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的危害特点与防治技术

作者: 黄成丽

[摘 要] 草地贪夜蛾具有寄主范围广、适生区域宽、繁殖能力强、入侵速度快和产生危害大等危害特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为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需要及时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防治草地贪夜蛾,并采取发生情况分区预测、临时应急防控、长期稳定防控等防控措施,将草地贪夜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危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6--3

0 引言

草地贪夜蛾原生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人类商贸活动的频繁开展,在全球传播广泛,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草地贪夜蛾;2018年底,我国云南省首次出现草地贪夜蛾;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全国大规模扩散,同年见虫面积超过100万hm2,实际危害面积16.4万hm2。国外传入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是玉米偏好型,一旦玉米田间发生草地贪夜蛾危害,会导致玉米大量减产或绝收。为防止草地贪夜蛾的进一步扩散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笔者重点对草地贪夜蛾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技术进行论述,期望能帮助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及早预防和消灭草地贪夜蛾。

1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及危害特点

1.1 寄主范围广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外来物种,其食源多样,寄主植物种类超过300种,包括玉米、高粱、小麦、水稻和大豆等,偶尔还会危害葡萄、草莓、桃等[1]。从现有对草地贪夜蛾的研究来看,按其取食种类可以划分为玉米偏好型和水稻偏好型,两种类型的草地贪夜蛾形态基本一致,不易区分,但是两者偏好取食不同的植物。目前,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是玉米偏好型,是否有水稻偏好型草地贪夜蛾传入还不得而知。

1.2 适生区域宽

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地区,都有草地贪夜蛾入侵。目前,其入侵范围北至加拿大南部,南达阿根廷,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给全球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草地贪夜蛾的不断入侵和扩散,我国南北方均发现了该入侵物种,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1.3 繁殖能力强

适宜草地贪夜蛾繁殖和发育的温度为11~30 ℃。草地贪夜蛾生命周期不长,一般一个世代24~40 d,一年可发生多代,在气候湿热的地区一年甚至发生超10代[2]。草地贪夜蛾以卵块形式产卵,一个卵块上通常有100余粒,一只雌虫一生可以产卵900粒以上,营养越丰富,产卵越多。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止繁殖。由此可见,在温热的环境中,草地贪夜蛾的繁殖速度很快,繁殖力惊人。

1.4 入侵速度快

草地贪夜蛾飞行速度快,成虫一晚能飞行100 km,能够快速从一个地方飞到另外一个地方,扩散能力强。草地贪夜蛾最初可能是随着人类商贸活动从美洲传入非洲,自从2016年在非洲发现后,2年内就扩散到几乎整个非洲大陆。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可能来自缅甸,在季风的帮助下,其跨区域流动更快,

3个昼夜就可以飞过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1.5 产生危害大

草地贪夜蛾在高龄幼虫期会暴饮暴食,导致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叶片破烂、植株倒伏,一般会造成农作物减产20%~30%,严重时会导致绝收[3]。此外,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抗药性强,不易被消灭。在我国,草地贪夜蛾随玉米种植区域迁移,很多玉米种植户深受其害。

2 草地贪夜蛾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技术

一是在农作物种植后,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增加钾肥施用量,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二是合理种植农作物,保证农田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在农田周围建设“缓冲区”,如在玉米地周围设置林地,确保草地贪夜蛾的天敌能在玉米地周围生存。三是根据当地的温度、湿度等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避开草地贪夜蛾高发期。四是在农田地种植能驱赶草地贪夜蛾的植物,然后在农田周围种植对草地贪夜蛾更有吸引力的植物,减少玉米上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五是选择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抗性的农作物品种[4]。

2.2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草地贪夜蛾的天敌、病原微生物、生物农药等,可以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控。一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天敌。草地贪夜蛾在美洲本土有大量天敌,所以其对农作物的危害能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黑卵蜂、寄蝇、赤眼蜂等都是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性天敌,利用这些天敌能控制草地贪夜蛾的数量。此外,蚂蚁、瓢虫、益蝽等昆虫也会捕食草地贪夜蛾。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草地贪夜蛾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白僵菌、绿僵菌、病原线虫等。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死率在96%以上,但是在田间实际应用时灭杀效果不明显,将白僵菌、绿僵菌与毒死蜱、多杀霉素进行组合应用,能有效提升草地贪夜蛾的死亡率;在田间试验中,将小杆线虫与虱螨脲组合,能取得非常好的杀虫效果,草地贪夜蛾死亡率在57%以上[5]。三是利用生物农药。因为草地贪夜蛾在国外暴发时间早,所以国外对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农药研制走在前列,如从万寿菊、波尔多树、嘉宝果、楝树等植物中提取相关物质,对草地贪夜蛾有很好的毒杀作用。其中,植物中提取的松黄烷酮不仅能抑制草地贪夜蛾取食,还能驱赶草地贪夜蛾。

2.3 物理防治技术

根据草地贪夜蛾对灯光、颜色或性信息素的偏好,可以采取对农作物没有损伤的物理方式,消灭草地贪夜蛾。一方面,可以利用草地贪夜蛾趋光的特点,利用杀虫灯灭虫,搭配食诱剂或性诱剂,杀虫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草地贪夜蛾趋色的特点对其进行灭杀,如农作物播种后利用黄板或蓝板捕杀成虫,防止草地贪夜蛾泛滥。

