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回族自治州花椒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谢宁

临夏回族自治州花椒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

[摘 要] 随着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该地在花椒栽培中存在椒园立地条件差;科学种植意识不强,单株产量低;病虫害危害严重,椒园整齐度差;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抗灾害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椒农须采取改良立地条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株产量,注意病虫害防治,提高抗灾能力等措施,提高花椒栽培质量。

[关键词] 花椒;栽培;临夏回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 S573.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4

0 引言

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是原产我国的一种果、叶、枝干等均具有浓郁辛香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栽培历史悠久。花椒可作为调味品、香料,具有入药和应用于工业生产等多种用途,是重要的经济树种。花椒树喜温热、耐干旱,适宜种植在气候干热、光照充足地区,在我国北方分布广泛,在陕西省、甘肃省、河北省、青海省等地均有大规模栽植[1]。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花椒栽植的适宜区。花椒树根系发达、生长快、适应性强、耐寒、抗旱、结果早,收益高、用途广、保水固土能力强,是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兼用树种[2]。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临夏州高度重视花椒栽培,不断扩大花椒种植规模。截至2021年底,临夏州有57个乡(镇)267个行政村栽植花椒,种植面积55 160.0 hm2,现约有37 466.7 hm2挂果,全州花椒年产量14 957.53 t,年产值达8.97亿元,花椒生产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当地花椒栽培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花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 花椒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椒园立地条件差

临夏州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临夏州的花椒集中栽培区在刘家峡库区沿岸的永靖县、临夏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于海拔1 740~2 300 m的川塬灌区和山坡地带。只有部分川塬区具备灌溉条件,山坡地大多土壤瘠薄、干旱缺水且不具备灌溉条件。

1.2 椒农科学种植观念不强,单株产量低

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促进了临夏州山坡地花椒种植面积的扩大,但是椒农大多都是重栽植,轻管理。椒农在肥料和用工上投资少,栽植后管理较粗放,不施肥或少施肥;花椒种植密度大,并且不进行整形修剪,放任其生长,导致花椒树主干多、树形乱,不利于花椒结果,产量低。部分椒农甚至不拉枝造成花椒树主枝高,导致花椒采摘困难。椒农采摘花椒时通常会爬上高梯,每年都有椒农摔下梯子的事件发生。东乡族自治县的椒农为减轻劳动强度,将结果枝剪下方便采摘花椒,这样老人和小孩都可以进行劳作[3],但是这样对花椒树体伤害大,容易引发病害,而且影响后期花椒产量。此外,为提高收益,椒农多会在花椒田间作其他作物,但多数间作不科学。一般花椒树龄

3 a即可开花结果,但是部分椒农会在椒园间作玉米等高秆作物,不利于花椒树生长,使幼树结果时间推迟,甚至在盛果期的花椒田间作玉米导致花椒产量降低[4]。

1.3 病虫危害严重,椒园整齐度差

病虫害不仅导致花椒产量、质量水平大幅度下降,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直接导致当年花椒绝收。临夏州花椒主要病虫害有黑胫病、窄小吉丁虫、蚜虫、铜色花椒跳甲等[5],这些病虫害对临夏州花椒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影响了花椒的产量和品质,给椒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花椒黑胫病和花椒窄小吉丁虫危害最重,造成大面积结果盛期花椒树流胶,致使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有的椒园只剩零星的大树,补种的花椒苗小,造成椒园整齐度差(见图1)。

1.4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抗灾害能力不强

晚霜冻害是临夏州花椒产区的主要自然灾害,3月中旬至5月中旬花椒花期易受冻害,导致花椒产量降低。尤其是旱寒同季受害最重,不但影响花椒的生长和产出,严重时还可导致花椒树死亡。据调查,临夏州花椒每10年就有4~5年遭受大范围的冻害,导致20%~60%的花椒减产,甚至绝收[6]。

