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作者: 吴潇潇
[摘 要] 乡村振兴示范带景观提升有助于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例,对当地10个自然村的乡村景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示范带景观建设现状,发现其建设存在整体景观不协调、景观同质化、乡村文化快速流失的问题,明确了提升目标,并从依托自然村发展、县道发展、山水人文格局发展的点线面3个维度提出乡村景观提升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景观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景观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连南瑶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2-126-4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拥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与城镇共同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和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五个振兴”和“三个提升”为重点任务,对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2019年,广东省清远市编制了《清远市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清远市打造成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地和美丽后花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热度的增加,乡村的开发和建设越来越频繁,为当地居民带来富足生活的同时,乡村地域特征缺失、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原始的基底结构,导致乡村景观逐渐同质化,进而影响了村庄的发展[1]。对于拥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乡村,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通过景观建设增强乡村特色,提升乡村吸引力,已成为当前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 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概况
1.1 建设现状
乡村振兴示范带是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先行示范带。乡村振兴示范带以有发展潜力的村庄为节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促进基层产业、生态、村庄发展相融合,以“带”的振兴辐射带动全域乡村振兴[2]。2020年底,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实现全面脱贫。2021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并提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方案。目前,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统一建筑外立面、推进村落道路硬底化、推动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建设效果初成。
1.2 乡村景观要素
区别于城市景观,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农业景观和文化景观(见表1),其中自然景观属性往往大于人文景观属性。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势北、西、南高,东部低平;山脉多由北向西南走向,均属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余脉,方圆百余里,逶迤纵横。县域东南部是石灰岩地带,属岩溶地形,石山林立。境内河流属北江水系,分布纵横,水资源较为丰富。瑶民在有水源的地方造出层层梯田,形成了连南瑶族自治县独特绮丽的高山田园风光,呈现出山、水、田、村相交融的景象。
作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峰峦叠嶂、民族风情浓郁,瑶族分布于占全县面积88%的山区,其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耍歌堂”,是排瑶最隆重、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通常3 a举办一次,在农历十月十六及之后的几天举办,目的是庆祝五谷丰登和纪念祖先盘王。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鼓舞”是瑶族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表演艺术形式,历史上有“瑶不离鼓”之说,其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刺绣”依旧延续了祖辈传承的刺绣纹样、配色和针法,纹样简洁典雅,色彩以黑、白、红、黄、绿为主,对比强烈,识别度高。
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美丽风景旅游路线(香花村至金坑村段)依托县道X395建设,以香花村作为起点,以金坑村作为终点,沿线共经过10个自然村,总长度约为11.54 km(见图1)。其中,香花村旁有连南瑶族自治县新“三江八景”之一的“伏兔春荫”,此景位于石泉山,又因山体像一只蹲伏的兔子或一只趴着的猫,当地居民称之为伏兔山或猫公山[4];新岩村有连南瑶族自治县新“三江八景”之一的“狮山叠翠”,此景位于距离县城约3.00 km的狮子山,因山体像一只匍匐在地上的狮子而得名,当地人为了避祸趋福,祈求上苍护佑,又将其命名为安福山[5]。金坑村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1%,有“林都”之称,是连南瑶族自治县美丽乡村生态示范村。该村民族风情浓郁,主要宗族活动有瑶族盘王节、舞狮子和舞火龙等,并且建设有红色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见表2)。
1.3 现存问题
1.3.1 乡村整体景观不协调。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村庄的建设历史较为短暂,原瑶族居民主要居住在缺水地区或高寒山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比较困难。随着国家实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连南瑶族自治县人口流动加剧,居民开始搬迁至靠近城镇的地方[6]。同时,在快速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示范带沿线的村庄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公共服务设施与景观建设还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的阶段,尚未形成风格统一的规划,导致整体景观风格混乱无序。二是建筑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新建民居大多数为1~3层小平房,外墙多为红砖,外立面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建筑风貌杂乱、建筑格局混杂。三是未做好美丽风景旅游线的道路景观规划,沿线主题特征不清晰、景观样式相对单一,未能突出景观特色。
1.3.2 乡村景观同质化。一方面,人们对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本土文化认识不足,对景观进行无序改造,导致乡村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着时限等要求,部分村庄景观设计出现了盲目套用模板的问题。
1.3.3 乡村文化快速流失。农业文化方面,以耕地为代表的生产性农业景观逐渐萎缩,特色山地农耕文化开始流失,农业体验景观经营模式创新不足,难以吸引游客,农业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意识逐渐弱化[7]。聚落文化方面,一是为了快速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建筑和道路大面积采用成本较低、实用方便的混凝土施工,虽然人居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但是缺失原有的选址特色和村落形态,使村庄失去了民族文化意蕴;二是大多数村庄出入口景观只局限于景观置石,缺乏能体现村庄特色文化的标志物(见图2)。
