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池塘斑节对虾养殖适宜放养密度的研究试验

作者: 王玉清 郑述河 张彤 朱升旭

盐碱地池塘斑节对虾养殖适宜放养密度的研究试验0

摘要:为探索盐碱地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的适宜放养密度,在条件、面积相同的盐碱地池塘,消毒、肥水后,斑节对虾标粗苗放养密度分别为10.5万、15万、19.5万、22.5万尾/hm2,养殖3个月后,以养成规格、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和效益等作为评价指标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0.5万至22.5万尾/hm2放养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对虾规格逐渐变小,成活率降低,虽然产量有所提高,但因小规格对虾售价偏低,养殖利润较少。10.5万尾/hm2密度条件下,对虾成活率高、规格大、售价高,利润最高;15万尾/hm2密度条件下,产量较高,规格和价格在当地市场接受度高,利润略低,养殖业主也可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考虑选择适宜养殖密度。

关键词:盐碱地;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密度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温、适盐范围广,是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1-4]。中纬度地区沿海及内陆有大量的盐碱涝洼地带,经过水质调配非常适合进行斑节对虾养殖,为探索北方气候、盐碱水条件下斑节对虾的适宜放养密度,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不同密度养殖试验,以期为北方盐碱地池塘开展斑节对虾养殖,实现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1.1.1规划设计养殖地点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内陆乡镇小泊头镇,8个面积均为0.2 hm2的池塘,蓄水深度180~210 cm,坡降1∶1.5。

1.1.2配套设施每个池塘配置1.5 kW水车式增氧机4台,3 kW叶轮式增氧机1台。

1.1.3养殖水源深50 m咸水井2眼,附近1口面积1.67 hm2的闲置芦苇塘作为养殖水源和尾水净化池塘。

1.2放养前准备

1.2.1池塘除害与消毒池塘整理完成后,池底渗水浸没整个池底,用50 mg/L漂白粉杀灭池底所有有害生物。

1.2.2进水与水质调配池塘渗水加入蓄水池盐碱水和井水,将池水盐度调至8‰~12‰,水位150 cm,对水体Ca2+、Mg2+、K+含量进行检测,利用K2O含量60%的氯化钾(红钾)将水中Na+∶K+调整为(28~30)∶1,Ca2+∶Mg2+调节至1∶(2.8~3.0)。

1.2.3水体消毒与饵料生物培养放苗前15 d用30 mg/L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7 d后选择晴天,水体接种小球藻或卵囊藻,利用氨基酸肥水膏配合微生态肥水菌少量多次培养单胞藻,保持透明度 30~40 cm。放苗前3 d接种轮虫或枝角类等动物饵料。

1.3 苗种中间培育

1.3.1苗种选择选购体长0.6~0.7 cm的三叉期幼虾,体色正常,甲壳光洁,附肢完整,活力强,经检疫合格,不携带WSSV、EMS/APHND、EHP、IHHNV、DIV1等重要病原,为无特定病原(SPF)的健康虾苗。

1.3.2苗种放养苗种经试水达标后,5月24日由福建漳浦经厦门空运至济南遥墙机场,再经汽运至养殖场,历时12 h,经水体解毒、泼洒抗应激产品,水温与盐度过渡后放入苗种中间培育大棚,放养密度600尾/m2。

1.3.3日常管理适量投喂轮虫、卤幼、枝角类等动物性饵料,虾片、微粒包膜饲料及专用中培饲料等,定期添加多维、虾青素、矿物盐、芽孢杆菌、丁酸菌、保肝利胆等添加剂;水质管理包括控温28~35 ℃,盐度18‰~12‰,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调节pH值8.0~8.5,NH3-N≤0.5 mg/L,NO-2-N≤0.2 mg/L。

1.3.4分苗定塘经过30 d的中间培育,苗种体长3.5~3.8 cm,体质量1 150~1 350尾/kg,提前5 d掀棚降温,温度降下来以后将标粗苗种捕出。

1.4养成期管理

1.4.1苗种放养6月18日,外塘水温26 ℃以上,苗种培育棚内水温通过揭棚、换水降温至30 ℃以下,外塘盐度10‰左右,与棚内盐差小于5个千分点;23—25日,受苗塘做好水体解毒、苗种抗应激工作,按10.5万、15万、19.5万、22.5万尾/hm2四个密度梯度放养,每个密度梯度设一个重复。各池放苗数量见表1。

1.4.2饲料投喂

1.4.2.1饲料选择选择斑节对虾专用配合饲料,产品成分保证粗蛋白含量43%~44%,粗脂肪≥4%,粗纤维≤6%,粗灰分≤16%,总磷≥1%,赖氨酸≥2.7%,水分≤12%。

1.4.2.2饲料投喂放苗次日开始投喂1#破碎料(粒径0.8 mm),万尾日投喂量400 g,日投2次,时间6:00时、17:00时;3 d后万尾日投喂量500 g,日投3次,时间6:00时、11:00时、17:00时,日增加量10%;20 d后对虾体质量4 g以上,更换1#柱型饲料,万尾日投喂量2 800~3 400 g,日投4次,时间5:00时、10:00时、15:00时、19:00时,日增重量10%以上;45 d后对虾平均体质量6~10 g,更换2#饲料,万尾日投喂量5 000~7 000 g,日投4次;至8月底,万尾日投喂量增至6 800~11 200 g,进入9月份,随着水温下降,改为日投3次,投喂量按照摄食需求迅速下降。投喂时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