2 提高花椒栽培质量的对策

2.1 改良立地条件,加强水肥管理

为有效改良椒园土壤瘠薄状况,提高地力,椒农要加强土肥水管理,可以对椒园采取扩穴、改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对于具备较好灌溉条件的椒园,椒农可在5月中下旬进行春灌,最好在追肥后进行,灌水量以水位低于主干基部10 cm为好,避免浸泡树干基部。雨季时,注意排水,以防水淹。冬灌选择在11月土壤临冻时进行,可有效减少第2年花椒病虫害的发生,灌水量以不浸泡主干基部为宜。椒农也可利用有限的灌溉条件,对椒园实行节水灌溉,如利用穴灌、丰产沟等。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山坡地椒园,椒农应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可以采用鱼鳞坑、等高撩壕等拦截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施肥主要有施基肥和根外追肥两种,以基肥为主、根外追肥为辅,基肥施在花椒树根部。针对花椒树施肥,主要有环状沟、放射状沟、条状沟和全面施肥法。环状沟施肥法适用于平坦的花椒园,因花椒的水平根一般分布在树冠投影的外围,所以椒农可在树冠投影处挖环状沟,将肥料施放在沟内,施好后覆土;放射状沟施肥法是从花椒树根基部向外开挖放射状的施肥沟,施入肥料后覆土;条状沟施肥法是在花椒树两侧耕翻中开挖沟槽并施肥,沟槽的深度和环状沟相同;全面施肥法适用于盛果期花椒园和密植园,将肥料均匀撒入地块,翻入土壤中。无论采用哪种施肥方法,都应该结合花椒园环境和花椒树生长情况确定,以促进花椒根系生长。

针对幼树椒园,主要是促进幼树生长,施肥时间为5月下旬,以尿素、磷酸二铵等速效肥料为主。在挂果后和进入盛果期,花椒树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为确保稳产丰产,要及时施肥,肥料以氮、磷肥为主,有机肥与化肥轮流间施。施肥最好是在灌水或是降雨时进行。4月萌芽期施尿素、碳铵等化肥,每株施0.25~0.50 kg;此时也应进行叶面追肥,可促进梢叶生长,提高坐果率。花椒快成熟时少施氮肥,可将磷肥混合有机肥施用,每株施0.25~0.50 kg为佳。在8—9月花椒采摘后,采用放射状沟施肥法施入农家肥、厩肥、绿肥等有机肥,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该方法要求在距花椒主干0.5~1.0 m处,向外开4~6条放射状沟,宽20 cm,深20~30 cm,每株施入25 kg左右肥料,有利于花芽分化和根系生长。

2.2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株产量

2.2.1 科学整形修剪。花椒发枝力强,隐芽寿命长,所以耐强修剪。花椒树适宜的树形有多主支丛状和自然开心形两种。花椒树修剪有冬剪和夏剪,冬剪是在开始落叶至翌年萌动整个休眠期间进行疏剪、短截、缩剪等,夏剪主要是摘心、抹芽、曲枝等[7]。在修剪时注意从基部疏除,确保剪口平整、不留小桩,同时遵循弱树早剪、旺树晚剪的原则,还要根据不同的树龄进行整形修剪,并将放任树改造成适宜树形。

幼树椒园主要是培养树形,以利于花椒尽早开花结果。多主枝丛状形是在花椒栽后距地面15 cm平茬,在树干基部着生4~5个不同方向的主枝,每主枝着生1~2个侧枝,均匀分布在主枝上;自然开心形是在栽后40 cm处定干,以后选留3个主枝,主枝间夹角均匀,每主枝着生3~4个侧枝,侧枝的位置同上一种树形。这两种树形的培养都要结合拉枝,通过人工撑、压、拉等方式改变骨干枝和辅养枝的角度,形成合理的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花芽分化、提早结果,并且能控制树高,方便采摘。拉枝时间可选在夏季,因为这个时段花椒枝条柔软,不易造成扭伤、劈裂。

花椒结果期主要是培养和控制结果枝。结果初期是花椒树生长最快,树体骨架进一步形成,结果量逐渐增加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合理整形修剪,对长势强的主枝轻短截、多缓放,适当疏除部分强枝,弱主枝则多短截、少疏枝。为扩大树冠,在控制背上枝、下垂枝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合理利用背上枝、下垂枝。结果枝组分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枝组2~10个分枝,中型枝组10~30个分枝,大型枝组30个以上分枝,大、中、小枝组应交错排列。花椒一般在第7年以后进入盛果期。这一时期根系和树冠的扩展范围都已达到最大限度,结果大量增加,要特别注意内膛枝组的控制和培养,防止内膛光秃或直立的大、中型枝组生长过高扰乱树形,造成结果部位外移,产量减少。同时,在有空间的地方,继续培养新的结果枝组,新旧枝组轮流更新,不断地交替结果;对放任树进行改造,将距离地面50 cm以内的裙枝全部疏除,将内膛中交叉、重叠、并生等枝疏除;但主枝尽量不要短截,要平衡树势,促进丰产。

