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苗木培育技术优化研究

作者: 刘楠 孔英剑

[摘 要] 林木苗木培育质量关乎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成效。因此,基于生产实践总结了苗木培育和养护管理要点,而后提出了创建高品质培育基地、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及加大科研力度等策略,以期为苗木培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帮助,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成效。

[关键词] 苗木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2-122-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土绿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迅速提升,但在林业苗木培育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苗木培育需要专业的培育人员在专业的园林苗圃或基地对苗木进行繁殖和培育,确保出圃的苗木规格达标、整体树形骨架发育良好,并且具备较为发达的根系,能够满足园林绿化和人造林对定植苗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明确提出,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谋划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尤其要优化林业苗木培育技术,保证资源保护成效,助力绿色发展[1]。

1 林业苗木培育技术

林业苗木培育主要包括育苗地的选取、选种、种子处理、整地与土壤处理等内容。

1.1 育苗地的选取

选择合适的育苗地是苗木培育的重要环节,关乎最终的育苗成果。该环节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技术人员应全面了解苗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所需的生长条件,以便科学规划育苗地。第二,技术人员应实地调查育苗地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等因素,并结合所育苗木品种制订针对性的培育方案[2]。第三,育苗地周边环境条件也是技术人员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因素。①育苗地应与人口密集的城镇等区域保持一定距离,以弱化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②育苗地灌溉水源应保持洁净,空气质量良好。③育苗地排灌条件应符合育苗要求,防止育苗地出现缺水或积水等问题,尽可能为苗木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1.2 选种

苗木品种的选择是苗木培育的重点内容,技术人员需要科学选择更为优良合适的品种。苗木选种应遵循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等标准,尽量选取在当地成活率更高的树种。技术人员可将母树的树冠、树高及生长量作为选种的依据,同时结合树木外形等因素,尽量选取饱满、肉厚、外观光泽透亮的种子,剔除干瘪、损坏的种子,确保种子质量符合苗木培育要求。技术人员可采用风选方式将质量较轻的坏种子和杂质剔除。此外,树种的选择还应与当地的土质条件相匹配。例如,在荒漠盐碱地可选用沙枣,而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则可选择柳树,充分利用柳树可吸收和降解多种污染物的优势。

1.3 种子处理

在选取优质种子后,技术人员还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催芽等预处理,为苗木培育的有序推进打好基础。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泡法、去蜡去油法及层积催芽法。

1.3.1 浸泡法。浸泡法是多数苗木催芽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凉水或温水浸泡等方式促使种子吸水膨胀,进而促使种子播种后尽早发芽。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树种的种子浸泡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技术人员应根据树种特性选择合适的浸泡方式。例如,杨树、柳树等树种只需要用温水喷洒、搅拌,让种子处于均匀的湿润状态后,再进行阴干处理即可正常播种;松树、侧柏等树种由于种子具有较厚的种皮,因此需要用40~50 ℃的温水浸泡4 d左右才可进行播种;对于桃树、刺槐和杏树等树种,则需要用80 ℃热水进行烫种,在注水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木棒搅拌种子,使其均匀受热后自然冷却,而后每天用40~50 ℃的温水冲洗一两次,直至种子膨胀裂口才可播种。

1.3.2 去蜡去油法。去蜡去油法主要用于花椒、漆树等种子表面含有蜡质和油脂的树种。技术人员需要事先调配好70 ℃左右的草木灰水或者质量比为1∶2 500的碱水,将种子放进其中浸泡;待浸泡液自然冷却后,捞出种子用手揉搓,直至种子外皮上的蜡质和油脂被去除,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种子;将种子浸泡在55 ℃的清水中12~24 h,待种子泡涨后将其捞出;将种子放到透气但不透光的容器中催芽,每天淋水三四次,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1.3.3 层积催芽法。层积催芽法主要适用于红松、银杏等种子休眠期较长的树种。技术人员应以不同树种种子的大小为依据准备适量的河砂,以“手握成团,一触即散”的原则调节河砂的湿度,并根据种子数量选用不同的层积方法。如果种子数量较多,可选用地面层积方法进行催芽,技术人员需要在室外背阴、干燥的地面上铺上适量调控好湿度的河砂,接着将树木种子与剩余的河砂进行混合并堆放在地面的河砂上,河砂厚度以50 cm左右为宜,最后覆盖一层干河砂。如果种子数量较少,则可将种子与河砂在容器内充分混合,并直接在混合好的种子上盖一层厚5~

7 cm的湿河砂。为方便辨认和栽种,技术人员还应在容器上标注好种子的类别、数量和层积日期,并将容器放入3~6 ℃的室内进行催芽。技术人员在采用层积催芽法处理种子时,必须要注意控制层积的温度和湿度;若在温暖春季催芽,还应定期进行翻拌,避免下层种子发霉。

1.4 整地与土壤处理

育苗地整地与土壤处理是苗木培育前的重点内容,其中土壤湿度、酸碱度都是苗木培育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1.4.1 整地。整地的根本任务是要求技术人员通过翻地、耙地等操作改变苗床土壤的理化性质,进一步提升苗床的土壤肥力。技术人员应根据前期制订的用地计划及育苗规格进行整地,以深耕细整为原则,去除苗床土壤中存在的杂物,切实做到土碎且无石块。具体的翻耕深度应根据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及苗床的土壤深度确定,通常耕深为25 cm左右。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关注育苗地的土壤温度,可通过采用适时灌溉的方法调节土壤温度,但采用该种方法需要完善的排灌设施予以支持,防止苗床出现长时间积水等问题[2]。

