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依托农业园区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作者: 陈谷平

[摘 要] 发展农业园区经济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措施。围绕园区经济发展内涵,运用产业聚集相关理论,总结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加强区域开放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和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和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及产业生态体系、全面优化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等对策,以期充分释放农业园区的产业价值、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产业聚集;产业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2-67-4

0 引言

园区经济一般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产业群聚集或产业链耦合为基础,通过行政与市场等综合手段,采取特殊机制和政策措施,吸纳并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加以整合及创新应用,从而达到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一种区域经济系统,具有产业特色突出、结构层次合理、产业链完整及功能布局完善等特征,可有效产生要素聚集效应、溢出效应、协同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强乘数效应、市场关联效应等,不仅能形成空间区位优势,还能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与融合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广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与发展水平[1-2]。因此,发展园区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之一[3]。

作为园区经济的重要形态之一,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以规模种养为基础,采用“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模式,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环节、全产业链增值,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科技应用和联农带农机制,是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引擎”[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和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5]。2021年,中国共产党云浮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作出聚焦园区经济、镇域经济、资源经济“三大抓手”的决策部署,提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和技术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园,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 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云浮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截至2022年6月,云浮市共建有2个国家级、1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形成了“ 2+17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格局,总产值达到551.52亿元。第二,新兴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畜禽种业为引领,以规模化养殖为支撑,联动畜禽加工、养殖装备制造、新型兽药与饲料、畜禽环保等下游产业,形成了畜禽种业产业化集群,总产值210.75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172.16亿元(占总产值的82%)。第三,云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范围约550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0%,项目总投资18.36亿元,覆盖5个镇(街),统筹南药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旅游等功能版块,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第四,云浮市通过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输血与造血功能,共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6家;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736个;有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的生产基地1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特色农业专业村104个等;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广东温氏)、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截至目前,云浮市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的品牌有40个,带动扶贫产业项目2 723个,带动17.71万农户实现就业,户均增收1.94万元/年,农业产业园内农户收入水平比云浮市平均水平高20%以上。近年来,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的规模和总量不断增长,推动了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中。云浮市农业园区的综合承载力、辐射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之一。

2 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园区创建时间短、建设任务繁重、缺乏科学指导,因而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侧重发展速度和数量型增长,农业园区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截至2022年6月,广东省已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7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国首位。但在2022年初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21年省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云浮市入选企业仅有35家,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位居第8位,与排名靠前的梅州市(152家)、茂名市(95家)、湛江市(90家)、河源市(65家)、韶关市(63家)、清远市(54家)相比,云浮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依然偏少、所占份额较低,严重制约了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存在用地保障难、劳动力短缺、资金筹集困难且融资成本高、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农户增收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经营成本高且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大多数农业产业园的利益联结方式还停留在土地租金收益、订单农业、工资收益等浅层次水平,农户就业及长期收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户参与意愿不强,农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2.2 农业园区经济产业结构仍然较为单一,产业集群度偏低

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以畜禽、稻米、水果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如温氏畜禽、罗定稻米、郁南黄皮等,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云浮市农业园区布局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且主导产业的选择都集中于果品产业,导致各县(市、区)间的农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陷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6]。第一,部分农业产业园对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对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第二,对农产品下游产业开发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依靠“薄利多销”的价格战进行竞争;第三,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农业园区的比例较低,大规模的产业集群较少,产业聚集度较低,辐射和带动力较弱。

2.3 农业园区经济的区域开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深入

从云浮市农业园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一二三产业发展依然不平衡,关联度不高,对特色产业潜能挖掘不够充分。大多数产业园初级农产品多,深加工不足,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延伸不足;个别产业园加工业发达,但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发展不足,原料来源依赖其他县(市、区),上下游产业链条联结不紧密,难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此外,云浮市大多数农业产业园在休闲、旅游、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开发不足,价值链拓展有限,高附加值领域的延伸程度不够深入,致使农业园区经济的产值难以提高;在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上缺乏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主要依靠封闭式、自我蠕动式发展,缺乏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紧密联系和有效衔接,农业园区经济的示范引领作用还需加强。

2.4 侧重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创新驱动支撑力不足

目前,云浮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由政府牵头创建,但具体实施和最终受益的却是生产经营主体,政府和园区的定位不够清晰,农业园区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和创新力。从总体上看,云浮市农业园区的投入依然是以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为主,缺乏支持创新的系统性安排,创新驱动支撑力不足。第一,各农业园区仍以生产、加工等业务为主,农业园区经济发展所需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等难以推广,且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形成引才、留才、用才的平台;第二,未形成统一的创新平台或还处于起步阶段,支撑农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机构数量较少,孵化器、加速器总体规模偏小,且服务内容仍以咨询、检测等为主,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对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集成攻关能力还不强,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7]。

2.5 农业园区经济的业态系统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经营模式、农业特点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云浮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当地企业培育和大型龙头企业引进存在困难,农业园区经济的业态系统和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系统缺失较多,大多数仅停留在生产阶段;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不高(综合加工率不到50%),精深加工率不到20%,致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例如,罗定市丝苗米产业园和新兴县丝苗米产业园主要产业涉及稻米种植,而储存、运输、销售等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且不够完整,严重制约了农业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6 农业园区经济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农业园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往往利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但也形成了过于重视优惠政策的路径依赖。部分地区政府相关部门也忽视了营商环境的营造,在招商引资时产生了边际递减效应和“天花板”效应。尤其是在农业园区营商环境方面,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如何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等层面,与工业园区建设和先进地区的农业园区建设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园区营商环境亟待全面优化。

3 聚焦农业园区经济促进云浮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1 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第一,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每个县(市、区)选取一两个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生产+加工+科技+流通+销售”一体化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全链条增值,实现“一县一特、一特一园、一园一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大联农带农力度。按照“政府扶持、带资入股、园区(企业)经营、农户分红、劳务增收”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业园区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如重点完善农业园区“就业或创业帮扶”“土地流转收入+工资”“土地流转收入+经营提成”“土地流转+保底分红”等联农带农模式,增强农业园区的综合承载力、辐射力,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就业,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

一般情况下,农业园区经济的规模扩张可带来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当规模扩张超出一定的限度,也容易带来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及质量效益下降等问题。因此,云浮市须重视农业园区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第一,坚持“农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路径,在规模化、标准化种养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园区加工、收储、物流、销售、旅游、电商等一体化发展;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如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以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完善农产品加工服务产业园以支持和研发农产品加工及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农业装备产业园发展以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打造品牌农业产业园以服务和提升农业品牌形象与品牌价值等,以此构建起标准化种养、数字化农业、农业先进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品牌培育与塑造等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农业园区经济体系,更好地服务和推动云浮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3.3 加强区域开放和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云浮市要主动摆脱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和经营模式的路径依赖,立足粤北生态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生态、资源等优势,实施区域融合与产业合作策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优势互补,扩大当地与大湾区在农业产业、市场需求、生产要素和区域协作等领域的合作范围。第二,云浮市应吸纳大湾区市场、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实现资源跨界集约化配置,统筹布局优质大米、禽畜、道地南药等特色主导产业。第三,云浮市应结合南江文化风俗特色,为特色农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内涵,借助大众媒体提高云浮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拓展大湾区市场,聚力打造成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案子”“药箱子”,建设一批规模化、现代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加快推进粤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向区域开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转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