壤上松下实、细碎均匀,为大豆和玉米营造优质的生长环境。
2.2 扩行距、缩株距,宽窄行分带种植
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2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复合种植模式为主。该模式关键技术参数如下。玉米株距11~12 cm,一般每667 m2用种2 kg,有效株数力争667 m2籽粒玉米超过4 000株、鲜食玉米3 000株以上;粒用大豆和鲜食春大豆株距9~10 cm,一般每667 m2用种4.5 kg左右,有效株数力争667 m2超过10 000株;鲜食夏大豆株距在12~14 cm,一般每667 m2用种4 kg左右,力争667 m2有效株数达到7 000株。农户可根据土壤肥力适当缩小玉米、大豆株距,达到净作密度要求,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豆要求。
2.3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做好品种选择工作,是保障大豆和玉米产量的首要前提条件,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水平。通常农户可选择紧凑型玉米品种,确保所选玉米品种具备熟期适中、抗病性强、适宜密植和宜机收、高产多抗等特点,目前较为常见的有农大372、豫单9953等玉米品种[4]。在选择大豆种植品种时,要以抗病能力强的耐阴、耐密、抗倒伏品种为主,如中黄39、徐豆18或瑞豆1号。
此后,农户要对所选种子进行处理,以减少带病带菌数量,降低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率。首先,挑选颗粒饱满、无病害虫害的种子放置于阳光下晾晒3 h左右,缩短种子休眠期,促使种子快速发芽。其次,为预防部分地下害虫危害要对玉米种子进行二次包衣;大豆种子应进行拌种或包衣,待种子阴干后播种。
2.4 适期播种
在大豆和玉米播种过程中,农户要做好土地含水量测定工作。倘若种植地含水量不高于60%,就要在第一时间开展灌溉工作,当地种植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浸灌等方式[5]。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各地种植时间存在差异,如江苏省灌云县种植时间一般在6月中下旬。此外,针对一部分墒情较好的地块,可抢墒播种,确保玉米与大豆生长环境适宜。
2.5 田间管理
2.5.1 查苗补苗。大豆和玉米出苗后要做好田间检查工作,一旦发现缺苗,就要及时补栽或补种,尽可能保障大豆和玉米全苗。此外,种植人员还需注意补种的种子品种要与原品种相同,并在补种前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5 h;如土壤过于干旱,还要适当灌溉,确保大豆和玉米顺利出苗。大豆和玉米进入苗期后,就要对高密度区域间苗,以免因相互争抢水肥而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长质量。
2.5.2 化学除草。选择晴天完成除草作业,由于人工除草费时、费力,因而可选择化学除草方式抑制杂草的危害,实行大豆、玉米定向分带除草,玉米种植带除草用75%噻吩磺隆,大豆种植带除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6]。苗后除草要防飘移,不宜使用植保无人机喷药。
2.5.3 水肥管理。虽然采用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实现两种农作物的优势互补,优化大豆与玉米的生长环境,但是为保证作物生长质量,种植人员还须做好水肥管理。播种地的选择应以养分充足的地块为主,倘若当地土壤墒情较差,种植人员可利用化学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为大豆和玉米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大豆和玉米的需肥特性,科学施加肥料,做到平衡施肥。另外,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并保证施肥位置适当靠近玉米株,大豆基肥可不施加氮肥。还要确保大豆和玉米田湿度处于适宜范围,一旦田间积水过多,就要及时排水。倘若种植地较为干旱,就要做好灌溉工作。待大豆开花后,可每667 m2追施尿素6 kg;进入花荚期,至少喷施1次叶面肥料,确保大豆健壮生长。玉米处于大喇叭口时期,种植人员要根据玉米生长情况每667 m2施入尿素18 kg左右[7]。在大豆和玉米灌水施肥环节,建议采用滴灌和微喷带式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满足大豆和玉米水分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
2.5.4 控旺。为避免大豆和玉米出现徒长现象,种植人员可选用相应的药物控旺。例如,在玉米8~10叶期喷施矮壮素,增加茎直径,缩短节间,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度,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倒能力并减弱遮阴效果[8]。而大豆用药则要选在初花期,兑水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每667 m2用量约25 g。
2.5.5 病虫害防治。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茎腐病、穗腐病、蚜虫、螟虫等病虫害的危害,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极不利于玉米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种植人员要密切观察种植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加大玉米高发病虫害的防治力度。针对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可选择醚菌酯等药物防治;针对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在玉米心叶部位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减轻玉米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9]。而在大豆生长过程中,主要会发生根腐病、黑潜蝇、蚜虫等病虫害。针对黑潜蝇,每667 m2地喷洒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10]。预防大豆根腐病,可每667 m2用50%甲基托布津溶液100 g左右,兑水50 kg,对准大豆茎叶部位喷施。针对大豆蚜虫,则可每667 m2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 g左右,兑水60 kg喷雾防治。
2.6 收获
2.6.1 大豆和玉米分别收获。大豆和玉米进入收获期后,农户可先选用两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再借助大豆收割机收获大豆。针对大规模种植地块,农户可利用玉米跨行收获机一次性完成两行玉米的收割作业。倘若先收大豆,就要采用机身宽度与大豆种植带宽度相适应的大豆联合收割机,完成大豆的收获作业后再收获玉米[11]。
2.6.2 大豆和玉米同时收获。倘若用作青贮饲料,就可借助青贮饲料收获机一次性完成大豆和玉米的收获工作。
3 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建议
当前,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仍未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为促进优质技术的普及,相关部门就要在明确技术优势的同时掌握良好的推广方法。首先,在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帮助农户购置先进农业机械,并通过种植技术示范与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应用效果,充分凸显大豆与玉米间作种植效益。其次,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帮助广大农户规范大豆与玉米生产流程。具体来讲,由专业技术人员示范开展田间管理、化学除草、病害防治等相关工作,确保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同时由技术人员入户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实际生产环节面临的问题。最后,借助自媒体、电视等平台宣传大豆与玉米间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也可向广大农民发放宣传手册,不断加大推广力度,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大豆与玉米复合种植具有低风险、高回报等优势,不断提高农民应用新型技术的积极性[12]。
4 结语
大豆和玉米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与国民用粮问题密切关联,而且还是满足畜牧业生产需求的关键作物。为保障大豆和玉米双丰收,应大力推广应用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一步优化传统耕作模式,使两种作物生长优势互补,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作物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雍太文,杨文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成效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3):20-22.
[2]杨文钰,汤松,王小春,等.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图:6∶4间作模式[J].农民文摘,2022(3):52-53.
[3]陈德山,刘忠义,李彩霞.一种寒地玉米与大豆立体带状复合套种间作栽培方法:CN112243813A[P].2021-01-22.
[4]王波,李唯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望成倍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四川农大等3所高校联合攻关玉米大豆间作机械装备[J].当代农机,2020(8):17.
[5]杨红桃,马淑梅,何艳晴,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上)[J].湖南农业,2022(4):9.
[6]王桂云.浅析延庆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J].农业科学,2022(1):17-19.
[7]郑亚杰.适于辽宁中南部地区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大豆生育特性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20:55.
[8]赵金忠.浅谈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J].农民致富之友,2020(7):65.
[9]王晓彤,贾孟杰,黄云飞.巴基斯坦总理“点赞”中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农民文摘,2022(2):60-62.
[10]赵艳宏,封力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1(13):51.
[11]韩孝君,刘立军,解红英.东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思考[J].智慧农业导刊,2022(4):57-59.
[12]杨科,徐红丽,许靖宜,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1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