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病防治方法及检疫措施
作者: 付毅[摘 要] 随着生猪引种活动愈发频繁、养殖环境管控难度不断增大,生猪疾病发生率有所提高,加之部分疾病传染性较强,会在短时间内导致生猪大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必须做好生猪常见病(如猪坏死杆菌病、猪瘟、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虫病和猪链球菌病等)的防治工作,采取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猪场、重视环境卫生管理、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做好定期驱虫、优化饲养管理模式和定期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此外,为保障畜牧产品安全,屠宰场也应从加强屠宰检疫、提高检疫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动物检疫监管等方面入手加强猪病检疫。
[关键词] 猪病;饲养管理;屠宰检疫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3--4
0 引言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各类疾病是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引发猪病的因素较多,如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用药不规范、饲养管理模式不合理、疫苗接种流程不规范等,都会导致猪病大规模发生,给生猪健康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养殖户需要对常见猪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有所了解,可以及时发现生猪的异常情况,合理采取防治措施,同时落实检疫工作,以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保证生猪养殖业稳定发展。
1 常见猪病类型和治疗措施
1.1 猪坏死杆菌病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一种创伤性传染病,包括多种类型,如坏死性皮炎、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等,不同类型疾病的症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坏死性皮炎的症状为猪的颈、胸侧、背部、臀、尾、耳和四肢下部等的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在发病前期,皮肤上突起小丘疹,局部发痒,表面盖有一层干痂,质硬[1]。病情严重时,痂下组织发生坏死,形成较大的囊状坏死区,积有大量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并可从坏死皮肤破溃处流出,最后皮肤发生溃烂。坏死性口炎经常发生于处于哺乳后期或者保育阶段的仔猪。仔猪感染坏死杆菌后体温有所上升,粪便较为稀薄,进食量减少,流涎、口臭、流鼻液和气喘。坏死性鼻炎主要是由于坏死杆菌入侵鼻部黏膜所引起的,病猪鼻腔内部出现溃疡症状,部分情况下会蔓延至支气管系统、肺部等。
一旦发现猪只患病,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是局部治疗,并配合全身疗法。将病猪隔离在清洁干燥的猪圈内,根据不同部位的病变进行局部治疗。对于坏死性皮炎,可用5%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损伤部位,然后清除坏死痂皮和坏死组织,局部填塞高锰酸钾粉或者磺胺药粉。对于坏死性口炎,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口腔进行清洗,之后在坏死位置涂抹碘甘油或抗生素软膏,每天涂抹一两次。对于坏死性鼻炎,应先用清水冲洗患部,除去坏死组织,再用1%高锰酸钾、3%煤酚皂溶液或3%过氧化氢等药物冲洗、消毒,之后涂擦抗菌软膏。对患病猪的全身治疗主要是控制病情,防止继发感染,可注射土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和磺胺类等抗菌消炎药物,并配合强心、补液、解毒等对症疗法。
1.2 猪瘟
猪瘟主要是因感染猪瘟病毒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率较高,具有广泛流行的特点。该病可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传播危害。另外,如果母猪患有猪瘟,会直接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该病不具备季节性特点。感染猪瘟后,病猪体内的血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力降低,急性猪瘟则会给病猪免疫系统造成极其严重的损伤,破坏骨髓,导致病猪死亡。猪瘟主要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4种类型。最急性型潜伏期仅为两三天,病猪一般在5 d内即会死亡,身体高温,全身出血,痉挛症状严重。急性型潜伏期在3~5 d,病猪精神状态及食欲均会受到影响。发病前期,病猪出现眼部分泌物增加、体温上升、腹泻、呕吐和怕冷等症状,随着病情愈发严重,其身上会出现较多的出血点,易连成片或者形成血斑,通常10~20 d后死亡,死亡率50%~60%。