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河下滨河绿地植物配植及景观调查研究

作者: 贺惠文 钱语同

江苏省南河下滨河绿地植物配植及景观调查研究0

[摘 要]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建设项目正在大力开展,运河沿岸滨河绿地景观急需改善。基于此,对江苏省南河下(徐凝门桥至南门码头)滨河绿地植被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植物种类结构、植物配植方法及景观设计模式。结果表明,南河下滨河绿地植物种类共计57种,隶属于36科47属。植物群落乔灌比为0.96,常落比为0.74,植物种类多采用乡土树种,观花观果型树种丰富,植物配植合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南河下滨河绿地景观建设提出改善措施:丰富植物种类,有效提高绿量;重构设计元素,凸显文化特色;加强养护管理,改善绿化效果;注重夜景营造,创造运河浏览线。

[关键词] 滨河绿地;植物配植;景观设计;南河下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6--4

0 引言

江苏省扬州城自古以来就与运河同生共长,运河也见证了扬州城的历史变迁。古运河穿城而过,在城区东南角折弯转向,此地名为“康山”[1]。康山沿岸堤岸高耸,河堤下的街道即为河下街。河下街最初分南、中、北三段,但只有南河下街区保留至今,繁盛依旧。南河下街区南向的滨河绿地作为古运河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城区的一道绿色风景线,为周边居民及来往游客提供了休憩游玩的好去处[2]。南河下滨河绿地植物种类丰富,景观效果多样,作为开放式城市绿地,同时位于老城区内,每日游客量较大。因此,调查和研究其景观现状具有较大实践意义,能够为提高运河周边滨河绿地景观观赏性提供可靠依据。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扬州市位于华东地区江苏省中部,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该地四季分明,其中冬季时间偏长,而春秋季时间较短,昼夜温差明显,日照充足,降水量丰富,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扬州市城区内水网丰富,运河贯穿了扬州湖河,连接了扬州地域[3]。运河沿岸景观秀丽,独具江南特色。此次调查范围为运河沿岸南河下段绿地植物,视野开阔,生态优美,植物繁多,配植巧妙。

1.2 研究方法

利用普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开展分块调查,拍摄实物,归纳数据。在实地考察南河下滨河绿地植物景观的基础上,分析滨河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总结植物配植设计改良方案。

1.3 绿地选择

调查区域选取了古运河扬州段所流经的南河下街区沿岸的滨河绿地,东起徐凝门桥,沿南通东路,西至南门码头,全长1.4 km[4]。全程为临街开放型绿地,植被种类丰富,沿途有多个出入口贯穿其中,方便周边居民及游客参观游览。滨河绿地临河而建,自然条件优越,光照、水分条件充足,建成时间较久。其内植被生长良好,郁郁葱葱、富有生机。植物群落分层明显,多以乔、灌、草为主,稳定期较长。植被多采用自然式配植方式,搭配建筑及园林小品,景观灵动。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南河下滨河绿地植被分布现状,了解该区域绿地植物种类,分析植物群落结构和景观设计特点。将调查区域内所有植物按生活型进行分类 ,结果如表1所示。

2.1 物种组成分析

如表1所示,南河下滨河绿地植物种类共计57种,隶属于36科49属;共有乔木26种,包括落叶型乔木20种,常绿型乔木6种;共有灌木27种,包括落叶型灌木10种,常绿型灌木17种;藤本植物1种;草本及其他类型植物3种。该群落乔灌比为0.96,常落比为0.74,植物搭配合理。高大乔木主要有香樟、枫杨、女贞、榆树、朴树,树体高大,长势良好;灌木主要包括黄杨、红花檵木、金叶女贞、无刺枸骨和青木,通过定期修剪组成规则式绿篱;地被植物以紫苏为主,覆盖地面;藤本植物应用较少。研究区域内树种在科系分布方面差异较显著,木樨科和蔷薇科植物种类最多(8种),分别占总数14.0%;其次是榆科植物(3种),占总数5.3%;木兰科、小檗科、豆科、柏科分别有2种,分别占总数3.5%;其他科系植物均为1种。

