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

作者: 林福荣

[摘 要] 随着养牛业的迅速发展,牛常见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为促进养牛业健康发展,总结了如牛腹泻、腐蹄病、脱毛癣、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特点和发生原因,并针对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牛病;疾病类型;发病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0-98-3

0 引言

2021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年度重点强农惠农政策,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掌握种畜禽场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垂直传播性疫病流行状况,进一步提升种畜禽场主要疫病防控和净化工作成效。基于此,笔者以养牛业为例,分析牛的常见疾病类型和发病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降低养牛场疫病发生率。

1 牛常见病类型

1.1 牛腹泻

牛腹泻可分为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1]。牛病毒性腹泻为肉牛养殖中常见的二类传染病,不同年龄段的牛均易感染,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传染源主要为带病牛和其他带病畜,病毒潜伏期为7~10 d。如果母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将通过胎盘使胎儿产生免疫抑制,使小牛体内始终带病毒。细菌性腹泻多发于犊牛,是一种慢性肠胃炎疾病,最终导致犊牛出现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该病多由沙门氏杆菌引起,主要传染源为带病牛和其他带病畜。

1.2 腐蹄病

腐蹄病是养殖业一种常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反刍动物,且发病率较高,基本维持在20%左右,最高为50%。腐蹄病由节瘤拟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离开动物组织后,只能保持数天毒力,不能在自然界长期生存。节瘤拟杆菌引起的牛蹄炎性损害作用很小,但是牛群中一旦有牛患有该种疾病,在坏死梭杆菌的协同作用下,腐蹄病极有可能呈流行性暴发趋势。

1.3 脱毛癣

牛脱毛癣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真菌性疾病,也被称为毛皮动物皮肤真菌病,主要病原有链格孢菌、念珠菌和小孢霉菌等,由多种真菌感染引起,病程持久、难以治愈,是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毛皮动物饲养过程中的临床常见病。患病动物是脱毛癣的传染源,同时病菌的成熟孢子可以借助风力传播,也会随脱落的被毛飘落到环境中传播,还可通过寄生在被毛上的蝇、螨等传染给健康牛。

1.4 牛结节性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也被称为牛结节疹,是由疙瘩皮肤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2]。牛结节性皮肤病最初仅在非洲地区流行,后在亚洲地区流行。疙瘩皮肤病病毒对外界物理及化学因素具有较强抵抗力,在4 ℃甘油盐水中可存活4~6个月,抗性强,在pH为6.6~8.6的环境下可长期存活。若在-80 ℃下保存牛病变的皮肤结节,疙瘩皮肤病病毒可在皮肤结节上存活10 a。但是,该病毒对氯仿和乙醚等药物敏感。疙瘩皮肤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存在于病牛的皮肤结节、唾液、血液、鼻腔分泌物中,通过牛群饮水、采食饲料或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发病率通常为2%~20%,死亡率通常为10%~20%。

2 牛常见病发病特点和发生原因

2.1 牛腹泻

无论是牛病毒性腹泻还是细菌性腹泻,均具有易传播、流行性广泛、易感性强、各年龄段牛均可发生、季节性流行等特点[3]。牛发生腹泻病时,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呼吸急促、流涎,此症状与呼吸道传染病类似,但与呼吸道传染病相比,牛腹泻发病持续时间长。患病牛粪便多呈灰色水样、散发恶臭。在牛腹泻发病后期,牛粪便有时呈糊状,颜色为浅灰色,有的牛蹄冠部皮肤充血,步态蹒跚。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液检查,检测人员可发现病牛的分泌物中含有病毒(细菌)。其中,细菌性腹泻多为轻度或隐性感染。引发牛腹泻病的主要原因为饲养环境不佳,如牛圈舍清理不干净,牛群养殖密度过大,养殖户不能及时清除牛粪,养殖场中病菌和污染物增多等。同时,部分犊牛肠道功能不健全,如果饮食不当,将直接导致其肠道内容物黏稠,引发腹泻。

2.2 腐蹄病

在腐蹄病发病初期,病牛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喜爬卧,行走时跛行,蹄间溃裂并有恶臭分泌物。腐蹄病病程后期,牛蹄底角质部呈黑色,严重跛行,蹄间有不良肉芽增生,病牛由于角质溶解导致蹄真皮过度增生。因此,兽医用叩诊锤或手按压牛蹄部,牛会出现痛感,牛蹄间的肉芽突出于蹄底,兽医用刀切削扩创后,创口有臭水流出且颜色为黑色。腐蹄病严重时,牛体温升高,蹄冠红肿,牛痛感明显,趾间也有溃疡面。腐蹄病的发生与牛的饲养环境和饲喂条件息息相关,如果草料中钙、磷含量不平衡,牛舍卫生环境较差且潮湿,加之地面松软泥泞,可能导致牛蹄角质疏松。牛蹄部由于经常浸泡在粪尿、泥浆中,软组织一旦被刺伤,将会引起蹄部发炎,继而导致腐蹄病发生。