1.4.2.3营养添加每日在饲料中添拌VC、多维、虾青素等;定期在饲料中添拌复合矿物盐;用枯草芽孢杆菌扩培液做溶剂溶解上述营养添加剂后按饲料投喂量40%的质量比拌料,阴干发酵30 min后投喂。

1.4.2.4摄食观察放苗7 d后,在池塘设置饲料观察网,每次按当次饲料投喂量的1%~1.5%撒在饲料台上,适时观察,根据残饵和对虾肠胃饱满度,同时结合对虾蜕壳周期、水质、天气状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1.4.3水环境管理和调控

1.4.3.1水位保持基于水源的相对缺乏,盐碱水养虾在放苗前一次性添水至150 cm以上,育成期间的水位调节主要以雨季降水自然调节,最低水位130 cm。

1.4.3.2水色与透明度调控水色以绿藻、硅藻形成的淡绿色为主,前期减少有机质的投入,透明度40~50 cm,水色主要由对虾摄食代谢产生的有机质维持。

1.4.3.3水质监测与调控每天早晨7:00—8:00和下午13:00—14:00各测一次pH值,日间变化幅度不高于0.5,若pH值高于8.8,泼洒有机酸或者碳源加发酵乳酸菌降低pH值。早晨7:00—8:00采底层水样进行DO、NH3-N、NO-2-N的测定。通过轮流开启增氧机保证池中溶氧≥5 mg/L;其他水质指标NH3-N≤0.5 mg/L,NO-2-N≤0.2 mg/L,接近上限时应提前扩培微生态制剂进行降解。放苗初期和养殖后期,积极关注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变化,极端天气来临前做好抗应激准备。定期检测水体Ca2+、Mg2+、Na+、K+含量并计算比例,及时作出调整。初始盐度9‰~12‰,经过一个养殖周期的降雨稀释和蒸发浓缩,待商品虾收获时盐度范围5‰~9‰。

1.4.3.4水质、底质改良剂的使用按照对虾生长规律及蜕壳周期,定期向水体泼洒以钙镁为主、其他微量元素为辅的矿物盐,间隔时间由3~5 d逐渐增加到7~10 d一次;参照矿物质含量检测结果,适时向水体补充氯化钾;结合拌喂饲料,每天向水体添加现场扩培的EM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改良水质,定期施撒颗粒型氧化菌底改处理底部代谢产物。

1.4.4生长测量每旬定期测量对虾体质量,计算各池对虾生长速度,依此估算对虾成活率和体质量,以便做好下旬饲料调整。

1.4.5病害防控

1.4.5.1定期消毒每15 d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常用药品有一元二氧化氯泡腾片、过氧硫酸氢钾、蛋氨酸碘等,全塘抛(泼)撒。

1.4.5.2病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定期在饲料中添拌以中药、化学药品或微生态产品为主的保肝护胆类产品,各种营养添加剂、免疫增强剂,以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减少发病率。

1.4.6收获按照市场需求,中秋节前捕捞上市。利用50 cm×50 cm×13 m的地笼网,在池塘四周下网,30~45笼/hm2,3 d即可完工。

2结果与分析

2.1对虾生长及产出情况

各池塘对虾生长测量数据见图1。对虾产出情况见表2。从表2、图1可看出,低密度组总体成活率高于高密度组;各池产量随着密度增加逐步增长,单体质量和单价随着密度增加逐步降低,因此产值呈现下降趋势,而C密度组因产量明显低于D密度组,单体质量与价格也不占优势,产值最低。

2.2不同密度养殖效益情况

不同密度组养殖效益情况见表3。由表3看出,在试验范围内,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利润呈下降趋势,密度10.5万尾/hm2时,养殖效益最高,其次是15万尾/hm2密度组,而19.5万、22.5万尾/hm2密度组效益明显低于以上两个密度组。

2.3生长、产出、效益情况分析

由表1—表3、图1看出,在10.5万、15万、19.5万、22.5万尾/hm2放养密度范围内,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生长速度降低,育成规格逐渐变小,成活率降低,虽然产量有所提高,但因小规格对虾售价偏低,单位面积养殖利润较少。10.5万尾/hm2 密度条件下,因密度较小,水质管理压力小,水环境条件优越,成活率高,对虾生长快,规格大,售价高,单位利润达19.47万元/hm2,是开发高端市场的优选模式;15万尾/hm2密度条件下,产量较高,平均规格27.1 g/尾,售价72元/kg,单位利润14.06万元/hm2,市场接受度高,养殖业主也可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考虑选择此种养殖密度。此外,养殖业主也可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适时疏苗,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3小结

盐碱地渗水水质与正常海水差异较大[5],水体中营养盐、藻、菌构相异常。斑节对虾壳厚、生长速度快,周期性蜕壳矿物质损失多,各种营养成分需要由水体、食物中得到快速补充,因此要注重在饲料和水质方面加强各种营养添加剂和微生态制剂的添拌与施洒。

参考文献:

[1] 张伟,丁春林,李文全.北方池塘养殖斑节对虾技术[J].河北渔业,2011(10):38.

[2] 李波,陈兴汉,范斌.斑节对虾精养技术[J].科学养鱼,2020(5):63-64.

[3] 熊建华,方怀义,高旭东,等.斑节对虾池塘生态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21(11):61-63.

[4] 梁建,孙学亮,尤宏争,等.斑节对虾“南海1号”与锦鲤成鱼池塘混养试验[J].河北渔业,2018(10):23-24.

[5] 刘金明,薄学峰,叶荣河,等.黄河口大闸蟹盐碱地池塘生态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20(9):30-36.Study on the appropriate stocking dens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enaeus monodon in saline-alkali ponds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