衰老期主要保护树体,延缓树体衰老,维持树势,获得高产量。衰老期修剪程度根据树体衰老程度确定,分小更新和大更新。小更新是在椒树衰老初期,重度回缩主侧枝及外围枝前部衰老部分,用向上生长的壮枝、壮芽带头,复壮枝组;大更新即重度回缩主侧枝的1/2,并充分合理利用徒长枝以更新替代骨干枝,形成新的树冠。若椒树骨干枝将死,树冠残缺,可培养根茎部健壮萌蘖,待新的树冠形成后,将原树从枝干基部伐除。

2.2.2 选择合适的间作作物。在地势平坦的地块,椒农一般会在椒园间作其他农作物自用或增加收入。但是,花椒属浅根性树种,间作后与其他农作物对水肥的竞争比较厉害,还是建议不间作或是少间作[8]。在幼树椒园间作高秆作物不利于花椒树的生长发育,导致结果时间推迟、花椒产量差异较大。如果选择间作,应选择矮秆耐旱性作物,如大豆、马铃薯和小麦等;此种间作模式下花椒的产量较高,而且总产值也较高。

2.3 病虫害防治

2.3.1 花椒黑胫病。黑胫病是花椒生长过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多发生于花椒树干基部。感病后,树干表皮由褐变黑,并有黑褐色胶汁溢出,随后患处凹陷开裂。如不进行管理,枝条也会随之发病,最终可导致树体死亡。

为防治该病害,椒农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时采取松土除草、合理施肥灌水等科学管理措施,促进花椒树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该病的发生和椒园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湿度和温度不适宜等。在土壤潮湿、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花椒黑胫病很容易发生。因此,椒农应该在椒树基部培土,尽可能不要大水漫灌,加强精细管理,注意施肥、浇水。二是合理间作。间作时宜轮作换茬。由于不同作物对水肥的要求不同,对间作作物灌溉时,应该在花椒树主干基部培土,以防花椒树根茎部被渍水浸泡引起花椒黑胫病发生。灌水次数宜少不宜多,以达到减轻花椒黑胫病危害的目的。不要在花椒树下间作辣椒、番茄、茄子等作物,这些作物更易使花椒树发生黑胫病,同样不能间作玉米等高秆作物,以免影响椒园通风透光[9]。三是用八月椒或是野生花椒等作砧木,在离地面30 cm处用带木质芽嫁接大红袍等高品质和产量的花椒品种,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四是刮除花椒感病部位,在病斑周围健康表皮纵向刻划,喷涂上40%代森铵50倍液、40%福美砷50倍液或40%多菌灵50倍液等任意一种药液,有流水为止,15 d后再喷洒1次,2~3次就可见效。害虫啃咬、修剪留桩和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都易使花椒树发生黑胫病,所以可将杀菌剂与杀虫剂一起使用,尽量减少花椒树机械损伤,并且注意在修剪时必须从基部疏除,确保剪口平整、不留小桩。

2.3.2 花椒窄小吉丁虫。花椒窄小吉丁虫在临夏州1年发生1代,以幼虫蛀食3年生以上或者干径1.5 cm以上花椒树根颈、主干、主枝及侧枝,严重时可导致椒树死亡。花椒窄小吉丁虫常带有病菌,引起花椒黑胫病的发生。

为防治该虫害,椒农可在5月中旬成虫羽化前,用塑料纸、牛皮纸等包裹绑扎树干下部,防止成虫产卵;6月下旬成虫期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2 500倍液均匀喷洒,除治成虫;8月上旬幼虫孵化盛期,用2%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或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2 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2.3.3 花椒棉蚜。花椒棉蚜在临夏州1年发生多代,群聚于花椒叶、芽、嫩梢、花序及果实上,可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和树势,降低坐果率和饱满度,造成花椒减产和品质降低,严重时导致花椒树绝产。

为防治该虫害,椒农可在5月上旬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 000~1 500倍液、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2 000~3 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乳油

4 000~5 000倍液等药剂喷洒防治,避免同一种药剂连续使用,以免棉蚜对某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同时注意保护害虫天敌;5月下旬在距地面1.5 m高的树冠外围,采用对角线法,每667 m2挂设黄色诱虫板8~10张,诱捕棉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