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对策
作者: 胡德宁[摘 要]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重塑乡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渐趋失衡、人才短缺矛盾突出、新碳汇机制亟待完善等现实桎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抓产业振兴不放松,构建人才引进培育新机制、持续强化人才振兴硬支撑,探索农村碳汇交易新模式、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积极落实多样化就业方式、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助农;人才强农;绿色兴农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7--4
0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以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战略方向[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这一系列政策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于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2]。纵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在农村稳定安宁、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是农村地区还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产业不成熟、创新推动不系统等短板,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3]。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任务。因此,深入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1.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在淘汰落后产能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此过程中,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源源不断地涌入农村地区,政府部门可对农村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合理化、高级化发展。此外,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村地区依托特色优质资源,进一步激活产业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从而打造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1.2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成为阻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梗阻[4]。事实上,城市与乡村是共生共存的有机整体,二者相互依存、互促互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作出重要指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能够持续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和质量效益;另一方面能够持续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平等置换,实现农业农村深化改革。具体而言,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破除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壁垒,在城乡间形成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等要素的良性循环[5]。此外,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从而搭建起共惠共享、全民覆盖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发展。
1.3 提振农民消费水平,构建农村消费新格局
以往,受购买力和购买渠道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整体较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发生巨大转变,使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大大提升[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59 265亿元,较2020年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 931元,较2020年增长10.5%。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农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究其原因,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民财产收入、经营收入、转移收入等收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畅通了消费渠道,实现了农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进而构建了农村消费新格局。
2 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保证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7]。但也应注意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渐趋失衡、人才短缺矛盾突出、新碳汇机制亟待完善等挑战。
2.1 产业结构渐趋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与重大进展,但同时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现实桎梏[8]。这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二元对立是阻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致使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集中于城镇地区,而低端加工业、制造业、农业等低附加值产业被锁定于农村地区,长此以往使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渐趋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日趋凸显[9]。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单一,多以种植业为主导。同时,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不高,加之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低,导致农业发展质量总体欠佳。另一方面,农村的高阶次产业发展滞后,不利于农村经济较快和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多以种植业为主,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层次浅、程度低,导致农村高阶次产业发展落后[10]。此外,农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面临投入较少、总体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对农村产业结构均衡化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2.2 人才短缺矛盾突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持[11]。换言之,我国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素质人才为依托。然而,现阶段缺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阻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究其原因,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纵深发展致使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在城市经济日益繁荣的背景下,城市地区对中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大量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流转至城市地区,致使农村地区人才短缺问题越发突显[12]。二是农村发展环境难以吸引人才回流。农村地区普遍产业发展滞后、优质企业和就业平台较少,加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备,致使农村现有发展环境难以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因而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回巢”建设乡村。三是目前农村治理水平难以匹配有志青年的理想抱负。现阶段,农村基层治理组织成员主要由老年干部组成,管理队伍缺乏新鲜血液,新理念、新思想、先进管理方式等较难融入农村治理过程。落后的治理环境导致农村地区无法吸引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2.3 新碳汇机制亟待完善
在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乡村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发展为依托[12]。然而,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同时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生活成本增加、污染防治约束提升等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13]。一方面,农村地区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地。统计显示,农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8%,加之生活用煤排放等碳排放致使农村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14]。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然要通过调整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扩大绿色生产技术覆盖范围等方式,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在此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生产成本增加、创新动力不足的现实桎梏。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虽然拥有规模庞大的碳存储库,但在碳汇实践中生态造林投入成本巨大且回报慢,致使碳汇收益在短期内难以抵消农民造林投入。所以,有限的碳交易额并未给农民带来实质经济收益,同时无法通过碳汇变现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支持。
3 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关乎全局,关乎长远。迈入新发展阶段,紧抓产业振兴不放松、持续强化人才振兴硬支撑、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成为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着眼点。
3.1 产业助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抓产业振兴不放松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13]。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交叉融合,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政府部门应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共进,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引导先进要素支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具体而言,农村地区应统筹规划当地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承接城市地区部分优质产业,建立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走科技兴农之路。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3.2 人才强农:构建人才引进培育新机制,持续强化人才振兴硬支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效率和水平提供良好支撑。对此,农村地区可从“就地取才、任用贤才、多方聚才”3个方面出发,探索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一是“就地取才”,培养造就农村本土精英人才。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不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农村地区应合理高效利用这类人才,鼓励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优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农村基层政府应深度挖掘本土专业技能人才,为其提供专业技能培育场所,并定期开展交流、培训活动,切实有效造就本土人才。二是任用贤才,推进农村现代化治理。农村基层政府应关注治理队伍领导干部年龄偏高的现状,积极选拔具有优质教育背景和实际经验的青年干部,加快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进程。三是多方聚才,引进高质量人才投身农村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具优势的城镇地区理应反哺乡村,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对此,基层相关部门可结合地区实际,通过建立官网公开发布人才引进信息,加大农村人才引进力度,赋能农村经济发展。
3.3 绿色兴农:探索农村碳汇交易新模式,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坚定不移持续推进乡村碳减排。农村地区应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强化农村产业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向好并逐渐与碳排放“脱钩”。此外,农业部门应加强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绿色化转型。二是构建完善的农村碳汇交易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可从加强农业碳汇建设、健全多层级融资机制等出发,构建完善的农村碳汇交易机制,降低碳汇市场交易成本,提升碳汇变现的等价性与高效性。三是建立健全碳减排主体利益保护机制。农村地区应进一步推广碳减排新技术、新产品,优化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为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探索农村经济低碳转型新模式。此外,加快构建农村碳减排约束机制,持续加大碳减排资金补贴力度,尤其是困难群体补贴力度,持续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3.4 就业扶农:积极落实多样化就业方式,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落实多样化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第一,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农村地区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产业,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为农村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支持。第二,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创业,实现灵活就业。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以创业带动大量农民实现灵活就业。第三,加强农村项目建设,拓宽就业岗位提供渠道。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建设任务,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参与建设,实现农民就业增收。
4 结语
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突出意义。但也需要看到当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其原因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内生的循环机制,各类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农村地区作为相对独立、功能完整的经济单元,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汇集要素、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参考文献:
[1]谌炎.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