1.4.2 土壤酸碱度 调节。苗床土壤的酸碱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苗木的培育成果,因此,技术人员需要依据所选树种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对其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事先检测土壤的pH值,并根据苗床土壤的实际情况制订土壤酸碱度调整方案,并采取合适的手段调节土壤酸碱度。例如,如果土壤酸性较强,技术人员需要在土壤中混入由农用保水剂和天然泥炭组成的土壤调酸剂,中和土壤酸性的同时可提升苗床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如果土壤碱性较强,则应将充分腐熟的松林土作为改良剂,或采用拌沙压碱的方式实现苗床土壤碱性的改良。

1.4.3 消毒处理。播种前,技术人员应对苗床土壤开展消毒处理,以消灭土壤中含有的病毒和细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苗木发生病虫害的概率。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是硫酸亚铁消毒法。技术人员需要使用3%硫酸亚铁溶液对苗床土壤进行处理,用量为0.5 kg/m2,可有效预防苗木遭受苗枯病及缩叶病的危害。

1.5 播种

播种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苗木种子最终的出苗率。因此,技术人员应从播种时间、播种温度及播种方式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和把控,进一步优化苗木培育成效。第一,技术人员应以当地的气象条件为依据确定播种时间。在实践中,技术人员通常会选在春季播种,以便后续的雨季为苗木提供更为适宜的湿度,为幼苗的快速生长提供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减少暴风、暴雨及冰雹等特殊天气给苗木带来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减少苗木遭受旱涝或冻伤等损害。第二,技术人员应注意外界温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并对此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例如,当外界温度较高时,技术人员可采取遮盖等措施降低苗木生长环境温度;当外界温度较低时,则可借助有机肥能释放热量的特性提高苗木周围环境的温度[3]。第三,技术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播种。常见的播种方法有3种。①条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苗木品种的生长习性确定播种行距,并以此为依据开沟播种。这种播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可有效减少后期技术人员抚育管理的工作量。②撒播。该种播种方式可使种子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出苗率,在实践中更适用于播种细粒型的苗木种子。技术人员需要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翻松后的苗床上,并在种子上覆盖适当厚度的细土。③点播。该播种方法具有出苗位置确定的优势,可促使苗木快速生长。实践中,前期的定行距和开沟与条播相同,技术人员需要依据规定的株距进行点穴播种。

2 林业苗木养护管理要点

养护管理是苗木培育的重点环节。技术人员应从温度、肥料、病虫害、水分等多方面提升苗木养护管理成效。

2.1 温度管理

外界环境温度可影响苗木的成活率,并影响最终的培育成效。因此,温度管理是优化苗木培育技术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大多数苗木而言,25~35 ℃是其生长的最佳温度。实践中,技术人员应以此为标准,结合不同苗木种类的实际需求做好苗木基地的温度管理工作,提高苗木的发芽率和成活率,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苗木发芽缓慢、种子死亡等。

2.2 施肥管理

肥料供给管理亦是苗木培育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技术人员应根据苗木的生长阶段确定肥料种类和施肥量。一般苗木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施底肥、施中期肥及施末期肥3个阶段。在底肥管理阶段,技术人员可将动物粪便作为基肥,并在其中添加适当的肥料,以苗木的生长情况为依据适当进行灌溉,灌溉量可参考土壤的最大持水量,保证不超过最大持水量的70%。中期施肥管理阶段往往在苗木定植后的5个月,技术人员应以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为依据,添加适量的尿素和磷肥,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4]。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应构建一个动态化施肥监测体系,以苗木的生长状况为依据,实现施肥时间节点的动态调控,真正实现高品质的苗木培育。

2.3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苗木培育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技术人员需要将病虫害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抓住病虫害治理的重点,并针对不同的季节及病虫害种类选择防治方法。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和冬季是多种苗木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春季是病虫害多发期,技术人员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针对性破坏适宜病虫害生存的外部环境,通过这种较为简单的手段充分发挥病虫害治理成效。冬季是大多数害虫的休眠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此时就需要技术人员开展深层次的消杀工作,以彻底消灭病虫害,为苗木的培育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从病虫害的种类来看,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应从不同的侧重点入手进行防治,如对于食叶类害虫应从其幼虫时期入手开展针对性防治;而对于腐烂性病害则需要注重对病菌的处理,根据不同的病菌挑选对应的防治药物。

2.4 灌溉管理

苗木培育需要高效的灌溉管理作为支撑。这就需要技术人员根据苗木的生长特性选取合适的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成效。实践中,技术人员应对灌溉设施及设备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不同苗木种类在不同生长周期的水分需求,选用滴灌、喷灌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灌溉[5]。同时,技术人员在灌溉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摒弃大水漫灌方式,依据苗木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开展苗木灌溉工作。①在培育初期阶段,要对苗床土壤进行灌溉,确保水分可渗透到土壤底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多数情况下应保证土壤水分湿润深度在4 cm左右。②在培育中期阶段,技术人员可采用喷灌方式,灵活调控苗木灌溉水量。③在培育后期阶段,则应根据苗木发芽情况调整灌溉次数,使苗床整体的土壤水分条件可满足苗木生长需求。

3 强化林业苗木培育技术推广应用的途径

想要真正实现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就应提升林业苗木培育技术的整体应用成效。相关部门应为林业苗木培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基地,各级政府及林草部门应在政务服务方面为林业苗木培育技术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从科研角度入手,促进苗木培育技术整体上的优化升级。

3.1 强化林业苗木培育基地建设

良好的苗木培育基地经营管理可为苗木培育质量提供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苗木培育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着力建设高品质的苗木培育基地。一方面,苗木基地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培育生产,并以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全面提升苗木培育的整体成效[6]。另一方面,要实现基地内苗木培育的集约化生产,加大优质苗木品种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更为先进的培育技术,进一步提升苗木培育基地的引导效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