2.3 脱毛癣

在脱毛癣发病初期,牛耳部、颈部出现圆形、椭圆形癣斑,部分牛面部、腹壁皮肤和脊背处也会出现轮状或不规则形状癣斑,皮肤红斑隆起。如果牛有舔舐、啃咬、摩擦等行为,病变可能蔓延至躯体其他部分,造成病牛生长发育迟缓,逐渐消瘦、贫血。病牛因患部瘙痒常摩擦或啃咬患部,导致皮肤损伤,因此其体表可能会结痂或化脓。病牛食欲减退,如果防控措施不当,将直接导致牛继发感染而死亡。脱毛癣发病原因为牛圈舍内用具被污染和笼舍滋生真菌寄生物。此外,在温热、潮湿的夏秋两季,如果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牛体内缺乏维生素,都会导致脱毛癣发生。

2.4 牛结节性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潜伏期长,有明显的机体发病症状。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病时,牛的体温最高可升至40 ℃,体表皮肤出现硬实结节,直径为20~30 mm。在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病后期,牛体表的结节聚集成不规则的肿块,界限清楚,牛被触摸时有痛感,肿块经蚊虫叮咬之后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蝇蛆病。同时,病牛食量减少、呼吸困难、不愿活动,病牛恢复后还可带病毒21 d以上。牛结节性皮肤病病重时,牛出现稽留热,股前和后肢等部位结节异常肿大,导致奶牛的奶量减少、公牛短期不育。引发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原因有养殖场内没有进行全面消菌杀毒,养殖设备和器材附着有病毒,因蚊虫、苍蝇叮咬造成牛群之间出现交叉感染。

3 牛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3.1 牛腹泻

3.1.1 预防。对于牛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养殖户应注意气候、环境等因素,在饲养管理中切实把好防疫关,保证牛圈舍内通风透光、环境整洁卫生,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养殖户按照牛的体质量分群,进行统一饲养管理。每群有150~200头牛进行集中育肥,牛舍内温度始终维持在10~28 ℃,冬季温度不能低于5 ℃,精料和青饲料质量比例控制在1∶4左右,避免精料过多增加牛肠道负担。

3.1.2 治疗。对于常见的细菌性腹泻,可以采用中药治疗法。例如,养殖户可取陈皮30 g、白术50 g、炮姜60 g、甘草20 g、建曲40 g、厚朴40 g、草豆蔻30 g,加入500 mL纯净水加热,对牛进行灌服(每日3次,每次100 mL),可以有效缓解大便稀薄、泻下如水等症状。养殖户也可用官桂30 g、猪苓20 g、泽泻40 g、金银花30 g、滑石20 g、诃子45 g、白芍45 g、炒麦芽60 g、茯苓30 g、炒山楂30 g、木香20 g,加入800 mL纯净水加热,对牛进行灌服(每日3次,每次100 mL),可以起到健脾止泻、增强食欲等作用。目前,对于病毒性腹泻尚无有效的治疗和免疫方法。因此,养殖户只能加强针对性护理与防止继发性感染,为病牛按照牛每千克体质量20 mg剂量注射头孢噻吩钠,每日注射2次,增强牛体抵抗力。

3.2 腐蹄病

3.2.1 预防。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运动场干燥,设遮阴棚。养殖户需要根据季节科学合理地调节牛舍内温度,按照牛群养殖规模控制饲养密度,注重晴天正午牛舍的通风换气,保持通气窗敞开。养殖户应在冬季及时调整牛的日粮配方,每头牛每日每千克体质量补喂硫酸铜45 mg,如果牛缺磷,则加喂谷皮。养殖户需要及时清理当日牛舍内的粪尿等污物,在搭建牛舍时应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养殖地,便于粪便清理,严防牛排泄物污染周边环境。

3.2.2 治疗。对于轻微腐蹄病,养殖户应注重对牛蹄的清洁,用20%硫酸锌溶液洗涤蹄部,之后间隔7 d再用10%硫酸铜溶液浴蹄2~5 min,挖去蹄底腐烂组织,由兽医修整蹄形,之后用5%碘酐棉球填塞患部。对于深部腐烂,养殖户可先取青霉素20万IU与50 mL鱼肝油混合搅拌,溶解于蒸馏水中,将药水涂于牛蹄腐烂创口,每天换药1次,可以有效减轻腐蹄病症状。对于牛腐蹄病,当前市面上未出现针对性的特效药。因此,养殖户应将腐蹄病防控重点放在免疫和饲养管理这两个方面。首先,养殖户可利用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腐蹄病节瘤拟杆菌A与绵羊II2联合基因工程疫苗进行免疫,可以有效抑制腐蹄病的发生。其次,以辅助性治疗为主,针对病牛发热症状,可以用鱼腥草60 g、甘草40 g、穿心莲40 g、大黄末50 g、竹叶30 g、栀子花20 g研制成粉之后温水冲服,每头灌服60 mL,每日3次,可以提高治愈率,减轻发热症状,缩短治疗时间。