2.2 植物观赏性分析

南河下滨河绿地植物种类多样,生态系统稳定性高,观赏期长。随着四季气候的改变,该地植物群落景观也不断发生变化。春夏季观花植物包括琼花、紫薇、合欢、紫荆、碧桃、玫瑰、云南黄馨、探春花、金钟花、毛杜鹃和黄栀子,秋季观果型树种包括垂丝海棠、火棘、柿树、枣树、石榴、十大功劳和无刺枸骨,冬季观干型树种包括龙柏、日本五针松、棕榈。还有众多秋色叶树种及彩色叶树种,为整个群落景观增添色彩[5]。秋色叶树种包括银杏、石楠、爬山虎;常年异色叶树种包括红枫、紫叶李、红花檵木等。该绿地位于老城区内,周边建筑物限高,因此没有高楼破坏景观完整度。纵观整片绿地,林冠线和林缘线曲折丰富,富有变化;其内植被郁郁葱葱,富有生机。

2.3 植物配植分析

南河下滨河绿地有两条游览路线,包括临水路线和林荫步道,植物景观各具特色。临水路线景观采用规则式布置,一眼望去整齐划一。沿途设置较多亲水平台,驳岸栽植垂柳、碧桃达到亲水效果,春季可呈现“桃红柳绿”的景观效果。生态护坡栽植乔灌草,既有观赏效果,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洪护堤作用。另一条游览路线林荫步道则采用自然式配植方式,步道蜿蜒曲折而不冗长,沿路两侧一步一景。部分区域采用微地形处理,大面积栽植红花檵木、黄杨等常绿灌木,修剪成波纹状绿篱带,周边搭配海桐、无刺枸骨作为点缀,形成色彩丰富、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草地栽植高大乔木,如广玉兰、女贞、合欢等,使地形起伏更加明显。下木空间栽植桂花、金钟花、云南黄馨等低矮灌木,既可以观叶,花开时节也是姿态万千。此外,笔者在滨河绿地发现有少量药用植物——叶荻,又名叶底珠,形态奇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步道中布置有亭子、假山等园林小品,亭子周围栽植垂丝海棠、紫荆、日本晚樱等观花型树种,让游客休憩的同时能将美景尽收眼底。藤本植物爬山虎攀附在假山岩石上,有效增加绿地绿量。广场周围群植竹类植物,很好体现古典园林风貌[6]。总体来说,该段绿地植物选择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同时积极运用一些外来植物增加群落结构丰富度。

2.4 景观设计优缺点分析

2.4.1 景观设计优点。该段绿地规划设计符合现代化城市绿地特点,便民亲民的同时,在运河边营造了观赏度较高的绿化景观。设计亮点在于该绿地浏览路线设计合理,分临水路线及林荫步道两条主路线,且景观风格各有特色,让游人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及习惯有多重选择空间;作为临街滨河绿地,绿化区域与周边城市环境衔接自然,设计专门步道通往街道及桥梁,便于行人来往穿梭;绿地内所选用的植物种类以银杏、香樟、琼花等乡土树种为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凸显地方特色[7]。

2.4.2 景观设计缺点。该段绿地占地面积广,但景观分区不够明确,只能基本满足人们休闲散步需求,可以适当增加儿童活动区及体育运动场所,提高绿地功能性。此外,该绿地位于历史文化古街,南临古运河,文化底蕴深厚,但绿地内景观设计偏日常化,缺少文化要素,弘扬历史文化不到位,仅有少数广场介绍街区历史。因此,设计人员在植物配植及设计过程中可融入地域文化,起到宣扬和传承作用[8]。笔者调查发现,绿地内植物存在养护管理粗放问题,除定期修剪规则式绿篱之外,其他树种基本自由生长,姿态不整齐,特别是临水路线植物采用统一规则式配植,长期缺乏整形修剪,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绿地夜间观赏效果不佳,路灯、地灯数量不足导致夜间照明有限,给游客傍晚散步带来不便。

