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

作者: 韦立全

[摘 要] 湿地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主要园林绿化和用材林树种之一,亦是造纸、建筑、矿柱、板材的优质用材。柳州市自引种湿地松以来,在其容器苗培育与造林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为提高湿地松造林成活率,促进湿地松大面积栽培,分析湿地松容器育苗和造林技术,重点探讨传统基质和轻基质配制、芽苗移植、苗期管理、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

[关键词] 湿地松;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1.2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3

0 引言

湿地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为松科松属常绿大乔木,具有速生、材质好、产脂量高及抗性强等优点,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1]。目前,湿地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柳州市不仅作为人工速生林主要树种之一,还用于园林、庭院和道旁栽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此,笔者总结了湿地松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要点,以期促进柳州市湿地松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1 湿地松容器育苗技术

1.1 良种选用

优良品种是培育壮苗的重要基础。目前,广西已经筛选出桐棉、浪水、古蓬等优良家系种源,并不断加强对家系良种及无性系良种的培育工作。例如,由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桂SYF1、桂SYF2就是湿地松家系良种的代表品种,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广等优点。目前,柳州市新造湿地松人工林全部采用优良品种,桂SYF1、桂SYF2成为主推品种。

1.2 种子采集

湿地松育苗要优先选用当地优良种源。目前,广西拥有合浦林业科学研究所、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种子园和博白林场母树林;部分地区从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等引进优良种源。

湿地松球果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成熟,果皮颜色从青色转为褐色时即可采摘。采集种子时,林业工作人员应选择干型通直、长势旺盛、无病虫害的母株,利用采种工具采收成熟球果。采种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要避免损伤母株树皮、树干和翌年成熟的幼果。刚采收的球果因含水量高,鳞片未能完全张开,需要在阴凉通风处摊开杀青,在晴朗天气晾晒,待鳞片完全张开后脱粒收集种子。对于鳞片难以张开的球果可用石灰水浸泡后堆沤,再进行晾晒,直到鳞片张开、种子脱落。种子经过轻揉分离出种翅、筛选去除杂质后,放置于室温为4~6 ℃的种子储存室贮藏。

1.3 圃地准备

育苗圃地宜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条件好及交通便利的地块,以pH值4.5~6.5的沙壤土或黄心土为佳。林业工作人员应在3月前完成整地工作,确保土壤细碎、地面平整。之后做宽1.0~1.2 m的苗床,长度可视苗圃的面积进行确定。育苗前,林业工作人员可用0.3%高锰酸钾溶液对苗床土壤进行喷洒消毒。

1.4 培育芽苗

湿地松一般于3—4月播种,每667 m2苗床用种量约为100 kg。播种前,林业工作人员须冲洗干净种子,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 min,杀灭种子表面可能携带的病菌,再用清水洗去种子表面的消毒液;把种子放入50~55 ℃温水浸泡24 h,或用21 ℃的清水浸泡48 h,可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2];捞出种子稍晾干后用纱布包裹,厚度以5 cm为宜,置于30 ℃恒温培养室催芽5 d,每天淋温水两三次,保持种子湿润。待1/3种子露白时,即可将种子均匀播入苗床,覆盖一层过筛火烧土或黄心土,厚度以看不见种子为宜,播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

1.5 育苗基质准备

林业工作人员一般选用无纺布网袋进行湿地松容器育苗,网袋规格为4.5 cm×8.0 cm。育苗基质可使用传统育苗基质,也可以使用轻型育苗基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传统育苗基质时一定要接种外生菌,以促进苗木菌根的形成。外生菌可在松树生长地就地挖取带白色菌丝的菌根土。基质配方为30%火烧土+30%黄壤土+40%松林菌根土,或50%黄心土+30%松林菌根土+18%火烧土+2%钙镁磷肥,或65%松林黄心土+20%松林菌根土+15%泥炭土[3-4]。基质pH值以5.0~5.5为佳。配制基质时,林业工作人员应将松林菌根土以外的材料均匀混合,而后用0.2%福尔马林溶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进行消毒,待药物挥发干净后再混入松林菌根土,以免杀灭菌根土内的真菌。

若使用轻型育苗基质,可采用以下配方:80%椰糠+20%泥炭土,或60%椰糠+20%泥炭土+20%珍珠岩,或60%椰糠+20%碳化谷壳+20%珍珠岩,材料均匀混合后即可使用。

