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路径探讨
作者: 任思
[摘 要] 在建设储备林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将储备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总结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储备林培育管理、合理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储备林建设融资难题、加强人才与技术支持、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促进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储备林建设;林下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17--3
0 引言
深化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是加强林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各地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生态物种等多方因素带来的诸多影响,紧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要求,以储备林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进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偏少,森林资源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因此,各个地区都在积极推进储备林建设,力求显著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在储备林建设过程中,各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二者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采用改良和培育现有林、保护珍稀林等积极有效措施,增加林业资源总量,增强了林业产业生产能力与供给能力,促进了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落实。
1.2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必经之路
我国以储备林建设为基础,将发展林下经济与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可在收获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此外,我国可通过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开发多种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林下土地资源,增加农林副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加快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让农村居民的“钱袋子”变得更鼓。同时,我国可还通过延长林业产业链,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难题,为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此可见,促进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3 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综合效益的关键一环
保障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对林业资源及林地资源的利用率,从开发单一型的林产资源,逐步向开发复合型林产资源迈进。这对于林业资源和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此外,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积极推进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经济的“远近结合”,既满足了短期经济效益需求,也符合林业产业战略发展基本要求,最终实现“近期得利,远期得林”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效应。我国在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同时,持续做好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可以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子。
2 我国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1 储备林建设任务繁重、成效突出
近年来,我国储备林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储备林建设任务面积和投资稳步增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我国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533万hm2,建设范围涵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表1可知,截至2018年底,我国多地实施了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任务完成度较高,尤其以储备林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项目等分项目实施情况最为理想。从2016—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储备林建设任务与建设投资情况来看,广东省储备林建设任务总面积为6.44万hm2,占全国储备林建设任务面积比重的2.84%,总投资达到了6 280.57万元,占全国储备林建设投资的0.18%。在此期间,无论是各个地区,还是全国的储备林建设面积都在不断增加,建设规模比较大的有广西、河北、江西、湖南、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1]。
2.2 林下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林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林业产业重要经济贡献点。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更要全力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巩固提升林下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各地都有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陆续建设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0余个,林下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总产值已突破6亿元。同时,广东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增多,包括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菜模式等多种模式,林下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融合度不够高,二者的协调发展依旧有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储备林建设与发展林下经济配套资源不够充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有待优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性与社会效益不够突出等。因此,各地要自觉践行“两山理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解决好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2]。
3 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3.1 加强储备林培育管理,合理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确保储备林健康生长,林业人员必须要做好林木抚育工作:根据林分生长情况,制定完善的储备林经营管理方案,合理进行抚育间伐,对稀疏林分补种合适的树种,提升储备林树种多样性,切实提高储备林林分质量。此外,林业部门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发展重心、森林结构等多方因素,合理选择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林业部门可以积极发展林菌模式,在林下种植食用菌,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食用菌栽培废料还能够作为肥料,有助于提高林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选择林菌模式时,林业部门需要充分考虑储备林的林下空气湿度、光照度、氧气含量、温差等相关因素,最好选择林下湿度较大、光照度较低、氧气含量充足且昼夜温差较小的区域发展林菌模式,以促进菌株生长,提高菌株产量和质量。林业部门还可以发展林禽模式,在林下养殖鸡、鸭、鹅等禽类,既可以用禽类粪便提供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还可以借助禽类提高林木的防病虫害能力,而且林下环境没有污染源,在此条件下养殖的鸡、鸭、鹅等禽类产品附加值普遍较高,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3]。在选择林禽模式时,林业部门应尽可能选择储备林生长5 a以上的区域,而且还应当考虑林下空间大小及造林密度等关键要素,确保禽类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光照度和氧气含量。为了持续扩大林禽模式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储备林建设,林业部门可以采用“林-草-畜”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更加稳固的生物产业链。
3.2 解决储备林建设融资难题
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合力才能完成。当前,我国储备林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有3个:自筹资金、国家财政营林补助及银行贷款,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占近80%份额。针对当前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林业部门必须要探索更丰富、更可行的融资渠道,缓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确保储备林建设及林下经济发展始终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为此,部分地区可以考虑采用“PPP融资模式”,由地方政府招标社会资本方,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管理储备林建设项目,当合作期满后,储备林建设项目的经营权便移交地方政府。在此条件下,项目公司便可以承担储备林建设中的投融资业务、建设(林下种植)与运营维护(森林抚育)等相关工作,极大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在储备林建设及林下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财政压力,更有助于提高储备林建设及林下经济发展质量[4]。
3.3 加强人才与技术支持
为促进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林业部门必须要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人才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为此,林业管理部门应当集中优势力量,积极与当地的中药研究所、林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林业技术推广站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着重围绕技术交流、专业人才支援与帮扶、深加工产业链建设以及林下经济项目和产品的市场推广与开发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促进储备林建设及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林业管理部门要持续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尤其要在林业产业高精尖人才培养,以及储备林建设、林下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优化创新。例如,林业部门应加快对储备林建设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防灾、林木种植与培育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研究;加强对林下产业深加工、林产品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断提高林业产品附加值,进而创造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此外,林业部门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培养一批具备高水平、高能力的储备林建设及发展林下经济的高精尖人才,还要加强对区域内龙头企业职工、乡村居民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培育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入林业产业建设,从而促进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
3.4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时,林业部门应当有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不能局限于养殖业、种植业等传统产业,可以在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发展。依托丰富的储备林资源及相关支持政策,林业部门可持续推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区域特色的“林下公园”“林下康养所”,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作用,积极发展“互联网+储备林建设”“互联网+林下经济”,塑造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做强、做优、做精林下产业品牌体系[5]。
4 结语
在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各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立足长远发展目标,全面构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更要优化创新营林理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推广,努力解决好储备林建设与林下经济协调发展中有可能遇到的融资难题,并且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切实发挥出林业产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玉鑫,姚顺波.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生态学报,2021(9):3331-3342.
[2]唐卫平,张晨,刘晓辉.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建设与实施举措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20(2):12-15.
[3]张传恩.山西省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实施经验及管理措施探讨[J].山西林业,2021(1):8-9.
[4]谭令,吴晓东,李启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分析[J].山西农经,2021(18):145-146.
[5]罗廉.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以重庆国家储备林项目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