亚急性型潜伏期7~15 d,病猪有体温上升1~2 ℃、身体消瘦、运动失调等症状,发病21 d后仍然没有死亡的病猪将会转为慢性型。患慢性型猪瘟的病猪会出现厌食、体温上升等症状;进入第二期发病阶段,症状有所改善,体温可恢复至正常体温,但是体内白细胞数量持续减少;进入第三期发病阶段,症状再次明显,厌食问题严重,精神沉郁,体表温度有所上升[2];如果生猪最后恢复正常,其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猪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疫病,养殖户需要对因该病而死亡的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猪瘟进一步传播。针对发病的猪场,立即采用接种疫苗的方式形成免疫屏障,向生猪接种猪瘟灭活疫苗能够保护一部分猪群不受病毒的影响,避免猪瘟快速蔓延。同时,需要根据猪瘟的发生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生素、退热药物治疗存在继发病的患病猪;如果病猪存在高热现象,可以选用安乃近或者柴胡注射液进行退热治疗。
1.3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性较强,在生猪不同年龄阶段均有可能发生,其中幼猪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会给生猪养殖带来严重的损失。如果成年猪患有该病,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需要通过血液检测进行确诊。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3种类型[3]。发病后病猪体温上升,处于40~42 ℃,食欲下降,甚至停止采食,呼吸系统功能受限;病猪皮肤呈潮红色,毛发缺少光泽,便秘症状明显;后期皮肤及黏膜病变问题明显,毛孔出血,腹泻加重,尿液变为茶色。如果母猪发病,会引发流产或者导致胎儿死亡。急性型病猪的乳房或者阴唇部位出现水肿现象,乳汁分泌量大幅度减少;慢性型病猪则出现身体衰弱现象,黄疸症状明显,不再发情,配种后无法怀孕。仔猪发病后皮肤潮红,食量减少,贫血症状明显,粪便颜色为深黄色,带有较为明显的腥臭味,死亡率高达90%。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可选用土霉素和四环素,根据猪的体质量进行给药,一般用药量为10 mg/kg,1 d/次,连续治疗两三天。贝尼尔是常用的猪瘟治疗药物,一般用药量为5~10 mg/kg,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对药物进行稀释,通常稀释为5%溶液即可,利用肌内注射的方式给药,1 d/次,连续给药3 d。
1.4 猪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人群感染率极高,在猪群中传播速度较快,会导致猪场内所有生猪均出现发病现象。猪弓形虫病经常发生于体质量10~50 kg的仔猪猪群,多数属于急性发病,会导致患病猪突然出现不进食现象,体温保持在41 ℃以上,呼吸较为局促,眼睛内部出现大量分泌物[4],便秘、呕吐症状明显,精神萎靡。持续发病后会产生神经性症状,后肢麻痹。发病后期,病猪身体多个部位出现出血点,最终因为呼吸功能障碍及体温持续下降而死亡。
磺胺类药物是最为常见的治疗猪弓形虫病的药物。例如,可利用磺胺嘧啶、乙胺嘧啶,分别按照70、60 mg/kg的标准口服,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5 d。如果是首次发病,则服用次数需要加倍。选用磺胺六甲氧嘧啶(SMM)进行治疗时,按照60 mg/kg的标准肌内注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5 d;选用增效磺胺五甲氧嘧啶(含2%的三甲氧苄氨嘧啶)进行治疗时,按照0.2 mL/kg的标准肌肉注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5 d;选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进行治疗时,按照100 mg/kg的标准静脉注射或口服,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两三天。
1.5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也是较为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发病速度较快,会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传播。发病后,病猪体温上升,精神沉郁,不再进食,呼吸症状明显,部分病猪甚至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病症便死亡。猪链球菌病常见有败血型、脑膜炎型、淋巴结脓肿型、关节炎型,其中关节炎型危害最严重。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主要是由急性败血型及脑膜炎型发展而来的,病猪在发病过程中关节出现明显的炎性症,如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无法正常活动,发病时间在14~21 d,剖检可以发现关节位置的软骨出现坏死现象,存在多发性化脓症状。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通常发生于70~90日龄的仔猪,发病初期病猪体温保持在40.0~42.5 ℃,便秘症状明显,存在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如磨牙、昏睡;发病后期病猪呼吸功能障碍明显,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出现死亡现象。