育苗基质配制完成后灌入无纺布袋,然后把容器袋整齐摆放在育苗地上,周围挖30 cm深的排水沟,并留好步道。

1.6 芽苗移植

林业工作人员一般在湿地松芽苗出土后、种壳脱落前进行移植。通常选择晴天09:00前或16:00后,或阴天进行移植。每个容器袋移植1株芽苗。先将播种苗床淋透水,轻轻拔起芽苗,避免碰掉子叶上的种壳和损伤子叶;再用15%甲基托布津消毒后,垂直植入容器袋,做到根系伸展、与土壤紧密接触。移植后喷洒定根水,边栽边喷,必须喷透;最后搭设50 cm高的拱棚,覆盖塑料薄膜,四周密封。

1.7 苗期管理

湿地松苗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分管理。移植后定期观察,若基质半干或营养土泛白,要及时浇水。浇水时间宜在10:00前或16:00后。当苗木高度超过12 cm且侧根穿出容器袋时,应适当控水,以容器基质含水率保持在40%~50%为宜。

二是施肥。移植14 d后,淋施0.5%~0.8%水溶性复合肥[m(N)∶m(P)∶m(K)=15∶15∶15]+0.1%尿素水溶液,施肥后30 min内用清水冲洗叶片,此后每隔7 d施肥一次。也可每隔7 d喷施一次诺尔广谱通用叶面肥600倍液,用喷壶对苗木进行全面喷施,以喷湿苗木外表为宜[5]。早期施肥可有效促进苗木生长,使苗木提前木质化,增强苗木抗寒越冬能力。苗木生长后期,可每7 d施一次0.5%~0.8%水溶性复合肥[m(N)∶m(P)∶m(K)=15∶15∶15]+2 g/L过磷酸钙+2 g/L钾肥。

三是遮光。当湿地松芽苗种壳脱落、长出数根针叶时,可撤除拱棚薄膜,覆盖透光度30%~50%的遮阳网。

四是控根。当湿地松苗木侧根穿出容器袋时,要进行“空气修根”,即搬动育苗容器,利用空气与基质的湿度差,使苗木细嫩根尖萎蔫、干枯,以促进侧根生长。

五是除草。若容器袋内和育苗地出现杂草,可进行人工除草,基质湿润时连根拔除,防止苗根松动。对于步道杂草,可用40%阿特拉津悬浮剂150倍液喷洒防治。

六是苗期病虫害防治。芽苗移植后3 d内,每天喷洒一次1%波尔多液,预防苗木猝倒病发生。芽苗移植10 d后,每隔7 d交替喷洒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溶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连喷两三次,杀灭病菌。

1.8 苗木出圃

轻型基质容器苗培育6个月,苗高18 cm以上,地径0.3 cm以上;传统基质容器苗培育1 a,苗高25 cm以上,地径0.5 cm以上,可出圃造林。林业工作人员应选择色泽正常、生长健壮、苗干充分木质化、无机械损伤、顶芽饱满健壮及根系发达的苗木进行移栽。起苗前1 d淋透水,起苗时保持容器完整,剪断穿出容器的侧根,将容器苗运至造林地。湿地松苗木移植要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植,避免苗木失水过多。

2 湿地松造林技术要点

2.1 造林地选择

湿地松喜光,适宜在广西海拔300~800 m的高丘、低山或低中山,由砂页岩、花岗岩、页岩、片麻岩、紫色砂页岩等酸性母岩发育的赤红壤或红壤,坡度小于35°,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立地指数≥14的地区造林。在柳州市营造湿地松人工林,以选择海拔350 m以下、土层厚度60 cm以上、黑土层厚度10 cm以上、肥力中等及以上的丘陵山地最佳,立地指数>16的林地可营造速生丰产林。

2.2 林地整理

林业工作人员一般可于造林前1 a的秋季或冬季整地。丘陵、岗地及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可采用全垦、带状或块状方式整地;坡度大于15°的地块可采用带状、块状方式整地。带状方式整地要求带宽120~140 cm,深度为40 cm。块状方式整地视立地指数有所不同:中立地(立地指数为14~16)的林地,规格为50 cm×50 cm;高立地(立地指数≥18)的林地,规格为40 cm×40 cm。整地后挖栽植穴:中立地栽植穴规格为50 cm×50 cm×40 cm,高立地栽植穴的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栽植穴按照宽行窄株的长方形配置[6]。挖穴后,每穴施250 g钙镁磷肥或1 kg湿地松专用肥,施肥后回填少量心土。

