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
作者: 袁敬洋
[摘 要]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关乎农民群众的生活空间质量。因此,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以意识空间、表层空间和生活空间为基础的空间模型,分析三种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从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策略,确保农村环境整治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空间生产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6--3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措施,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牢牢把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思想认识提高等重要任务,采取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建管并重、长效运行,落实责任、紧密配合等措施,保证治理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1 农村人居环境与空间生产理论概述
1.1 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涉及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1993年前后,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现实问题,我国专家在借鉴希腊建筑师提出的“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论[1]。在此之后,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多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2],如城市规划相关学者从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和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人居环境优化策略;人类聚居学领域的相关学者系统地将人居环境分为“人类、自然、建筑、社会、关系网络”五大系统并进行研究。这一系列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1.2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是解释社会与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论,列菲弗尔(Lefebvre,1990)曾将空间生产划分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空间行为3个空间层次。在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经常会用到空间生产理论,而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很少运用,但是分析发现,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也遵循空间生产的相关规律。空间生产理论作为一种强调日常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关系理论,必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型构建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笔者从意识空间、表层空间和生活空间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型。其中,意识空间是一种官方的、概念化的政治文化空间,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规划部门做出的规划指导等[3]。表层空间是指对意识形态空间的实体表达,即将有关政策、相关指导落实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如房屋建筑风格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对农村具体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生活空间是指承载居民日常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如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及文化活动空间等。意识空间、表层空间、生活空间及活动主体居民的关系如图1所示。政府及相关机构所颁布的政策法规、规划往往对居民和人居环境的治理起着引导作用,属于自上而下的治理范畴。其具体表现为表层空间、意识空间与表层空间共同作用,对居民的生活空间进行重构。同时,居民基于自身对生活空间的使用感受,往往依照自己的意愿自下而上地影响着意识空间。由此构成了政府、居民与空间生产的网络模型。通过该网络模型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农村人居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全方位地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以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从意识空间、表层空间、生活空间3个方面入手,确保多方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
3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3.1 意识空间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意识空间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方面。我国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一般都有相应的规划,一般由上级政府组织安排专业人员进驻村庄调研后进行规划。在相关规划的具体编制及后续实施过程中,村级组织及村民的实际参与度明显偏低,在相关方面的话语权明显不够,缺少足够的认同感。这种情况的存在容易导致政府规划等无法落实到基层一线,难以得到足够的群众支持。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较多,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政府层面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缺少对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4]。不少村民对人居环境的理解比较狭隘,甚至不少人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大部分村民将人居环境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没有深刻精准把握人居环境包含的内容。
3.2 表层空间问题
表层空间是意识空间的表现实体,意识空间出现的问题会通过表层空间展示出来。基层环保机构及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加之居民的人居环境意识弱,从而导致出现了各种问题。一是整体污水处理水平低且不同区域的污水处理水平差异明显[5]。二是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存在乱扔乱放、随意掩埋和焚烧等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始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在管理上出现了各种问题。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该垃圾处理模式并不适用。三是农村公共厕所普遍存在无人监督、无人管理现象。
3.3 生活空间问题
生活空间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道路交通方面,虽然不少村庄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建设了大量的硬化道路,但还有不少街头巷尾是土路,一旦遇到连阴雨天气,道路非常泥泞,整体路况较差,增加了出现各种道路安全事故的可能[6]。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各种文体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乡村公共空间数量明显偏少,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理想,尤其是图书馆、文化馆等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尤为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虽然不少地方投资建立了文化广场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群众的公共空间需求,也有效释放了乡村基层一线的发展潜力,但是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养老院等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4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策
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型中,意识空间影响着居民的意识形态,同时决定了表层空间与生活空间;居民在整个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与意识空间相互作用,同时是生活空间的使用者。因此,笔者从意识空间、表层空间及生活空间3个维度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策。
4.1 意识空间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政府、相关单位及村民的多方参与,需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要涵盖村级组织、规划设计部门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确保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在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确保广大村民能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同时,需要明确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村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以简单易懂、基层群众理解认可的方式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村民充分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同时培养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了解自身在整治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及起到的作用,让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过程,有效确保环境整治成效。
4.2 表层空间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为此,相关技术部门应根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完善相关技术和模式,同时引进相关民营企业较为成熟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技术和厕所革命技术,既保证技术的多样性,又可以调动民营企业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表层空间治理需要资金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对所需的资金规模进行科学核算,保证资金投入充足,确保相关治理模式、技术、设施得到有效应用,在保证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充足的同时,还应预留一定的后期维护费用。此外,各地应健全相关奖惩机制,引导农民对污水进行合理排放、对垃圾进行分类,强化农民人居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4.3 生活空间整治
生活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载体,其整治重点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制。例如,交通管理部门应保证农村公路质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公路两侧配备排水设施和防护设施,避免出现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完善并拓展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尊重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乡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针对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居多的现状,相关部门应重点规划建设老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养老院等公共场所,还应建设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公共空间,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生活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共空间营造中,要合理进行规划布局,避免公共空间过于集中及闲置率过高。同时,要保护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如祠堂、寺庙、古街、古道等,传承传统文化习俗,留住“乡愁”。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总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仅是解决环境卫生等问题,而是一项综合性治理。笔者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农村人居环境中的意识空间、表层空间、生活空间为基础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型,分析3种空间的关系及其中现存的问题,并给出对应的整治对策,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新思路,希望为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尤云.人居科学“提升”人本要素[N].中华建筑报,2003-02-18(7).
[2]邹国良,刘娜娜,梁雁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PPP模式合作行为演化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2022(4):61-68.
[3]谭少华,高银宝,杨林川,等.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研究:以重庆市垫江县毕桥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9(19):54-61.
[4]李清.地域文化视域下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5):99-103.
[5]李郇.自下而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新特点[J].城市规划,2008(12):65-67.
[6]王永慧,张景岩.农村道路和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