治疗猪链球菌病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药物,如四环素及恩诺沙星,连续用药7 d[5]。如果病症较为严重,可以为病猪静脉注射50%葡萄糖25 mL、0.9%生理盐水25 mL、10%安钠咖10 mL及维生素C1 500 mg,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 d。如果是新生仔猪患有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可以使用小诺米星120 mg和柴胡注射液2 mL进行混合治疗,每天给药4次,连续给药两三天。针对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可使用抗生素1~2 mg/kg进行治疗,每天给药2次。
2 常见猪病预防措施
2.1 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猪场
猪场位置的选择极其关键,需要确保猪场远离居民区、工业区,防止在养殖过程中因污染问题而影响附近环境,也可以避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给猪场水源造成污染。最好挑选绿化较好的区域建设猪场,可以为生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6]。
2.2 重视环境卫生管理
强化养殖场人员及车辆出入管理,无论是人员还是物料进入养殖场,都必须进行消毒。及时清理猪舍内部的粪便和其他杂物,以避免病菌大量滋生,并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为生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降低猪病发生率。
2.3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外界环境突然变化会导致生猪产生应激反应,降低生猪的免疫力。特别是冬季气温突然下降,会给生猪的呼吸系统造成影响,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需要加强防寒保暖,尤其是针对仔猪,需要在猪舍内部安装可以提升室内温度的装置,并根据生猪体温的变化调控取暖设备,以促进生猪健康生长[7]。
2.4 做好定期驱虫
部分寄生虫会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影响生猪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生猪死亡。定期驱虫能够有效避免寄生虫病的出现及传播,养殖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药物进行驱虫。通常,在母猪分娩前两三周驱虫,在母猪配种前2周驱虫;春季及秋季分别对公猪进行1次驱虫;对育肥猪而言,在35~40日龄进行驱虫,如果猪虱及疥螨较多,应每隔10 d进行一次驱虫。通常,可以选用伊维菌素或者阿维菌素进行驱虫。
2.5 优化饲养管理模式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饲料,并根据生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合理搭配饲料,满足生猪在各个阶段对于蛋白质、脂肪及微量元素等的需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有利于提升生猪的抵抗力,尽可能避免生猪感染疾病。另外,需要根据气温和生猪进食习惯的变化适当调整能量饲料的供给比例,特别是夏季温度较高,可以在饲料中增加西瓜皮,在提高适口性的同时缓解高温给生猪带来的不适感。引进生猪时,应先将其单独隔离饲养,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选择是否和原猪群混合饲养,避免因其引进导致病害蔓延。
2.6 定期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避免生猪发病的有效手段[8]。因此,猪场应在合适的时间安排接种疫苗。疫苗接种后,需要在第3周收集抗体样本,分析免疫屏障的形成情况,并根据生猪体内的抗体情况确认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以此来强化对疾病的预防效果。猪瘟疫苗通常在仔猪21、50、75日龄分别注射1次,口蹄疫疫苗通常在仔猪15、35、80日龄分别注射一次,每年3月和8月分别对种猪注射乙型脑炎疫苗。
3 加强猪病检疫工作
做好动物检疫工作是保证畜牧产品安全的关键。但是,当前生猪检疫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无法及时了解猪群疾病发生情况,对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保证检疫工作开展质量。
3.1 加强屠宰检疫
屠宰检疫是生猪检疫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以往部分地区的屠宰检疫工作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部分不合格猪肉进入了市场。因此,屠宰场必须加大屠宰检疫工作开展力度。生猪入场时需要进行疫病检查,通过外表观察及血液检验等方式判断其是否存在疾病;如果发现带病生猪,需要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屠宰场内部进行消毒。屠宰时也需要进行检查,观察生猪内脏是否出现病变[9]。另外,屠宰场需要积极引进新型检疫设备,提高检疫工作效率,确保可以满足检疫需求,提升检疫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