2.3 栽植

林业工作人员一般选择雨前、雨后或土壤墒情较好时栽植湿地松。栽植时先回填心土,再划破苗木容器袋,保持苗木宿土成团,将苗木植入栽植穴中央,分层填土并踏实。栽植深度以容器袋口低于地面3 cm为宜,穴面覆盖一层细土并浇足定根水。

栽植密度视立地条件和营林目标确定。中立地的造林地,培育小径材时栽植密度为2 850~4 000株/hm2,株行距为1.5 m×2.0 m;培育中径材时栽植密度为2 000~2 500株/hm2,株行距为2.0 m×2.0 m;培育大径材时栽植密度为1 780~2 000株/hm2,株行距为2.0 m×2.5 m。高立地的造林地,培育中径材时栽植密度为2 000~2 500株/hm2,株行距为2.0 m×2.5 m;培育大径材时栽植密度为1 600~2 000株/hm2,株行距为2.0 m×3.0 m。在林业病虫害多发区域,可将湿地松与杉木、麻栎、枫香等营造混交林。

2.4 抚育管理

2.4.1 中耕除草。造林后1~3 a抚育以浅耕除草为主,造林当年和第2年分别于5月、9月进行一次,第3年于5月或9月进行一次[7]。除草要全面彻底,但要避免损伤幼树,松土深度以不超过10 cm为宜。

2.4.2 水分管理。在丘陵、坡地造林时,林业工作人员要在苗木成活后,沿山体等高线两边扩穴,并在穴的外缘筑5~10 cm高的土埂,以便于接蓄雨水。

2.4.3 追肥。造林第2年开始可进行追肥,于4—5月进行。林业工作人员可采用沟施的方法,在树冠投影外侧、坡地上方挖宽15 cm、深20 cm的弧形沟,施肥后覆土。肥料以钙镁磷肥或湿地松专用复合肥为主,可使用史丹利均衡型45%复合肥[m(N)∶m(P)∶m(K)=15∶15∶15]作为主要肥料。造林后第2年至第3年,每株湿地松追肥0.10~0.25 kg;造林后第4年至第5年,每株湿地松施肥1.0~1.5 kg;从第6年起,每株湿地松追肥2.0 kg;建筑材林主伐前5 a,每株湿地松追肥2.5 kg[8]。

2.4.4 间伐。当林分郁闭度达0.8,树干出现枯枝时即可进行间伐。林业工作人员应遵循去劣留优的原则,伐除弱势木、弯曲木、病虫木。间伐间隔期为4~5 a,间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

2.5 病虫害防治

2.5.1 病害防治。一是苗木猝倒病防治。4—5月苗木发病时,可用1%波尔多液喷雾防治。如果出现苗木立枯症状,可用9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撒施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二是松枯梢病防治。4—6月发病时,可剪除病梢集中烧毁,并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三是针锈病防治。林业工作人员可在林木发病时,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

2.5.2 虫害防治。一是松毛虫防治。松毛虫害常发生于4—5月或7月,可采用节能高效双波诱虫灯进行诱杀;或用白僵菌孢子粉乳剂喷雾防治,用量为2 250 mL/hm2;化学防治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喷雾。若10月至次年3月发生松毛虫害,可用白僵菌油剂喷雾防治,用量为3 000 mL/hm2。二是微红梢斑螟防治。该害虫常在4—6月危害湿地松,林业工作人员可在林间设置黑光灯、强光灯等进行诱杀。

3 结语

湿地松是柳州市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笔者针对湿地松容器育苗技术和造林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湿地松苗木生产和提高造林成活率,以期为丰富当地林业资源、提高林农收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正轰,戴庆辉.广西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2]马宏伦,傅锋,黄显清,等.浸种时间对湿地松种子发芽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18(3):9-11.

[3]何大粉.湿地松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16(9):54-56.

[4]翁艳荣,熊旺,黄水清,等.湿地松容器苗嫁接繁殖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7(4):48-51.

[5]黄连桂,麻捷.喷施叶面肥对湿地松营养杯育苗生长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11(3):77-79.

[6]曾小琴,曾云娜.湿地松容器苗造林关键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9):156-158.

[7]钟丽芳.湿地松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9):197.

[8]白兆超.湿地松施肥对生长量影响的试验分析[J].吉林农业,2019(10):52-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