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尹松旭 朴春红[摘 要] 随着养殖业和工业的发展,市场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玉米生产管理,在选地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水肥控制、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予以加强,从而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目的,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 玉米;水肥;播种;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6--3
0 引言
吉林省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从全国来看,多年来吉林省玉米的商品量、商品率、出口量、人均占有量均居前位。吉林省的玉米种植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笔者分析了玉米栽培各环节的技术要点,希望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有所帮助。
1 选地与整地
在玉米栽培地块选择上,以地块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强、排水力强的沙壤土为首选,黏重、盐碱严重、土壤肥力差的地块不宜作为种植地。所选地块要排灌方便、交通便捷,土壤pH值宜在6.5~7.0,且地块要避开风口。
地块选好后,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也可在早春翻耕,耕深在20~30 cm,耕后再进行耙耢镇压,达到土壤疏松、平整的目的。在整地的同时可根据地力情况施入有机肥作为基肥。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利于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近年来,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种植户多采用免耕技术进行播种,可以免去整地深翻的环节,不破坏地表,利于保墒和避免风蚀,利于春季抓苗。实践表明,应用免耕技术进行播种,玉米的产量稳定。至于是否整地,各地可根据耕种条件进行合理选择[1]。
2 品种选定
种植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经过当地种子管理部门审定的种子,最好选择试种3 a以上且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良好的品种。二是要确保所选玉米品种能适应当地环境,以确保其能够正常成熟。三是品种选定前要充分了解当地往年易发生的玉米病虫害种类,选择抗病或耐病品种,通过品种自身的抗性降低病虫害危害程度,实现优质高产目标。四是选择耐密、抗倒伏品种。选用该类品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增产潜力,达到高产出的目标。吉林省常用的优良玉米品种很多,如吉第816、先玉335、农华101、郑单958、迪卡007、通禾899、吉农大823、通禾836和吉粳809等。
3 种子选购
种植户在选购种子时要到证照齐全的、正规的种子经销单位购买,要查看种子销售单位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种植户在购买玉米种子时一定要妥善保管信誉卡,日后出现种子质量问题时将其作为索赔依据。在购种时,种植户要查看种子外包装是否完整,标签内容是否明确;要选择光泽度好,籽粒饱满,大小均匀,无霉变、无病害的种子[2]。按国家标准《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 4404.1—2008)规定,一级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二级种子纯度不低于96%,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在13%以下。符合标准的种子的大小、色泽、粒形等差别较小,多数纯度较高。
4 种子处理
4.1 晒种
选择晴朗天气,在10:00—16:00,将种子摊放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暴晒2~3 d,每天16:00光照减弱后再收回室内,避免受潮。此外,种植户在晒种的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确保上下层种子都能接受到光照。通过晒种,能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的细菌,达到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的效果,同时激发种子活性,促进发芽,提前出苗。晒种时,注意不要在铁器、水泥地上进行,避免高温伤种。
4.2 浸种催芽
浸种催芽有冷水浸种和温水浸种2种方式。冷水浸种:将种子置于冷水中浸泡12~24 h,水面要没过种子,然后捞出晾干种子表皮水分便可播种。温水浸种:将种子置于温度为45~50 ℃的温水中浸泡6~10 h,然后捞出置于阴凉处,晾干种子表皮水分后可随时播种。通过温水浸泡,能杀死种子表面附着的黑粉病菌、炭疽病菌等病菌,降低病害发生率。
4.3 药剂处理
一种方法是进行药剂拌种,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干种子质量的0.2%拌种,或者用50%辛硫磷乳油按药、水、种子质量1∶100∶1 000的比例拌种,拌后装密封袋中闷种4~6 h,然后便可以播种,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确保苗全、苗壮。另一种方法是进行种子包衣处理,用呋喃丹12%、三唑酮1.5%、多菌灵3.5%、锌肥和成膜剂制作包衣剂,然后将种子与包衣剂按40∶1的质量比均匀混合,使包衣剂在种子表面形成药膜,然后将种子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5 适时播种
吉林省的玉米种植时间主要是春季,当5~10 cm土层温度稳定维持在10 ℃以上时便可播种,偏盐碱地块要在土壤温度升高至13 ℃以上时再播,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发芽出苗。在温度15 ℃以上时播种,基本8~10 d便可出苗;如果20℃以上时播种,基本7 d便可以出苗。每年4月20日至5月10日是吉林省玉米的最佳播期。播种前,种植户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试播种机,确定好株行距、播种深度、镇压强度、种肥配比等再播种[3]。
6 田间管理
6.1 适时补苗
传统人工播种往往1穴多粒,出苗后要进行间苗,种植户可以将多余苗移栽到缺苗处补全。现采用机械播种,基本能精确控制1穴1粒种子。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时,种植户要及时进行补种,或者提前在圃地进行育苗,发现大田缺苗后进行移栽。补苗宜在阴天或雨后进行,栽后及时浇透水,确保幼苗成活。
6.2 适时灌排
玉米生长期间对水分需求较大,因此,种植户要做好水分管理,保证玉米所需水分供应充足。玉米在出苗期和苗期耗水较少,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即可;拔节至抽穗开花期需水量最大,总耗水量以占玉米一生耗水的45%~50%,这一时期土壤含水量以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灌浆成熟期需水量相对减少,要求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种植户要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及土壤含水量合理灌溉如雨季地块积水,要及时排水,避免长期浸根。