2 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景观提升目标
2.1 建设具有瑶族特色的文化景观
瑶族文化重点体现在瑶族特色节庆活动和瑶族传统服饰中。瑶族特色节庆活动是农耕时代民族智慧的结晶;瑶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精湛,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节庆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参与群体逐渐缩小,瑶族文化面临着湮没消亡的风险。在环境中融入民族文化因子,营造良好氛围,能够有效唤起当地村民的民族文化记忆。一方面,当地应保护和修缮瑶族古民居、古宗祠,确保重要文化节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应提炼瑶族文化的基础元素,将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例如,当地可提取瑶族盘王图腾、长鼓舞、服饰纹样、服饰色彩等元素,通过优化设计,将其应用到地面铺装、指示标志、景观小品上,从而达到提升景观品质、传承与弘扬特色文化的效果。
2.2 建设山水田园自然景观
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乡村振兴示范带呈现南北宽、东西窄的形状。而依托县道X395建设的美丽乡村旅游路线呈现南北走向,西部较高、东部较低,包夹在群山之间,沿线水景较少,大多数以泉水、河塘的形式出现。在高岭村、瓦角冲村等村落,梯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强烈的视觉效果,适合打造山地梯田景观;而旅游路线末端的金坑村依山傍水,有金坑河环绕其中,自然条件较好,应着重打造湿地景观,建设生态村落。
2.3 建设休闲农业观光景观
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可利用金坑村兰花种植基地、老虎头村“稻鱼茶”种植基地等发展“一村一品”,并融入旅游业发展,如提供休闲养生、生产体验等服务,为乡村提供积极有效的发展新路径。“稻鱼茶”种植基地就是一个鲜明且成功的例子。“稻鱼茶”种植基地集水稻种植、茶叶种植、稻田鱼养殖于一体,在保留当地特色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每年举办的稻田鱼文化节吸引数万游客到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4 建设社区组团聚落景观
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人口大量搬迁至新村居住,乡村社会发生变化,由血缘、地缘、业缘组成的联系纽带被逐步削弱[8];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传统乡村社区、传统文化解构与消解问题。对此,应通过活化利用新村内的古建筑,加强建设社区组团聚落景观,并鼓励村民参与社区建设,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舒适、文化传承得以延续。
3 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景观提升策略
3.1 依托自然村发展的点状提升策略
连南瑶族自治县应以旅游路线上的10个自然村为重要落脚点,积极挖掘每个村的文化特色,引导每个村庄实现特色化发展,突出“一村一品”。连南瑶族自治县应保留聚落布局,疏通村庄街巷,将每个村庄大致分成数个居住组团,分别打造不同类的活动空间,可以修缮古建筑并打造古建筑景观,活化闲置老宅为村庄活动空间。当地大部分村庄观赏植物为红花檵木、金橘、百合、红掌等灌木和草本植物,且通常种植在村口及公共空间,植被类型与种植形式较为单一。对此,各村庄可在景观节点处增加乔木和彩叶植物的种植,通过加强乔灌草搭配塑造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连南瑶族自治县还应加强对旅游路线出入口乡村的景观建设,突出民族乡村特征,合理制订村口、公共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规划方案,适当配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等。
3.2 依托县道发展的线状提升策略
连南瑶族自治县美丽风景旅游路线依托县道X395串联起了10个自然村落,是展现乡村门户形象的重要通道。因此,美化道路沿线景观,完善村庄内部旅游路线,对吸引游客、激活沿线村庄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3.2.1 完善道路景观建设。连南瑶族自治县应对乡村振兴示范带道路沿线缺乏绿植的地方补充种植;结合沿线主题策划栽种观赏性植物,打造景观节点;结合南北走向的农田与山地,以整齐富有韵律的农业生产性景观和山际线作为背景,提升美丽风景旅游路线可观可游性。由于示范带沿线村与村之间由混凝土道路连接,部分村庄村民居住点与农田被道路所分割,村民劳作往往需要穿行人车混流的道路,增加了交通风险。因此,连南瑶族自治县应增设人行道,实行人车分流,提升道路安全性,保障村民日常生活正常进行。
3.2.2 促进滨水景观乡土化。滨水驳岸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灵活选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的驳岸形式。如香花村的硬质规则驳岸满足了当地村民洗菜洗衣的需求;而金坑村的滨水驳岸以自然式为主,周边种植当地的水生植物,重点突出沿岸生态环境。观光滨水步道应采用透水铺装,同时可结合水位变化建立亲水平台,尽量就地取材,使用当地天然材料,营造具有乡村地域性特色的滨水景观。
3.3 依托山水人文格局发展的面状提升策略
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该县应结合美丽旅游风景线的景观格局,围绕乡村门户、历史文化划定两类风貌区,重点发展4个村,包括突出乡村特色的乡村门户区香花村、新岩村,展现瑶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瓦角冲村和金坑村。而对于一些景观效果相对较差,规模较小且紧邻其他村庄的村落,如凉水岩村、高岭村、新立寨村、老虎头村,则应实施合并规划,将土地整合利用,发挥地理优势。
4 结语
乡村景观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景观面临着整体景观风格割裂、景观同质化、文化流失等问题。对此,各地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突出民族特色景观建设,留住乡村的文化底蕴与乡土气息;要整合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合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促进乡村风貌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超,朱楠.立足山水格局的乡村景观保护与提升研究:以青岛杨家山里村群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2):251-252.
[2]广东乡村振兴.广东研究部署我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EB/OL].(2022-04-24)[2022-10-17].https://gdxczx.gd.gov.cn/html/articleDetail?id=4171.
[3]南方报业.“瑶山那抹红”闪耀“乡村振兴大擂台”[EB/OL].(2022-08-26)[2022-10-16].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MSQMVJ055004XG.html.
[4]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三江八景”之伏兔春荫[EB/OL].(2021-12-06)[2022-10-17].http://www.liannan.gov.cn/zlln/tpln/content/post_1476486.html.
[5]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三江八景”之狮山叠翠[EB/OL].(2021-12-06)[2022-10-17].http://www.liannan.gov.cn/zlln/tpln/content/post_1476499.html.
[6]盘小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东连南瑶族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9(2):162-168.
[7]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8]孙炜玮.基于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探讨:以杭州华联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7):108-109.
作者简介:吴潇潇(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