2.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就是使用化学药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灭杀,也是目前消灭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方法。目前,可用于灭杀草地贪夜蛾的化学药剂包括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氯氟氰菊酯等。但是,随着农药使用面积的扩大,草地贪夜蛾的耐药性和抗药性有所提升,一些化学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灭杀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杀灭活性;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含量5%)水分散粒剂对灭杀草地贪夜蛾有一定效果,适合应急使用。

3 我国草地贪夜蛾防控策略

3.1 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分区预测

根据草地贪夜蛾生活习性和生存特点,预计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一定时间段内无法被消灭,灭虫工作存在长期性。因此,按照草地贪夜蛾灾害发生特点和频率,可以将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分为3类。一是常年灾害发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如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南部、福建省南部等地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危害。二是周期性居留区,大致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地区。该区域气温回升,草地贪夜蛾开始繁殖、种群壮大;当冬季来临,温度降低,当地草地贪夜蛾则蛰伏起来,待到第2年春暖花开之际,又与常年灾害发生区迁移来的草地贪夜蛾互相混种繁殖。草地贪夜蛾可能把这些地区作为跳板,形成次级迁飞源或完全适应当地环境。三是周期性侵入区,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28°以北。由于当地冬季寒冷,草地贪夜蛾无法越冬,只有在夏季温暖时节,才会有一些从南方迁飞来的草地贪夜蛾。

3.2 及时采取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

草地贪夜蛾属于入侵生物,在我国缺乏相应的天敌,对农作物危害极大。由于该虫已经入侵的区域和可能入侵的区域广泛,且本身难以被全部灭杀,因而要做好长期与之斗争的准备。在我国草地贪夜蛾常年灾害发生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草地贪夜蛾的生活习性和规律,及时进行监测预警,并为农户提供灭杀技术支持,防止该物种肆无忌惮地破坏农作物。当然,我国的大多数地区都需要在临时应急防控和长期稳定防控方面下功夫,确保草地贪夜蛾农业灾害得到控制。

3.2.1 草地贪夜蛾临时应急防控措施。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措施是指在其危害巨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诱杀和药剂毒杀的方式,通常来说就是做好“两控”工作。“两控”,一是控制成虫数量,减少虫源,防止草地贪夜蛾无序繁殖和扩散;二是控制幼虫数量,因为草地贪夜蛾幼虫容易被灭杀,所以“抓早”灭虫可以减少农作物损失。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做法包括设置黑光灯和利用性信息素、食诱剂或黄板等对成虫进行灭杀,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含量5%)水分散粒剂等化学药剂毒杀幼虫。在草地贪夜蛾高发重发地区,应该提前采取上述措施,尽量将草地贪夜蛾消除在萌芽状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不能同时混用,否则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很可能会误食中毒的草地贪夜蛾,导致天敌自身也被药剂毒杀。

3.2.2 草地贪夜蛾长期稳定防控措施。因草地贪夜蛾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各地要对虫源和迁飞成虫进行研究,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防止草地贪夜蛾灾害扩大。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由各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牵头,采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提前制订草地贪夜蛾入侵防治方案。在草地贪夜蛾入侵初期,抓住其入侵范围小、成虫数量少、产卵不及时的特点,提前采用物理防治措施,最大限度消灭草地贪夜蛾。二是加强各类保障。各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申请草地贪夜蛾预防专项经费,从人员、物资等方面提供保障。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使其掌握草地贪夜蛾防治知识,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增强主体意识,提前采取措施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在草地贪夜蛾重点发生区,乡镇农技人员要经常到田间地头发动种植户联防、联控,免费向农户发放优质化学药剂,确保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三是强化宣传推广。各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综合利用小视频、微信公众号和宣传横幅等途径,向农户普及草地贪夜蛾的特征和危害,通过印制宣传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草地贪夜蛾防治知识。四是严格控制虫源。由于草地贪夜蛾繁殖速度快、迁飞能力强,因而控制虫源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及时处理越冬虫卵。在周期性居留区,草地贪夜蛾在冬季需要靠寄生存活。此时,种植人员要及时处理田地里的秸秆、杂草等,对土地进行深翻,破坏草地贪夜蛾的生存基础。另一方面,要控制迁飞虫源。在我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云南省等地,要控制迁飞虫源,做好点杀点治、带药侦察或统防统治,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切实减少北飞的草地贪夜蛾虫源数量[6]。五是科学开展防控。各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农技人员对草地贪夜蛾入侵情况进行监测,重点观察玉米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并上报。为避免草地贪夜蛾灾情扩大,在草地贪夜蛾高发区应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或者进行混种,想方设法控制草地贪夜蛾数量。

4 结语

草地贪夜蛾会对玉米、高粱、水稻等农作物栽培带来巨大危害。为了将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的损害降至最低,农技部门要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时间、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等进行综合防治,保障玉米、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磊,陈科伟,钟国华,等.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防控研究进展及防控策略探讨[J].环境昆虫学报,2019(3):479-487.

[2]孙鸿浩,夏宝国.浅谈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20(27):38-39.

[3]丁海华,何美兰,刘会,等.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危害及防控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2020(20):24-25.

[4]万敏,太红坤,顾蕊,等.草地贪夜蛾对云南德宏玉米经济损失评估及防治措施调查[J].植物保护,2022(1):220-226.

[5]黄文艺.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治策略探析[J].种子科技,2021(18):74-75.

[6]廖贡献.玉米草地贪夜蛾常态化防控机制的构建思路[J].南方农业,2021(18):38-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