3.3 脱毛癣

3.3.1 预防。要想降低牛脱毛癣的发生率,养殖户平时应加强养殖场内和牛舍内卫生管理,对患病牛及其所生的仔牛不能留作种用。由于脱毛癣属于人畜共患病,因此,养殖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避免感染,发现病牛及时隔离,做好消毒。养殖户可用5%克辽林热溶液(60 ℃)和5%硫酸石炭酸热溶液(50 ℃)对食槽、水槽进行消毒,相邻牛舍可用火焰喷灯进行高温熏烤,熏烤时间在30 s左右。此外,养殖户要及时为牛群补充维生素,按照饲料总量的0.3%~0.5%添加,预防脱毛癣的发生。

3.3.2 治疗。对于已经患脱毛癣的牛,养殖人员可以用治疗真菌的药物喷剂喷于患部,如达克宁加丁克(特比萘芬);或将病牛癣面残存的被毛、鳞屑清除掉后涂克霉唑软膏,喷涂范围要大于癣面;也可以涂抹康唑软膏等药物,或者按照牛每千克体质量30 mg的剂量口服灰黄霉素,辅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治疗,连服21~35 d。

3.4 牛结节性皮肤病

3.4.1 预防。为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养殖户应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山羊痘疫苗对所有牛只进行免疫[4],紧急免疫完成后1个月内限制牛群移动。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加强检疫,引进种牛时要严格隔离,避免从发病地区引进犊牛。养殖户还应做好环境消毒,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场门、生产区入口处进行消毒,利用10%~20%生石灰乳对牛舍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利用3%福尔马林溶液对栏杆、器具进行消毒,利用2%~5%烧碱溶液对地面、墙壁进行消毒,利用1%高锰酸钾溶液对食槽、水槽消毒。此外,养殖户应严格控制场外猪、牛、羊进入养殖场,及时捕杀患病动物,避免牛结节性皮肤病大面积传播。乡镇兽医和疫情防控部门应做好疫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定工作,将死亡牛进行无害化处理。

3.4.2 治疗。养殖户应使用优抗和达沃对病牛进行退烧、增免、抗菌[5]。病牛如果水肿严重,每头加1袋九疫清颗粒和1袋芪贞增免颗粒。目前市面上并未出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特效药。因此,针对患病牛,养殖户只能应用关联性措施控制牛群继发性感染,以消肿和抗病毒为主。例如,如果病牛身上布满结节,养殖户可用银黄太保加重症太保针,用量为0.05~0.10 mL/(kg·d)。该种药剂由黄芪粗提液、金银花粗提液组成,无违禁物质,无药物残留,可以有效缓解牛结节性皮肤病,起到消肿、消除结节的作用。如果病牛发烧、眼鼻流脓,养殖户可以在病牛水槽中添加清温太保加多维太保。其中,清温太保以新一代抗病毒专用原料糖萜素为核心成分,可刺激牛机体产生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比普通抗病毒中药效果更好,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可完全替代清瘟败毒散、板青颗粒。养殖户可在牛的日常饮水中添加清温太保或者拌料给牛群使用(0.5 kg药剂可拌料350 kg或兑水750 kg)。

4 结语

在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病有牛腹泻、腐蹄病、脱毛癣、牛结节性皮肤病等。饲养环境不佳、饲养方式不当,加之牛本身免疫、抗病力不强,可能导致此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些常见牛病,养殖户应使用中药治疗法和西药治疗法,必要时及时采用关联性措施控制牛群中继发性感染,刺激牛机体产生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快速提高牛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王玙,王建强.甘肃陇东南规模养牛场常发二三类牛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21(3):11-13.

[2]张家瑞,剡文亮,宋洁,等.2020—2021年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22(3):45-48.

[3]郑家三,阮红日,朱婷婷,等.腐蹄病奶牛NF-κB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8):59-62.

[4]田艳群,林源,何世成,等.湖南省养殖场户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问卷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22(8):46-49.

[5]姜利霞,王玉海,何世成,等.BHV-1、BRSV、BPIV-3和BVDV四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2021(10):98-1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