3 景观改善措施

3.1 丰富植物种类,有效提高绿量

笔者通过分析绿地内现有树种种类,发现藤本植物应用较少,香花型树种欠缺,创建植物景观时缺乏配植新意。为此,设计人员应增加垂直绿化、植篱以及打造绿雕塑、桩景盆栽。藤本植物的应用可有效增加绿地绿量,提高生态效果。适宜栽植的藤本植物有紫藤、凌霄、络石、常春藤和金银忍冬等。香花型树种可带来视觉及嗅觉双重体验,同时增加植物种类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植物群落观赏效果及稳定性,如可栽植梅花、黄栀子、白兰花、牡丹等香花型乡土树种。

3.2 重构设计元素,凸显文化特色

南河下滨河绿地位于扬州市老城区内,历史文化悠久。设计方面,植物景观要结合鲜明的地域文化,运用不同的景观要素,结合盐商文化及运河文化,为整个绿地景观增添文化色彩,突显绿地文化特色[9]。园林小品可采用复古文物造型,在广场空地铸造文化典故说明图,让游客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特色。

3.3 加强养护管理,改善绿化效果

整个绿地范围内植物长势良好,但由于年限较久,平时疏于管理,导致植物自由生长,影响整体景观效果。因此,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滨河植物景观的人工养护,特别是长势过密树种,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修剪。同时,关注长势衰弱树种及植株,及时发现并更新,保证景观的观赏性。

3.4 注重夜景营造,创造运河游览线

绿地临近古运河,作为运河游览线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人员需要重视及加强其夜间景观的营造。尤其是随着夜游运河路线的开发,滨河沿岸绿地景观的灯光效果直接影响游人的体验。因此,面对绿地内路灯不足、夜间照明效果不佳的情况,首先要增加夜灯数量,其次要根据群落特点布置彩灯及灯带,特别是临水景观,要用灯光投射营造出璀璨的夜景,倒映在水面,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10]。

4 结语

扬州市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城市绿地面积日益增多。只有充分挖掘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美化功能,才能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古运河沿岸风景旅游开发也是扬州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随着水上游览路线的开发,运河沿岸景观改造刻不容缓。改造运河沿岸景观,不仅有利于展现城市风貌,对于传播古运河历史文化也有积极意义[11]。

参考文献:

[1]徐勇,张亚平,王伟娜,等.健康城市视角下的体育公园规划特征及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园林,2018(5):71-75.

[2]王洪成.探索城市生态修复的低碳园林途径[J].风景园林,2017(11):80-85.

[3]徐海东,郭迎新,周云,等.水城共融的滨河景观规划探索:基于河城关系之景观边缘效应向心力的研究[J].现代园艺,2022(9):134-136.

[4]关晓曦.城镇型碧道的人文特色景观规划:以深圳新桥河碧道景观规划为例[J].现代园艺,2021(14):75-77.

[5]刘镕,李渊,何春容,等.月映荷池水街景观规划实践应用分析[J].居舍,2020(27):58-59.

[6]王磐岩,牛萌.打通城市绿地的“海绵”路径: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J].园林,2021(1):2-7.

[7]李尉铭.运河文化影响下的扬州传统园林及其活态保护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23):90-92.

[8]王建国,杨俊宴.历史廊道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探索: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案例[J].城市规划,2017(8):65-74.

[9]王瑞琦,张云路,李雄.新时代乡村绿化美化的美学途径与科学导则[J].中国园林,2020(1):5-12.

[10]何凡.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J].环境工程,2021(9):245.

[11]王伟嘉,朱振通,周洲,等.新韵水岸,活力运河:杭州京杭运河东岸景观带总体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20(增刊2):111-1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