6.3 合理施肥
6.3.1 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667 m2施有机肥2 000~3 000 kg、磷钾肥及尿素复合肥10~15 kg。整地起垄时一次施入播种沟内,施入地下10~15 cm处,满足植株生长需要。
6.3.2 齐苗肥。玉米播后10~15 d后,陆续出苗,但由于土壤养分、光照、种子活性等各不相同,幼苗的生长速度往往有所差异。为促进苗齐、苗壮,种植户可以在玉米出苗时施1次苗肥,667 m2施尿素8~10 kg左右,促进弱苗快速生长。
6.3.3 拔节肥。玉米长到7~9片叶时,植株正处在拔节期,此时要轻施拔节肥,667 m2施尿素15~20 kg。施拔节肥利于玉米根系发育,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有效防止空秆,提高抗倒伏能力。
6.3.4 攻穗肥。玉米进入喇叭口期时,也就是当玉米植株长到11~12片叶时,种植户要重施孕穗肥,667 m2施尿素20~25 kg。施用穗肥能有效避免果穗秃顶、秕粒多,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孕穗肥以手可以摸到雄穗时施用为宜,长势弱可早施,苗势旺可适当晚施。
6.3.5 粒肥。粒肥的施用要根据玉米的长势决定。如果前期施肥不足,果穗节下部黄叶多,有脱肥情况出现,就要补施粒肥;如果玉米整体长势旺盛,则可以不施。玉米果穗吐丝期是施用粒肥的最佳时期,667 m2施尿素2~3 kg。粒肥不可施用过多,避免植株贪青徒长造成晚熟。
为保证玉米生长质量,种植户要因时、因地、因需施肥,按不同的生长阶段有针对性地施用。此外,施肥时不可太接近玉米根部,以免发生烧苗情况;尿素、复合肥等施后要覆土,以免影响植株吸收,造成浪费[4]。
6.4 中耕除草
适时中耕能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利于微生物繁殖,加速有机质分解,起到灭虫的效果,也能抑制杂草生长。中耕可分3次进行:第1次在定苗前用小犁深耕,但不培土,一般在幼苗4~5叶时进行;第2次在幼苗长到30 cm高时进行,适当加大耕深,少量培土;第3次中耕在植株拔节前进行,耕深在9~12 cm,增加培土量,起大垄。
及时除草能避免生长过旺的杂草与玉米植株争夺水分、养分,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促进植株生长。因此,除草时种植户需要秉持“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采用人工除大草和喷洒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在使用除草剂时,种植户要选对药剂类型,喷洒时严守操作规程,正确用药,避免操作不当达不到除草效果。
7 病虫害防治
7.1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都是由蠕孢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对玉米的叶片及叶鞘造成危害,发病严重时也会危害玉米的果穗和苞叶,导致玉米植株发育受到影响,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玉米大、小斑病现广泛存在于玉米各产区,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危害较重的病害。
为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种植户可选用高产优质兼抗病的玉米杂交种;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玉米;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翻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植株抽雄后,可以选用70%品润水分散粒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周喷药1次,连喷两三次,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7.2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病害,也叫玉米瘤黑粉病,主要危害玉米茎、叶、花、雄穗、果穗和气生根等组织和器官,导致玉米植株茎秆扭曲,生长受阻。若玉米早期受害,则果穗小,严重的不结穗。
为防治玉米黑粉病,种植户可选用抗病的杂交品种,淘汰易感病品种;当田间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间集中销毁,控制菌源;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收获后要清理田地,清除菌源;农家肥要灭菌后再施用,病区实施轮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三唑酮进行拌种,降低病害发生率;在玉米抽雄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对植株的基部进行喷洒防治。
7.3 玉米黏虫
黏虫是玉米十分常见的害虫之一,由于其成虫具有迁飞性,所以也叫行军虫。黏虫幼虫以暴食玉米叶片危害,短期内就会吃光植株叶片,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黏虫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多发生在雨水多的年份。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是黏虫的主要天敌。
为防治黏虫,种植户要综合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进行防治。例如,利用黏虫成虫的趋光趋化特性,采用糖醋液、性诱剂、黑光灯等捕杀成虫,减少虫卵数,降低虫口密度;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遇多雨潮湿天气,发现黏虫发生苗头,每667 m2使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 g兑水40 kg、20%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达到杀灭幼虫的目的。
7.4 玉米螟
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的心叶、叶片、茎秆、幼穗,也叫钻心虫。玉米整个生长期都会受到玉米螟的危害,导致植株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品质下降。此害虫对多种作物都会产生危害,是世界性害虫之一。
为防治玉米螟,种植户可用赤眼蜂灭卵以及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治螟进行生物防治;也可用黑光灯、性诱剂诱杀成虫;在心叶期,每667 m2用1.5%辛硫磷颗粒剂1.5~2.0 kg撒施于玉米心叶内,或者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对玉米心叶内喷雾[5]。
参考文献:
[1]劳创明.关于玉米栽培技术的探讨[J].新农村(黑龙江),2016(4):49.
[2]白建华.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寻[J].新农村(黑龙江),2017(33):49.
[3]张艳.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分析[J].新农业,2021(10):90-91.
[4]娄洋.浅谈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J].种子科技,2018(2):61-63.
[5]罗玉鑫.关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研究,2019(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